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公布一季度居民收支“賬本”,老百姓投資教育增長較快,不過??
隨著家庭整體收入的提高,家庭對教育越發重視,教育投資不斷提高。近期,我省公布了一季度居民收支“賬本”,其中教育支出領跑全省城鄉居民消費增長。城鎮居民人均教育支出299元,同比增長11.9%,農村居民人均教育支出249元,同比增長30.5%。
為教育舍得花錢,不僅表現在對孩子身上,成年人的自我“充電”支出也毫不遜色。市場上除早教班、興趣班、課外培訓班火熱之外,各類考證機構、在職培訓等教育機構也形式多樣,消費人群更是覆蓋少兒、老人及職場人士。一些消費者在教育投資上,甚至出現了與家庭收入比例失衡的現象。
熱鬧的表象難掩行業發展階段的不規范,一些教育培訓機構魚龍混雜、師資良莠不齊,使得消費者在教育高投入的背后,也承擔著風險。
市場火熱:大人小孩都有份
教育開銷一年比一年高,很多人對此毫不猶豫。父母愿意花更多的錢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學樂器、學技能,成年人則利用業余時間報班“充電”,提素質、修涵養。
郭彤彤,省城小學三年級學生,課余時間被排得滿滿。每周安排語文、數學、英語3門文化課,周末還有小提琴課和拉丁舞的興趣班。母親徐女士表示,一方面覺得學校課程不夠,怕跟不上小升初的要求。另一方面,別人家孩子都上課外班,擔心自家孩子落下步伐。
徐女士算了一筆賬,除了私立學校每學年3萬元的學費外,學英語1年1萬元,一對一小提琴一課時250元,拉丁舞課一年5000元,游泳課一年3000元,“細算下來真不便宜,光女兒一年的教育經費就要花這么多,將來兒子長大了,又是一筆不小的花費。”雖然開銷不菲,但徐女士認為,為兒女投資教育,絕對不能省。
事實上,像徐女士這樣舍得為小孩教育花錢的大有人在。如今,教育消費已成為很多家庭的必要支出,甚至占到家庭支出的60%以上。
“絕對不能省”的教育消費理念也帶火了各類培訓機構。近年來,全省教育培訓行業發展迅猛,從針對少兒的早教班、英語班、學科培訓到特長班、興趣班,再到成年人的考證進修、職業教育等培訓機構隨處可見。
隨著就業競爭日趨激烈,知識更新加快,許多職場人士不惜重金參加各類培訓,“充電”提高自身素質。由此衍生出針對不同人群的培訓班,包括針對高管的商學院、MBA班,各類考證班、技術培訓班等。
“書到用時方恨少,當工作深入或職位變化時,總感覺力不從心,應該有更高的追求。”在太原一家大型網絡公司擔任部門主管的單斌去年選擇繼續深造,自費讀MBA,雖然花費不菲,但“義無反顧”。
發展不規范:師資力量參差不齊
不可否認,隨著終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已經成為新的消費熱點。
國家統計局山西調查總隊抽樣調查顯示,一季度農村居民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中專職高教育、大專及以上教育等支出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44.6%、60.3%、26.9%、17.0%、48.3%和12.5%。成人教育受到重視,在面對新知識、新技術更新加快、崗位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城鄉居民更積極地投入到再教育的行列,不斷充實自己以提高競爭力,特別是農村居民更為迫切。
然而,熱鬧的教育培訓市場也難逃發展階段的不規范。一些表面價格不菲的輔導班,師資力量參差不齊,組織機構不夠完善等現象時有發生。
太原市民李艷上半年給兒子報了個少兒英語班,一節課200元,小班授課,全外教教學。然而,李艷很快發現外教是菲律賓留學生,帶有濃重的地方口音,根本不是承諾的美國老師。協商退款,卻被以各種理由拒絕。
記者了解到,這種“易進難出”的現象是消費者普遍反映的問題,不少人都經過售前售后服務態度差異大、教學效果不理想卻退款難等問題。太原奧斯美外語培訓學校工作人員透露,目前培訓市場的辦學主體較多,主要有學校和學會團體辦培訓班、社會力量辦學、培訓公司和個人辦班等形式。不少教育培訓機構過于追求經濟利益,忽視辦學條件,缺乏教師規范管理,甚至租一間房、擺幾張課桌、招幾個接待人員就能開班辦學。還有一些培訓機構的辦學主體并不具備辦學資格,沒有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的辦學許可證,只是在工商部門注冊一個教育類公司,就打“擦邊球”開班收錢。
“這些沒有正規辦學資質的培訓機構為了賺取利潤而教學,授課結果可想而知。”這位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針對民辦教育機構的日常監管存在缺失,造成市場良莠不齊的局面。同時,教育培訓行業的各認證監管部門并沒有處罰權,整個行業監管缺乏力度。
清楚算賬:一切從實際需求出發
教育已經成為家庭開支的重頭戲。那么,在家庭開銷中,用于教育的開支占到多大比重才合理?
在記者隨機調查采訪中,過半數人認為目前的教育消費“還能接受”,但同時也表示“再多就吃力了”。也有一部分人特別是學生家長認為,教育支出對自己的家庭來說,已經成為經濟負擔。
針對這種現象,受訪的教育培訓機構負責人毫不諱言,人們教育投資的動機各有不同,但確實有跟風、攀比心態的消費者。個別經濟并不寬裕的家長,自己舍不得吃喝,卻舍得給孩子投資,根本不管孩子是否接受。
“投資教育本身是好事,但投入過多的金錢,效果不見得就好。消費者要思考,自己的教育投入是否具有盲目性。畢竟,不盲目搶跑的教育才剛好。”省社科院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侯曉斌認為,判斷家庭教育消費是否合理,一個重要標準就是適度消費,教育消費一定要與家庭整體收入、開支相匹配,不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否則會給家庭帶來過多負擔,降低生活品質。
與此同時,面對層出不窮的培訓機構,消費者更應理性選擇。
侯曉斌表示,教育培訓機構不像其他一些行業具有標準化管理、監控系統。民辦教育培訓機構容易產生監管盲區,給消費者的權益留下隱患。消費者在選擇時,要確認機構是否有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的辦學許可證,許可證是否在有效期,最好選擇知名教育品牌。對于培訓機構的高收費也要理性對待,在繳費前對培訓機構進行充分了解,以防發生“易進難出”事件。此外,家長消費者自身要自正觀點,適當“降溫”教育投資,一切從實際需求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