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兩會政府機構改革,全國兩會政府機構改革相關新聞提案
2017年全國兩會正在火熱開展中,在今年的兩會上,政府機構將會有什么改革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你帶來的關于2017兩會政府機構改革的相關內容。
2017年全國兩會20大議題預測
經濟議題
“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戰略對于中國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具有重要意義。
在2017年8月?9月的“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多次強調“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
2017年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中也提出2017年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2017年1月17日的達沃斯論壇上,*主席又一次提到“一帶一路”建設,并表示將在5月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從各地兩會來看,目前共有29個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一帶一路”,主要涉及產能合作、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等方面,“一帶一路”話題有望繼續在全國兩會上持續發酵。
此外,“一帶一路”的經濟效益已經開始顯現,如中國中鐵2017年下半年迎來了海外新簽合同的爆發式增長,其2017年海外新簽訂單增速達49.6%;中國建筑的海外訂單落地速度同樣在加快,2017年度公司實現境外訂單1124億元,占同期總訂單額的6.04%,同比增長4.30%。
農業供給側改革
2015年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從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和價格機制改革四個方面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以來,相關政策密集出臺。
2017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六項任務,10月發布《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7年?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隨后黨中央首次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農業供給側改革。
從2017年1月至今召開的地方兩會來看,絕大多數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及農業供給側改革,主要包括去庫存,尤其是玉米去庫存,增加農民收入,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等方面。
經濟增速
2015年至2017年,權威人士三次解讀中國經濟,引起強烈關注。
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減緩,各界廣泛討論原因。
2017年,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下,中國以6.7%的經濟增速重返全球第一。
對此,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表示,應更關注“中國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同時,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
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貫徹“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但并未提及2017年GDP增速區間,輿論認為這是決策層淡化經濟增長速度、強調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表現。
全國兩會期間,各界解讀2017年中國經濟運行表現、分析2017年經濟發展態勢、探討如何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等話題將成為關注重點。
國企改革
2017年6月底以來,國企改革越來越受到關注。
9月底發改委召開混改試點專題會;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國企改革放在重要位置,定調混改是國改重要突破口;2017年1月12日,國資委表示要深入推進公司制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國改進入以混改為突破口的2.0階段。
31個省區市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上,無一例外全部將國企改革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主要集中于混改、員工持股、職業經理人、國有資本運營等方面。
此外,2月3日山東國資委發布《關于省屬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發揮中小股東作用的指導意見》,2月9日山西召開國資監督管理工作會,2月16日上海召開國資國企工作會議,國企改革工作推進緊鑼密鼓。
從我國政策推進的節奏和地方兩會透露出的信息來看,國企改革將可能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上的熱門主題之一。
財稅改革
高企的稅費成本一度擠壓企業盈利空間,輿論普遍要求降稅減費。
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7年的財稅體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要穩妥推進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落實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總體方案,抓緊提出健全地方稅體系方案”。
近兩年來,在財稅體制改革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的是“營改增”,2017年財稅改革有望在個稅、環保稅、資管產品增值稅、五險一金方面展開。
個稅問題也備受關注。
2017年年底,有媒體曾經報道個稅改革相關方案已經出臺的消息。
時任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曾在多個公開場合表示,個稅改革的方向是由目前的分類稅制轉向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稅制。
目前,減輕納稅人的個稅負擔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現在的問題是如何降低個稅。
實際上,降低個稅負擔無非有以下幾種方式:提高個稅起征點,這種做法比較簡單,但問題同樣明顯。
另外就是由以個人為單位進行征收改為以家庭為單位征收,或者就是增加抵扣個稅的范圍和額度,這種做法更加公平合理,但操作會有一定難度。
海外投資
在“一帶一路”“走出去”等重大國家戰略的推動下,以大型央企、優秀民企為代表的企業加快了海外投資步伐,成績單頗為亮眼:中交集團在肯尼亞簽署約53億美元項目合同,中國中車獲得澳大利亞等多國訂單、全年海外簽約額突破80億美元、南亞地區首個鐵路工廠在印度投產,中廣核中標法國海上風電項目、與法國電力簽訂英國核電項目最終投資協議,美的發起收購德國庫卡等多起海外并購,海爾收購GE白色家電業務等。
中企成為“中國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中國制造”“創新”“國際化”等成為中企海外形象的新標簽。
但中企海外投資火熱背后風險暗存,引發輿論對國有資產流失的擔憂。
近年來,國資委多次下發監管文件并“核查”央企海外資產。
2017年1月,發布了《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辦法》,對央企海外投資提出了更高的監管要求。
在英國“脫歐”、貿易保護主義升溫、中美貿易關系緊張的國際背景下,央企海外投資有所“降溫”,國家如何引導央企理性投資,以及央企海外市場競爭表現、海外投資提質增效等方面內容仍將受到關注。
金融風險
2017年,全球經濟復蘇依然緩慢,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我國經濟總體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但是,平穩中仍有一些小插曲:從2017年年初的人民幣匯率急貶,到2017年歲末的“在岸人民幣匯率破7”的烏龍傳聞攪動市場神經,人民幣匯率走勢跌宕起伏,匯率也成為2017年人們最關心的財經話題之一。
12月15日,美聯儲上調利率,并暗示2017年再加息3次,步入升息通道,這也意味著,人民幣會與其他貨幣一樣仍然有對美元貶值的壓力,引發部分輿論出現“匯率危機”的擔憂。
另外,有專家認為,當前觸發經濟危機的潛在誘因和要素開始顯現,我國總體債務規模和債務率持續攀升,國有企業成為債務風險的主要集中地。
同時,2017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1.18萬億元,因此,一方面,如何防止出現由債務風險引發的債務危機尤其受到關注;另一方面,樹立正確的危機觀,完善危機應對機制和風險緩釋機制,也成為當下的重要訴求。
在互聯網金融風險方面,2017年互聯網金融行業正式進入合規發展之年,政策收緊,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力度加大。
因此,監管升級能否驅逐“劣幣”,能否提振理財投資人的信心,網貸行業收益率下行、洗牌加速下民眾的錢該交給誰理,均可能成為全國兩會熱點議題。
實體經濟與制造業
我國經濟進入重大轉型期,“新常態”下增長速度放緩。
2017年有上市企業“賣房救公司”、實體企業集體“炒房”等怪相,引發輿論對企業投資實體經濟回報率低、不賺錢甚至虧錢的討論;福耀玻璃在美國投資辦廠引發輿論質疑“曹德旺跑路”,甚至發問“宗慶后、郭臺銘會不會跑”, “實體經濟空心化”“資本脫實向虛”成為輿論熱詞,實體經濟、實體企業發展情況頗受輿論擔憂。
但同時,國家在降低實體經濟企業負擔、加大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等方面也作出了重要部署和表態,提振了中國實體經濟的信心。
如國務院印發《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全面部署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打響了實體經濟“減負戰”;李克強總理考察央行與建行時表態,商業銀行要不斷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助力資本更多地流入實體經濟。
此外,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作為實體經濟主體的制造業,國企的市場表現、供給側改革成果或將被代表委員熱議。
自貿區與PPP
自貿區的發展建設是我國對外開放的一個關鍵性戰略,自從2013年上海自貿區掛牌成立后一直是我國加深對外開放合作的重要著力點。
在今年已召開的地方兩會中有21個省份對于自貿區做了重點討論,這個數量顯著多于2017年的7個,也說明今年自貿區將會得到更多區域的推進。
2017年大部分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將擴大民間投資放在重要位置,有的更是直接提出規范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運作,擴大PPP項目領域,以此來促進民間資本活躍度。
專家預計,2017年有望出臺進一步支持和規范民營資本參與PPP項目的引導政策。
互聯網與人工智能化應用
2017年是“互聯網+”和智能化全面爆發的一年,“互聯網+”滲透到各個領域,人工智能等領域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之相關的信息化建設、智能制造技術全面提升。
與國家戰略需求密切相關的航空、航天、航海等領域的互聯網和智能化,依然是重點扶持領域,圍繞這些關鍵領域,國家的扶持和鼓勵政策會將受到持續熱議。
國企代表各自領域爭取國家政策扶持,通過互聯網和智能化實現企業轉型升級也將成為一大看點。
除了傳統家電業在互聯網化和智能化的迅猛發展外,重工、制造、通信、醫藥等行業都在物聯網、信息化建設、大數據分析、智能制造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入,這些領域的國企的代表力爭更多的扶持政策,以培育自主核心技術的智能化技術、產品、產業鏈等,從而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
旅游市場規范
2017年以來,哈爾濱“天價魚”、上海“天價茶”、八達嶺老虎傷人、浙江老人因拒絕購物被導游罵哭、麗江女游客被打致毀容(2017年11月發生,2017春節期間輿情發生)、重慶少女游樂場意外墜亡(2017年2月)、大理客棧老板猥褻女游客(2017年2月)等涉旅事件,引發輿論對旅游市場宰客、黑導游等亂象及游客安全問題的廣泛討論。
2017年,相關部門嚴厲整肅全國景區、專項整頓不合理低價游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旅游市場監管不是一時之功,不合理低價團、虛假廣告、購物點違法經營、非法“一日游”等旅游“痼疾”仍然存在,旅游市場規范仍需強力推進,旅游市場常態化治理、旅游市場秩序維護相關內容,或將成為全國兩會期間討論的重點。
社會議題
扶貧攻堅
2017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首戰之年,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等任務圓滿完成。
2017年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深化之年。
從層層立下“軍令狀”到22個中西部省區市考核扶貧成效,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
如何讓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穩定脫貧,哪些措施可以成為農民脫貧的好幫手,政府會為貧困人口提供哪些支持,精準扶貧還有哪些障礙,哪些政策需要改進完善,代表委員將帶來大量一線情況與真知灼見。
突發災難事故防治
過去的一年中,各類災難事故多發,多地出現暴雨洪澇災害,從江蘇鹽城特大龍卷風冰雹災害到河北邢臺洪災,均造成了較為嚴重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成為年度熱點輿情事件。
對此,公眾一方面對增強自然災害風險防范防御能力、救災應急能力等寄予厚望;另一方面,對追責問責、監督管理的強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另外,2017年安全生產領域也紅燈頻閃,江西豐城發電廠施工平臺坍塌等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給監管體制、安全執法、賠償問責、預防控制等諸多方面的工作帶來嚴峻考驗。
2017年12月9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對安全生產領域進行“頂層設計”,將生產經營過程中極易導致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的違法行為列入刑法調整范圍,推進我國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
改革的推進情況,也承載著一定的公眾期待,有可能成為全國兩會的輿論關注熱點。
醫療改革
醫療衛生體制是一項重要而且緊迫需要改革的領域,2017年醫改節奏逐漸加快。
2017年1月9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的通知》,明確“十三五”期間要在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保、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監管五項制度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20個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多處提到分級診療、藥品采購“兩票制”、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等,醫改有望在2017年全面展開。
2017年末,央視《新聞調查》欄目曝光了醫生收取藥品回扣問題,引起輿論震驚。
2017年春節期間,貴陽一醫院醫生攜病人集體“跳槽”引起調侃,事件背后反映的醫生自由執業問題在行業中也引起討論。
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決定2017年年內開展公立醫院試點薪酬制度改革,“禁向醫務人員下創收指標”引起高度關注。
2017是國家衛生計生委首個“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優化診療流程、提高醫療信息透明度、改善就醫感受的實際成效在2017年將持續成為關注焦點。
2017年5月魏則西事件在輿論場中升溫發酵,互聯網醫療信息傳播問題、民營醫療機構監管問題、醫院承包科室制度等使醫療機構市場環境健康發展受到密切關注。
2017年至2017年年初,多起暴力傷醫事件在輿論場中引起廣泛討論,輿論呼吁進一步完善第三方調解機制。
食品安全問題
食品安全問題是每年全國兩會的重要議題。
2017年,網絡食品安全生產和經營成為重點管控對象,相關政策法規陸續出臺,進一步加強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落實監管措施的討論將受到關注。
2017年,隨著奶粉新政“注冊制”的實施,“二孩”政策的實施,乳制品行業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從乳制品原料源頭的奶牛養殖,到產品的生產、運輸、售賣,如何強化全產業鏈的質量安全監管,如何有效提升國內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賴等問題備受民眾關注。
與此同時,轉基因問題爭議持續,“110位諾獎得主敦促綠色和平停止反對轉基因”“中央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管”等話題引起關注,但相較于過去執拗于安全性的爭論,對轉基因產品知情權和選擇權保障的需求正不斷提升。
落實好轉基因產品的強制性標識,保證公眾對轉基因食品有知情權成為公眾主要需求。
此外,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的完善和平臺建設、食品謠言的治理、食品安全目標的責任考核依然是關注焦點。
環保議題
2017年地方兩會把“治污減霾、環境治理、綠色發展”作為最主要議題之一進行討論。
19個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均涉及環境治理內容,其中,如何防治空氣污染已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和反映強烈的重大民生問題。
霧霾較為嚴重的河北省明確表示,2017年PM2.5平均濃度下降6%以上,壓減鋼鐵產能3186萬噸。
河南省提出,確?諝鈨灹继鞌200天以上;陜西省把治霾作為環境保護“頭號工程”,采取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六大舉措,推進以關中地區為重點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治;甘肅省在鞏固“蘭州藍”治理成果基礎上,推進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建設;廣東、江西、寧夏、安徽等省區則把推行“河長制”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把水環境質量目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明確加強周邊河流、湖泊的保護與治理。
包括河北、吉林、天津等在內的多個省市要求,加大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力度,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湖北省更要求煤炭生產企業在兩年內全部關閉。
社保改革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2017年年初,人社部等部門聯合發布通知:階段性降低事業保險費。
社保降費直接關系公眾收入水平,以及降低企業負擔,媒體認為2017年社保繳費降低持續吸引公眾關注。
醫保異地就醫結算問題與公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人社部向媒體表示,2017年年底已基本實現醫保全國聯網,2017年人社部將加快建立異地就醫聯網結算系統。
輿論認為醫保異地結算有利于病患及時就地診療、簡化住院報銷手續、減輕參;颊哓摀、加強醫療行為監管。
全面實施“二孩”
全面“二孩”開始實施之后,會出臺什么樣的配套措施?當下,對很多人來說,雖然可以生二胎,但一部分人生育二胎的意愿不高,因為養育孩子的成本不低。
另外,在放開“二孩”政策之前生二胎還沒有上戶口的人,他們的戶口怎么上?社會撫養費還要不要繼續交?怎么交?這些問題預計也將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一個話題。
交通出行
2017年出行領域中,網絡共享出行是絕對熱點。
交通出臺文件承認網約車合法地位開創世界先例,創新管理理念獲得廣泛贊譽。
然而,其后出臺的地方細則卻招致較大爭議,對戶籍、車牌、車輛等嚴苛限制,被網民質疑“改革精神變味”,“新瓶裝舊酒”“把網約車管成出租車”“中央政策或被地方架空”“改革走回頭路”等評價頻頻見諸報端。
當前,各地細則大多正式實施,政策對網約車行業發展的影響已經顯現。
共享單車作為另一項共享出行的代表,備受輿論關注,被認為是解決都市出行“最后一公里”難題的上佳方案,也有效引導綠色出行潮流。
不過,單車亂擺放、私占車輛等問題卻日益顯現,引發公眾擔憂。
未來,共享理念下的共享出行如何健康發展,如何協調其與城市管理之間的矛盾,以及如何協調與舊有交通行業的利益關系,是管理者急需思考的問題,也是整個社會關心的問題。
民法總則草案審議
今年全國兩會還將審議民法總則,人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均與這部法律有關。
2017年6月27日,民法總則草案首次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
草案一審稿分為11章共186條,包括基本原則、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期間的計算、附則等部分,對監護制度、法人地位、民事權利等內容進行了規定。
2017年10月31日,民法總則草案再次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
相比一審稿,草案二審稿的條文增加至202條,在遺囑監護、監護人的范圍、臨時監護措施、監護人資格的恢復等監護制度方面予以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法人地位予以明確,并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未成年人受到性侵害的訴訟時效起算等熱點問題作出了規定。
民法總則草案三審稿于2017年12月19日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
三審稿在二審稿的基礎上增加了緊急救助免責條款,強化了民政部門的監護職責,對未成年人父母的監護人資格被撤銷后的再恢復增加了限制條件等。
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表示,草案三審稿全面規定了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積極回應了社會關切,適應我國的現實需求,總體已經比較成熟。
民法總則草案經過三次審議,多處修改,此次提交審議將帶來哪些變化,將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一大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