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士生擴招的背景下,很多人選擇讀博士卻不是因為真正熱愛研究??他們或為了延遲就業,或為了逃避現實,還有的不過是“讀著玩兒”。
在過去兩年,我曾多次產生自殺的念頭,也得過憂郁癥。我還采訪過有類似經歷的博士生,發現不少博士研究生都存在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博士生的自殺率也屢屢被人提及。更為嚴重的是,很多人不愿意直面博士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認為這是矯情和過度憂慮。這篇文章,既是我個人經歷的分享,也算是一份不嚴謹的調查報告。
不少博士生天生精神敏感。偏執與執著、自負與自信、脆弱與細膩,這些特質同時存在于一個博士生的頭腦中。這有點類似于職業習慣,就和刑偵人員總會不自覺地進入“偵察”狀態一樣。博士生需要有一定研究天賦,相對堅忍的品格,上帝特殊關照的“靈光一現”,當然,還需要相對不錯的家境和相對穩定的情感陪伴。
在博士生擴招的背景下,很多人選擇讀博士卻不是因為真正熱愛研究??他們或為了延遲就業,或為了逃避現實,還有的不過是“讀著玩兒”。但是,博士生的畢業要求不會因為“目的不純”而“看人下菜碟兒”。日常課程的壓力,中期考核的篩選,科研成果發表的要求,論文撰寫的期限,在有些人看來任何一項都可能是“煉獄”。
博士生階段會有很多“鬼門關”,大致可以分為學術上、生活上與情感上。其中,最先面對也是長期存在的就是學術“鬼門關”。
一進入博士生階段,首先遇到的是海量文獻,這是過往學習階段從沒有遇見過的,讓人感到“迷茫”和“痛苦”。試想一下,一周兩三百萬字的閱讀量,很多學科還需要直接閱讀英文文獻。閱讀完文獻還遠遠不夠,還要撰寫讀書報告,準備課堂討論。這樣的階段,大致會持續一年至三年。
進入博士生學習的中期,科研考核是最直接的篩選和淘汰,很多人“掛”在了這里。學校把很多科研考核的指標“公攤”到了博士頭上,于是乎,所有博士開口閉口都談“C刊”。當一些博士生滿懷期待地把文章投出,卻等來一封封退稿信,自信心會一步步被摧毀。于是開始自我懷疑,這就是心理健康問題的初步潛伏階段。
等到了博士生畢業的前一年,生存、就業和情感需求,成了更直接的問題。我國博士生常常一個月只有1000元左右的補助,加上其他收入,一個月2000元就算“高收入”了。一個年近30歲的青壯年,還靠微薄補助度日,殘酷的現實會擊碎人所有的“光環”與“幻想”。
情感需求又是另一個被忽視的問題。博士生屬于校園中的“老妖怪”,很多人在同一所大學一待就是八九年。如果能找到同樣讀博士的伴侶,或許是幸運的。但如果還單身一人,看著朋友圈的同學和朋友一輪輪“曬娃”的時候,你手中《利維坦》的分量不見得比《知音》更重。無論是男博士還是女博士,這都是問題。
與其崩潰與絕望,不如勇敢放棄。我隔壁的大哥讀博兩年后,放棄了博士學位,去了一家金融公司,他感到無比快慰和解脫。他說他快受不了的時候,我真的可以看見他絕望的內心。一周前,我和在臺灣讀博士的陸生聊天,她也有些絕望。我說:“你是不是準備放棄?那好,咱們明天就去行政大樓辦手續,然后立刻買回家的票。但是如果你作不了這樣的決定,就說明這個學位對你而言還是有意義的,那你就再堅持一下。”有時候,絕望的對立面是重生。
正視與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是真正的強大。前段時間有一篇講女博士買房的文章火遍網絡,我并不認同一遍遍強調買房的辛苦和艱辛。有時候,博士要接受自己在科研上與“牛人”的差距,要承認自己在很多方面的“不完美”,沒必要總和自己較勁??那么多延期畢業的師兄師妹,大家一起熱鬧熱鬧多好。用延期畢業的心態去做按期畢業的準備,或許會活得更加開心。
如果我們世俗地以“C刊”為標準,那我們就把發“C”作為小目標。這時候你就會有相對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研究和寫作也會有針對性。當你全身心投入這件事的時候,其他的小問題就會被你忽略掉。因為有了這個目標,你每天的努力和辛苦也不會是徒勞。當然,你也可以把小目標替換為“一本原著”或者是“一篇報告”,甚至是“一個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