祭灶
擺香點燭祭“灶公”“灶婆”
在北方稱為小年的“祭灶”節(jié),在我們寧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日子,“年”的大幕就從這一天拉開了。
在寧德,大部分民眾是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灶神”,也有人選擇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灶。是日,家家戶戶都要在灶君神位擺香點燭,灶上擺設茶、酒與果品,祭“灶公”“灶婆”。
掃塵
把“陳腐之物”統(tǒng)統(tǒng)掃地出門
祭灶之后至除夕,這一周中要舉行“掃塵”(含“掃陳”之意),即把一切不吉利、不清潔的陳腐之物掃地出門。這段時間里,主婦們都在忙著大掃除,把房子里外打掃得干干凈凈。
饋歲
親友相互饋贈物品
即辭歲,俗稱“分年”,福鼎稱“送年”。親友皆以物品相饋。一般從臘月二十日后開始至除夕止。
除夕
從“祭祖”到“守歲”,樣樣都講究
很多年輕人認為,除夕的習俗僅是吃年夜飯和分發(fā)壓歲錢,其實在寧德的傳統(tǒng)習俗里,除夕這一天,講究的東西可多了。
祭祖。從除夕前二天開始至除夕下午,各家陸續(xù)備辦一桌豐盛的酒席恭恭敬敬地排在大廳,供請祖宗。點燭上香,由家長親自把酒。
照歲。除夕夜家家張燈,謂之“照年”。福鼎則“鳴金伐鼓,放紙爆”,謂之“辭年”。
年飯。在寧德習俗里,年夜飯叫“年飯”,菜肴取吉利名稱,例如“福”(豆腐)、“祿”(肉)等。酒用紅酒,象征做事樁樁開門紅。過年有吃年糕,取“步步登高(糕)”之意。
做年茶。在吃年夜飯前,按長次入席,由輩份最小的媳婦泡冰糖茶水依次敬奉,還要多出一盞,稱“添丁茶”。壽寧先喝桔皮糖水,再吃瓜果,謂之“嘗甜”。霞浦、寧德先吃糍湯一碗,叫“行時”,取“時運亨通”之意。
隔年飯。寧德俗語中有“歲除炊半熟米飯,備新正日食”的說法,謂之“隔年陳”。有的地方還在飯上放兩粒福桔,在春節(jié)食用,取“有食有余”之意。
壓歲錢。長輩在除夕或春節(jié)時給未成年后輩賜錢,稱“壓勝錢”,取“壓勝除邪”之意。
迎年。即在新春零點時刻,家家戶戶燃放鞭炮、焰火,宮廟則擂鼓、鳴鐘,以“接年”。
守歲。除夕夜家人團聚于爐前,通宵不寐,敘舊話新。
出行
第一次出門要選擇吉利方向
正月里第一次出門叫“出行”,這個“出行”可不能隨意走,要取吉利方向。比如當年“利北”就要往北方向行走,如果“利南”,則向南方位行走。鄉(xiāng)間出行則帶上鋤頭到田間走走。
做白年
初二、初五做白年,吃完就走不稱謝
除了霞浦縣是初三做白年。多數(shù)縣(市)以正月初二、初五為白年日。做白年有請吃早宴的習俗,吃完即走不稱謝。
賀壽
正月初一初三擺壽酒
如果家里有人過壽,那么壽家一般都選擇正月初一、初三壽家給壽星慶壽,親朋好友前來賀壽。不過霞浦一帶是初二賀壽。
元宵節(jié)
鐵枝、高蹺、舞龍……舊時元宵夜很熱鬧
在寧德民眾心中,過完元宵節(jié),年才算過完了。舊時,閩東群眾歡渡元宵節(jié),從正月十三日起至十八日止,通夜張燈,“聚會歡飲,有鄉(xiāng)社風”,或作撬馬、鐵枝、高蹺、舞龍、打獅諸戲,雜迎神設醮以“祈福”。
寧德、屏南婦女在元宵節(jié)還要“剪紙綴燈,每于燈夜,攜供所崇圣母以祈子”。
霞浦、屏南、柘榮縣,新婚者在元宵節(jié)前三日,女家要送一對珠燈給男宅,于元宵夜懸床前。并設果酒以宴女賓,俗稱“食雙杯”。
福安、壽寧等縣,元宵節(jié)有以糯米、花生、白糖等搓食“湯丸”的習慣。“湯圓”與“團圓”諧音,寓“合家團圓”之意。
壽寧城鄉(xiāng)有迎神賽會,逐戶分發(fā)“丁齋”(即米饅頭)作為吉祥品,食之以祈全年平安。
建國后,我市各縣在元宵節(jié),多舉行燈會、燈展、燈謎和舉辦元宵舞會、文藝踩街、放焰火及體育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