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在湖南城市學院揭牌,由該校和益陽市、華為集團共建,是由校企地三方聯合打造的新型智慧城市研究平臺。
作為一所以“城市”命名、城市建設類核心專業達17個的地方高校,近年來,湖南城市學院突出應用型辦學,聚焦城建特色,圍繞中小城鎮深化產教融合、分類發展特色學科,向轉型發展邁開了堅實的步子。
師生和技術人員一同做項目
湖南省祁陽縣依山傍水、生態優美,境內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及旅游價值。當地政府著手籌劃推進當地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可持續發展,并于上半年將項目向社會公開招標。
湖南城市學院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師生經過多次現場探勘和深度訪談,對祁陽縣村莊建設、地域特色進行了全面細致分析,最終成功中標《祁陽縣村莊規劃設計項目》第一標段,中標金額1172萬元。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像這樣的項目,研究院在全國承接了很多,近兩年合同額達2億元,省內城鎮規劃設計市場占有率30%以上。”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志學告訴記者。
作為學校最大的擁有六甲資質的校辦企業,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被稱為湖南城市學院的“金字招牌”。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在學校則被稱為“王牌學院”。由于在同一棟樓里辦公,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呂賢軍將兩者親切地稱為“兩兄弟”。
“‘兩兄弟’在師資、人才上互通有無,設計院的研究員、設計師在學院兼任專業教師,學院的教師在設計院兼任技術負責人;設計院也是學院的實習基地,學院的教師在設計院開設工作室,帶領學生一同做項目。”呂賢軍說。雙方合作主持制定的《城(鄉)村綠地分類標準》被住建部批準為國家行業標準;自主研發的城鄉空間數據管理系統在全省推廣應用……
湖南城市學院院長李建奇說:“這只是校辦企業參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案例之一。學校還有土木工程檢測中心、黑茶研發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校辦企業,對焦中小城鎮,業務覆蓋全省所有122個縣(市、區),產值超2億元。”
李建奇介紹,在校企合作平臺的搭建上,學校每個二級學院都成立了由本校教師、企業(地方)代表、校友等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每個專業都確立或聯系了相關企業(地方)作為專業辦學合作單位。在課程體系構建上,每個專業都開設了“對接崗位的實用案例分析”等緊密跟蹤行業新技術、無縫對接行業資格證書要求的發展能力課程,且由企業直接參與這部分課程教學。此外,學校還建立行業學院,開辦校企合作實驗班、校企聯合編寫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教材、校企職工雙向交流,校企(地)合作育人模式全面強化。
集成資源做強“城市”特色學科
“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時期,部分地區‘城市病’問題日益嚴峻。為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智慧城市已成為城市發展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學校黨委書記羅成翼說,“這給了我們這所城建特色高校很大的發展空間。”
然而,盡管學校在這方面有不錯的底子,但是經過調研,羅成翼發現,學科資源過于分散,“一些實驗室,各學院都有設立,卻都很難做出大成果”。
例如,以前該校的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通信與電子工程學院各自設有計算機網絡實驗室、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嵌入式實驗室等,開設的課程相似度也很高。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院長陽王東說,發現問題后,兩個學院整合成了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發揮計算機、網絡、電子、通信、信息管理以及大數據等學科專業優勢,組建聯合科研團隊,在智慧城市的智能感知、數據融合、城市三維建模、城市物聯網以及城市大數據分析等領域進行學科交叉融合,展開聯合技術攻關和系統研發。
資源的整合讓湖南城市學院嘗到了甜頭。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團隊正在研制的無人機、無人船,可以實現城市三維空間的數據采集,為智慧城市的規劃設計提供數據支撐,如今已結合具體的項目,在為湖南南縣做智慧城市的基礎數據采集整合以及城市的三維建模。
為了突出學科的“城市”特色,學校進行內設機構調整,將原有16個二級學院調整為12個,城市建設、信息制造、管理服務、公共基礎四大類學科專業集群融合支撐,以做強城市建設類、做大信息制造類為重點,全方位推進學校聚焦中小城鎮建設特色化發展。分類后的學科群特色鮮明,城市建設類學科側重中小城鎮規劃與建設,信息制造類學科注重信息技術與智慧城市建設,管理服務類學科聚焦現代城市公共服務,基礎類學科對接中小城鎮教育服務與產業。
“學科整合后,學校的學科專業更強勁,師資隊伍更合理,資源投入更集成。”羅成翼說,近年來,學校科研創新服務成果豐碩,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7項,專利授權429個,其中發明專利32個,連續兩年位居全省同類院校第一。
制度創新服務轉型發展
在羅成翼看來,聚焦城建特色的學科集群可以催生科研集群發展和校辦產業集群發展,后兩者又可以反哺推動學科應用特色形成。
,湖南城市學院新修訂的《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實施辦法》作出具體規定:“采用以轉讓或入股的形式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學校將轉讓收入的80%或科技成果入股時作價金額80%的股份用于獎勵個人。”
學校科研處處長鄧曙光說:“新辦法加大了對科研成果轉化的獎勵力度,極大地提高了教師做科研的積極性和獲得感。”
陽王東率領的團隊研制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智慧城市數據整合平臺,為智慧城市的數據融合共享提供技術支撐,在該領域獲得專利5項、軟件著作權6項,科研成果“城市智慧交通智能信息處理和數據融合關鍵技術”,提高了交通違法行為自動識別率和路口流量預測精準性,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已應用于常德、遵義、益陽等30多個城市。
學校還與湖南省知識產權局、益陽市高新技術企業協會開展技術轉移合作,共建技術轉移平臺,實現信息雙向流動,拓寬技術轉移通道。
此外,為了服務學校轉型發展,湖南城市學院近兩年來共出臺或修訂了58個制度性文件,內容涉及財務管理、績效分配、干部任用、科技服務創新等方面。以財務管理為例,僅2017年學校就壓縮行政運行等經費近千萬元,投入發展經費增幅達92%。
羅成翼說,隨著現代大學制度體系的建立完善和綜合改革的深度推進,學校項目平臺日漸增多,核心競爭力增強,城建特色愈發凸顯。近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及資助經費數在湖南省同類學校中均排名第一;新增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工程中心3個,新增博士后流動站、國家級眾創空間,在省內同類高校處于前列;2017年競賽獲獎總數、國家級獎獲獎數量比上一年度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