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都是人們創造的產物,民間文化它立足于民眾生產、生活的具體背景,以一種通俗的方式呈現出來,是人們自發的娛樂型文化。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流傳至今。濟南的傳統文化有哪些?一起來濟南傳統習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濟南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起源于山東省臨清、濟寧、菏澤、兗州一帶的漢族傳統曲藝形式,流行于山東、華北、東北各地。其初專說武松故事,曾名“武老二”。山東快書演唱者一人手持竹板或銅板兩塊,以快節奏擊板敘唱,又名竹板快書,流傳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當初,山東大鼓盛極一時,山東大鼓里有個牌子,近似半說半唱的韻誦體,叫做“竄鋼腔”,據說,山東快書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商河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最初發源于濟南商河縣,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民間為慶豐收而載歌載舞的一種藝術形式。每年的元宵節,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動的高潮日。
鼓子秧歌所以被時代所喜愛,因其具有濃郁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它孕育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魯文化,起始于秦漢時期的抗洪斗爭,成型于唐宋年間的兵禍戰爭,興旺發達在明清,繼承發展在當今。
五音戲
五音戲是山東省濟南市的傳統戲劇。五音戲是全國的獨有劇種,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源于山東省的章丘、歷城一帶,傳于濟南、淄博、濱州、濰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戲,以唱腔優美動聽,語言生動風趣,表演樸實細膩而著稱,地方特色濃郁。
捏塑
捏塑是一種山東省的漢族 民間藝術。亦稱 面塑,俗稱"捏江米人"。以 糯米粉為主料,加小麥粉、水,著色,蒸成熟面團后,用刀、剪、簪、花紋模等簡易工具,手工捏塑成民間小件玩賞工藝品。其色彩對比鮮明,手法細膩,應用手指的捻、搓、揉,再配以刀、篦、針的搓、切、點,制成的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特別是塑造中國古裝戲劇人物,尤為一絕。
羽毛畫
羽毛畫是中國獨創的傳統工藝,采用優質養殖家禽羽毛為原材料,借助傳統的國畫構圖法及雕塑、木刻、裝飾工藝等的表現手段,制作的一種圖畫,其內容包括山水、人物、花卉、禽鳥、走獸、蟲魚等形象。羽毛畫別具情趣,格調清新,頗受人們青睞。
二、濟南的簡介
【地理概況】
1.位置面積。濟南位于山東省的中部, 地理位置介于北緯36°02′ ~ 37°54′, 東經116°21′ ~ 117°93′,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南部丘陵山區帶。濟南是中國東部沿海經濟文化大省——山東省的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重要的交通樞紐。四周與德州、濱州、淄博、泰安、聊城等市相鄰。總面積10244.45平方千米。
2.自然條件。①地質。濟南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交接帶,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層南老北新,南部以古生界石灰巖為主,北部以新生界松散堆積物為主。大地構造處于華北板塊的華北拗陷區的濟陽坳陷和魯西隆起區之魯中隆起的銜接地帶。北部為濟陽坳陷、淄博—茌平坳陷,南部為魯中隆起,屬向北傾斜的單斜構造。②地形。地勢南高北低,呈現由南向北依次為低山丘陵、山前沖積—洪積傾斜平原和黃河沖積平原的地貌形態。③氣候。濟南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全市年平均氣溫14.2℃。1 月最冷,平均氣溫-0.2℃;7 月氣溫最高,平均氣溫28.3℃。年平均降水量548.7 毫米。④水文。濟南市河流分屬黃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湖泊有芽莊湖、大明湖、白云湖等。山區北麓有眾多泉群出露,僅市區就有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泉群。
3.自然資源。① 土地資源。全市有棕壤、褐土、潮土、沙姜黑土、水稻土、風砂土6 種土類,其中以棕壤、褐土兩大土類為主。②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鐵、地熱和建筑材料等。③當地水資源15.9 億立方米,可利用量14.7 億立方米。④生物資源。有植物149 科,1175 種和變種。陸棲野生動物211 種。
【歷史概況】
濟南是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據考古發掘資料,遠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為特征的“龍山文化”,系因1928年首次發現于濟南東郊龍山鎮而被命名。夏代,龍山鎮城子崖一帶建有較大規模的城市。商周時代,濟南為古譚國(東方方國,都城在今城子崖、平陵城一帶)地。春秋戰國時代,濟南屬齊國,稱“濼”“鞍”“歷下”等邑,為齊國西南邊陲重鎮。秦代,地屬濟北郡(郡治博陽,即今泰安)。
西漢始置濟南郡,郡治東平陵(今濟南市章丘平陵城)。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設濟南國,首府東平陵。前154年,廢濟南國,復置濟南郡。漢武帝時,濟南郡轄東平陵、歷城等14縣,屬青州刺史部。東漢建武十七年(41年),濟南郡復稱濟南國,轄14縣,后改轄10縣。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屢屢更替,濟南先后為魏、西晉、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轄境,置郡置國,變化頻繁。其間,濟南郡治于西晉永嘉末年(313年前)從平陵(即東平陵)遷至歷城。從此,今濟南市區成為歷代郡國、州府的行政中心。劉宋元嘉九年(432年)在濟南郡僑置冀州,濟南為州、郡兩級治所。北魏皇興三年(469年),改僑冀州為齊州,轄濟南郡、東魏郡、太原郡等6郡35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撤郡并縣,齊州仍治濟南,轄歷城等10縣。大業三年(607年)齊州改稱齊郡。唐朝建立后,復稱齊州,轄歷城、章丘、長清等6縣。唐中葉天寶年間,齊州曾一度改稱臨淄郡、濟南郡。五代時期,仍稱齊州,先后為梁、唐、晉、漢、周的轄境。北宋,齊州先后屬京東路和京東東路。政和六年(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章丘、長清等5縣。建炎二年(1128年)后,被金朝所據,仍為濟南府,轄7縣,屬山東東路。其間,曾一度為原濟南知府劉豫建立的偽齊轄境。元初,改為濟南路,直隸于中央中書省。至元二年(1265年),轄棣州、濱州2州及歷城、章丘、濟陽、商河等11縣。金元時期,濟南先后為金山東東西路提刑司、元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治所,是山東地區的監察中心。
明初,復稱濟南府,轄泰安、德州、武定、濱州4州及歷城、章丘、長清、濟陽、商河等26縣。洪武九年(1376年),山東最高行政機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遷至濟南,濟南成為山東省會,全省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全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清初,沿明朝建置。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年(1734年)調整區劃,濟南府改轄德州和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州15縣。
民國初年,撤銷濟南府,置岱北道,轄27縣。1914年岱北道改稱濟南道,轄縣未變。1925年改轄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0縣。1929年7月,析歷城縣城廂及其四郊,正式設立濟南市。時濟南市面積175平方公里,人口40余萬。1948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解放濟南,設立濟南特別市。1949年5月復稱濟南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經歷了漫長的原始、奴隸、封建社會的濟南,開始進入。1958年,歷城縣劃歸濟南市。其后,章丘、長清縣于1978年,平陰縣于1985年,濟陽、商河縣于1990年陸續劃歸濟南市管轄。1994年2月,濟南市被正式確定為副省級城市。2016年12月,章丘撤市設區。2018年9月,濟陽撤縣設區。2018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設立濟南市萊蕪區,以原萊蕪市萊城區的行政區域為萊蕪區的行政區域;設立濟南市鋼城區,以原萊蕪市鋼城區的行政區域為鋼城區的行政區域。濟南目前共設10區,2縣。
濟南歷史悠長,人才輩出。屬今濟南市籍的歷史名人主要有:中國傳統醫學的杰出代表、戰國時代神醫“扁鵲”(本名秦越人),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戰國思想家鄒衍,口授今文《尚書》28篇于世的漢代學者伏生,請纓出使南越、為祖國統一事業做出貢獻的漢代外交家終軍,隋末農民大起義的起義軍領袖杜伏威、輔公祏,唐朝開國功臣、一代名相房玄齡和名將秦瓊,中國古代三大求法高僧之一唐人義凈(俗名張文明),宋代中華詞壇“婉約派”代表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辛棄疾,金元散曲家張養浩、杜仁杰,宋、遼、金三部正史的總裁官張起巖,明代文壇前“七子”之一邊貢、后“七子”之一李攀龍,明《寶劍記》等劇的作者、戲曲家李開先,明萬歷年間文學為一時之冠的內閣大學士于慎行,清經學家張爾岐,清《四庫全書》主要編纂人、藏書家周永年,古文獻學家、清《玉函山房輯佚書》的纂輯人馬國翰,近代民族實業家、“祥”字號商業的代表人物孟洛川等。
【人口】
以202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常住人口9202432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811251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089919人,增長13.44%,年平均增長率為1.27%。
全市共有家庭戶3084766戶,集體戶230288戶,家庭戶人口為8283070人,集體戶人口為919362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69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93人減少0.24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760007人,占73.46%;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442425人,占26.54%。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1698280人,鄉村人口減少608361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1.07個百分點。
【民族】
濟南市共有56個民族:漢族、回族、蒙古族、藏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壯族、布依族、白族、朝鮮族、侗族、哈尼族、哈薩克族、滿族、土家族、瑤族、達斡爾族、東鄉族、高山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拉祜族、納西族、畬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仫佬族、羌族、水族、土族、佤族、阿昌族、布朗族、毛南族、普米族、撒拉族、塔吉克族、錫伯族、仡佬族、保安族、德昂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京族、怒族、烏孜別克族、裕固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基諾族、珞巴族、門巴族、塔塔爾族。漢族人口占大多數,其他民族人數較少。(市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