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優”設計思路: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精準供給
近年來,北京市基礎教育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基礎教育的投入保障、普及程度和人才培養水平保持國內領先地位,教育綜合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效。同時,我們也清醒地意識到,基礎教育領域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突出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過去一段時間,擇校問題成為困擾基礎教育健康發展的頑疾,特別是在城區表現得尤為突出,影響了首都基礎教育的形象,影響了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
擇校熱,上好學難,究其原因,首先是首都基礎教育優質資源總量不足;其次是優質資源配置不均衡,資源向少數學校和群體集中;再次是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主體和來源較單一。稀缺的優質資源供給與人民群眾旺盛、多元的需求難以適應。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積極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在“把學生放在正中央”的理念指引下,基于對現實的深刻剖析,以“資源優質”和“機會優質”為著力點,推動基礎教育供給側改革,不斷明確改革思路和目標。
一是統籌資源,豐富基礎教育供給層次和主體。充分發揮首都優質教育資源集聚的優勢,打破系統和社會界限,打破公辦和民辦的界限,打破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界限,整合在京高校、教科研部門、民辦教育機構等不同所有制、不同隸屬、不同區域的教育資源,支持中小學改革發展,橫向上實現資源的聯通拓展,縱向上實現人才培養不同階段的有機銜接。
二是發揮優勢,增強優質資源供給能力和效益。充分發揮高校、教科研部門、民辦教育機構等不同資源供給主體的優勢,精確定位資源供給內容。高校引領和帶動中小學提升辦學理念、加強品牌建設、優化學校管理、開發特色課程、推進學科建設、深化教學研究、加強師資培養。教科研部門專業力量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核心領域,以課堂教學改進、教育教學研究能力提升等為突破口,帶動學校教育質量提升。發揮民辦教育機構的獨特優勢,在學法指導、教學研究、考試研究、社團建設等方面服務學校學科教學,滿足學生和家長的多元需求。發揮高校和社會力量引進外教來源渠道和管理經驗豐富的優勢,彌補普通中小學外教資源不足的短板,助力英語教學改革。
三是合理配置,實現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精準投放與對接。堅持公平取向,堅持問題導向,從實際出發,將政府統籌整合的優質資源重點投放給百姓身邊的、有一定發展空間的普通學校,向重點承擔基礎教育綜合改革任務的學校傾斜。堅持需求導向,尊重學校自身的發展意愿和內在需求,自上而下投放資源和自下而上選擇對接相結合,促使供需有效銜接。堅持服務導向,以優質資源供給服務于師生發展、學校發展,積極促進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擴優”項目管理:精細、有效
在明確設計思路的基礎上,加強對實施過程的精細管理,把改善和提高項目實施效果做為重要的任務來抓,發揮教育行政部門推動供給側改革的主體責任,重統籌、出政策、建機制、搭平臺,確保供給側改革有實招,做實功,見實效。
在推動模式上,強化政府主導,完善政策保障。一是發揮政府統籌作用,形成政府主導推進,部門協調聯動,專業引領支撐,項目單位主體落實的立體式工作體系。二是完善政策依據,市教委和財政局聯合制定下發三個項目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項目內容、組織實施、責任分工、經費使用以及管理要求。三是加強經費保障,發揮市級財政資金對改革的引導和保障作用,“擴優”改革項目所需經費納入市級年度經費預算,有效保障了改革項目的順利實施。四是注重部門協調,在財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根據改革項目特點,經費投入向軟件傾斜,激勵和保障高校、教科研部門更多地輸出智慧,加大智力支持力度。在市人力社保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適當放寬了外教來華工作的條件限制,有效拓寬了外教來源。
在實施策略上,強化過程管理,構建長效機制。一是突出專業引領,按照轉變政府職能、管辦評分離的思路,實行項目委托管理制,四個“擴優”改革項目分別委托了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教科院、北京市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四家具有專業水平和組織能力的機構,對項目實施進行專業引領、日常管理和指導推進。二是完善制度建設,建立了培訓調研、核心組例會、月報簡報、績效評估等系列工作制度。三年來,共組織市級培訓23次,2300余人次參與;實地調研近60次,實現項目各區全覆蓋;積極搭建展示交流平臺,召開現場會、推進會13次;每月召開一次“擴優”改革項目核心組例會,定期研究會商項目工作;建立項目月報制度,在月報基礎上,報送綜合改革簡報12期,政務信息專報4期。三是宣傳及時跟進,和新聞宣傳部門建立協商機制,主動提供宣傳素材和線索。據不完全統計,兩年多來,“擴優”項目被中央電視臺、北京日報等媒體報道60余次,為項目實施營造了寬松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擴大了改革項目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在效果評價上,強化質量要求,加大績效監督。一是構建項目實施質量和效果的評價體系。北師大、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分別研制了項目評價指標體系,并組織開展了績效評估。2017年,所有項目都開展了關于實施效果的專項調研,全面總結梳理了三年來項目實施的成效、經驗和不足,完成四個項目共計5萬余字的調研報告。二是強化資金使用效益,“擴優”改革項目全部納入績效管理范圍。2015年,教科研部門支持中小學發展項目接受市財政局組織的第三方績效考評,取得了績效考評綜合“良好”等級。三是根據績效完成情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如及時調整了海淀區部分項目學校民辦教育機構對接單位;外教項目及時補充北京教育學院和北京市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兩家單位,調整年度實施目標等。
精細化的管理為“擴優”改革項目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各支持單位和各項目學校主動作為,創造性地落實“擴優”改革項目實施要求,逐漸探索形成了以尊重發展需求為重要前提,以優化資源供給為根本途徑,以合作共贏為基本原則,以政策支持為有力保障,以學生實際獲得為最終目標的優質資源整合新模式,推動優質資源擴大取得階段性成效。主要表現為,優質資源覆蓋面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內容和模式更加豐富,學校師生實際獲得不斷提升,實施效果得到多方認可。調研數據顯示:70.6%的“高校支持中小學發展”項目學校認為“學校品牌顯著提升”,超過80%的家長認為大學支持學校發展,令其更有信心。在教科研部門指導下,教師在教育理念、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方面提升最為明顯。75%的民培項目校認為有必要繼續合作。引進外教學校超過90%的學生在英語口語、聽力和詞匯水平方面有所提高。
“擴優”發展方向:廣覆蓋、提水平、可持續
盡管“擴優”改革項目取得了豐富的成效,但是在項目實施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項目推進力度不均衡。部分單位和學校還存在認識不到位、積極性不高的現象,加之項目單位本身占有的資源、特色、管理水平不同,逐漸出現較大差距。二是資源的利用率和轉化率需要進一步提高,需要進一步挖掘資源,對接中小學發展需求,將優質資源轉化為辦學優勢,促進資源效益最大化。三是項目學校的主體作用需要進一步增強。“擴優”項目不是中小學對支持單位的路徑依賴,而是要激活中小學的“造血”功能,從而實現自主、持續發展。四是相關配套政策特別是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亟待完善,還需要進一步調動相關單位、學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針對上述問題,下一階段,在鞏固現有成果的基礎上,要加大改革力度,著力提高質量,使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廣覆蓋、提水平、可持續。
一要堅定改革信心。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逐步形成了基礎穩固、來源廣泛的基礎教育統一戰線。下一步,要進一步堅定改革信心,凝聚發展共識,堅守教育責任,進一步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改革理念,堅持共建、共享、共贏的原則,鞏固和深化已經形成的基本經驗和發展模式。擴大項目實施規模和覆蓋面,項目學校進一步向郊區、向一般校傾斜,著力為學生成長提供更加優質、多元、豐富的資源供給。
二要提升項目質量。加強整體規劃,把“擴優”改革項目納入市、區、校、項目單位長期發展規劃,與教育“十三五”發展規劃、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同步推進、同步實施。將要素驅動轉化為創新驅動,增強自我發展意識,進一步處理好外援和內生的關系、重點和全面的關系、改革和發展的關系,充分發揮優質資源的引領和輻射作用,聚焦課程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文化建設等學校內涵發展的關鍵環節,系統研究、精準發力、整體促進,切實提升優質資源配置的效益,實現學校自主成長、主動發展。
三要健全保障制度。進一步加強市級統籌,完善協調聯動機制,加強和財政、人力社保等相關部門以及高校、教科研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相互促進、合作共贏的改革合力。以修訂項目管理辦法為契機,落實改革項目配套政策。建立激勵機制,依據實際工作量和績效情況實行差異化經費支持標準;調整項目撥付方式,進一步明確經費支出方向和內容,使經費使用更加切合實踐和管理的需要。持續規范項目管理和項目運行,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設,形成規范、有效、順暢的管理體系。
四要加強成果宣傳。固化經驗成果,加大宣傳力度,以“擴優”改革項目校為重點,樹立和創建一批師生受益、家長滿意和社會認可的新的學校品牌,布局首都基礎教育新的增長點。進一步發揮市級項目典型示范和輻射作用,以點帶面,以局部帶動整體,激發學校發展內在動力,讓“擴優”改革項目實施成為學校自我提升、自主發展的機遇,形成學校的資源優勢和辦學優勢,使優質資源切切實實轉化為優質教育,轉化為發展動能,服務于學生成長和學校發展。
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改革項目是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優化教育供給結構,提高教育供給質量的有效舉措,承載著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期盼。北京市教委將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抓鐵有痕的精神持續深化改革,堅定方向,完善措施,鞏固成果,以首善標準推動首都基礎教育發展,實現基礎教育的公平、優質、創新、開放發展。(作者張鳳華,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一處處長;向姣姣,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