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都是人們創造的產物,民間文化它立足于民眾生產、生活的具體背景,以一種通俗的方式呈現出來,是人們自發的娛樂型文化。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流傳至今。萊蕪的傳統文化有哪些?一起來萊蕪傳統習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萊蕪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萊蕪市地處山東省中部,萊蕪古稱嬴、牟,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在這里發生過“長勺之戰”,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曾在此發動了“萊蕪戰役”。萊蕪梆子是萊蕪區域文化的代表,它是我國300多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萊蕪文化滋養而成的極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奇葩。 早在明清時期,萊蕪制錫業就名揚華夏,萊城西關有一王姓工匠創造性地將鑲嵌藝術和浮雕藝術成功地運用于錫雕當中,推動了萊蕪制錫業的發展。萊蕪特產豐富,最具特色的是:萊蕪三辣一麻,萊蕪羊湯、萊蕪香腸、萊蕪燕子石、萊蕪黑豬;萊蕪三辣一麻,生姜、大蒜、雞腿蔥、大紅袍花椒。現已獲得國家原產地標記注冊,馳名中外。
二、萊蕪的簡介
萊蕪區地處齊魯腹地,是山東省地理幾何中心,轄15個街鎮,862個行政村(居),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省級農高區),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總面積17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7萬。
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萊蕪區是全省地理幾何中心,距濟南國際機場80公里,距青島港220公里,距泰山40公里,境內三條鐵路交匯,四條高速縱橫。濟萊高鐵已全面開工,萊蕪境內將設雪野、萊蕪北兩個站點,2022年底全線通車,20分鐘即可到濟南主城區,未來還將聯通魯南高鐵、京滬高鐵,屆時將會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推動萊蕪的強勢崛起。
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萊蕪區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古稱“嬴、牟”,是齊魯文化交匯之地。這里是“伯益封地、嬴秦祖里”,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嬴國遺址;有中國最古老長城—齊長城和魯長城,比八達嶺長城還要早四百多年;長勺之戰發生在這里,留下了一鼓作氣的千古佳話;86年前,山東省工委在萊蕪重建,承擔起了我黨在山東重新發展壯大的重任,書寫了“不畏艱難、勇于擔當”的光輝歷史,省工委舊址黨性教育基地正在進行展陳布展,擬于近期試開館;74年前,萊蕪戰役在此打響,創造了我軍運動戰的光輝范例,鑄就了“搶抓機遇、敢打必勝”的鮮明品格;50多年前,萊蕪人民戰天斗地、敢為人先,打贏了“小三線”和“雪野水庫”大會戰,鑄就了萊蕪版的“紅旗渠”精神。
生態優美,資源富集。生態資源得天獨厚,東有吉山,西有香山,南有蓮花山,北有原山,中有大舟山,汶水西流、匯河蜿蜒,擁有省會50公里都市圈內最大水面—雪野湖、山東省海拔最高的山嶺湖泊—蓮花山天池,是名副其實的山水之城、養生福地。生產資源類多量廣,素有“鋼城煤都”之稱,境內已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有50余種,其中鐵礦石儲量6.5億噸,居華東地區之首;煤炭儲量7.5億噸,是全國地方煤炭重點產煤縣(市、區)之一。
動能集聚,產業優質。依托萊蕪高新區、雪野旅游區、萊蕪農高區三大功能區,加快發展以工業經濟、一二三產協同推進的實體經濟,初步形成了以高端裝備智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三大優勢產業為主導,以現代農業、文化旅游、現代物流三大基礎產業為支撐的“3+3”產業體系。高端裝備智造產業蓄勢成峰,山東重工綠色智造產業城智能網聯重卡一期當年開工、當年投產,山能重裝、豪馳汽車建成投產,150平方公里的萊蕪智造新城拉開框架。生物醫藥產業集聚成群,醫藥產業園一期、二期實現滿格布局,珅諾基、華安生物等35家藥企全面入駐,“魯中新藥谷”不斷做大做強。先進材料產業積厚成勢,泰鋼、九羊等傳統鋼鐵企業加速轉型升級,兩家企業蟬聯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現代農業產業揚優成勢,立足“三辣一麻”“三黑一花”等特色農業資源,做強產業、做靚品牌,全區農產品出口分別占全省、全市農產品出口額的27%和85%,生姜出口量連續十幾年位居全國首位,是“中國生姜之鄉”“中國花椒之鄉”。
機遇疊加、優勢突出。萊蕪是一方放飛夢想的沃土,更是一方干事創業的福地,特別是在區劃調整后,萊蕪迎來政策疊加的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和發展黃金期。省委省政府在財政保障、資源保障、審批權限等方面給與萊蕪“五年過渡期”政策。市委市政府賦予萊蕪省會城市副中心和黃河流域先進制造業中心的發展定位,又專門出臺了支持萊蕪區加快發展的政策。
宜居宜業,幸福和諧。著力構建“一主兩副三帶多點”的空間格局,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主城區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實施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水環境提升三年攻堅行動,加快城市路網、“水城”建設等重點工程;重工產業城加快推進重工生活區、居民安置區、路網管網等重工配套項目建設;雪野新城在嚴守生態紅線的前提下,依托中國國際航空體育節等重大活動的帶動效應,持續提升功能配套和環境景觀,精心打造濟南“城市會客廳”。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深化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模式,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成功創建“全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每年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保持在80%以上,就業、教育、衛生、養老和社會保障水平實現等高對接,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