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確定了“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戰略任務和保障措施,是近期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和指導性文件。為了讓各地和各級各類學校貫徹好、落實好《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本報邀請5名專家對規劃進行深入解讀,敬請關注。
??編者
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田慧生
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創新育人模式,更新育人理念,創新育人方式,全面提升育人水平,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和接班人,就必須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一要堅持正確的育人方向。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必須以堅持“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為前提。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提高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行動,也是適應教育內涵發展、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創新和改革人才培養方式,創新和改革人才培養方式更需要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正確的政治方向,為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與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和接班人探索更加有效、適合的培養方法、途徑和機制。
二要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更加適應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建立大中小學之間人才培養溝通機制,鼓勵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學校圍繞人才培養開展合作;搭建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銜接溝通的橋梁,建立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學校之間、學校與經過認證的培訓機構之間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機制,打通升學壁壘。在國家基本學制下,允許各地試驗不同形式的分段培養制度。
三要形成有利于個性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順應時代要求,以教育為指導,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先進文化,緊緊圍繞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及培養要求,構建完善的課程教材體系,深入研究、確定不同教育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核心內容,形成教學內容更新機制,確保教學內容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滿足文化傳承發展和學生健康成長需要;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堅持因材施教,注重學思結合,引導知行統一,創新教學方法,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改革,推廣啟發、討論、參與的教學方式,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不同階段培養目標建立多元化學生評價標準,推廣學生成長記錄、發展性評價等多種形式的學生評價方式,完善學生評價體系。
四要完善優異學生選拔和培養機制。對成績優異的學生跳級、轉學、提前畢業、選修高學段課程、轉換專業等制定特殊支持政策;建立中小學與大學、大學與大學、大學與企業在優異學生培養方面的合作機制,開展跨學科、跨學校、跨國別的教學與研究;鼓勵高等學校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新途徑、新模式,加大對學生創新活動的支持和資助力度。
五要建立開放多元的評價體系。改革宏觀層面的人才評價和選人用人制度,引導社會用人克服單純追求學歷的導向,為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環境;鼓勵學校根據實際制定多樣化教學評價標準,支持學校自主開展教育質量評價和教學診斷活動,同時培育相對獨立的第三方教育認證機構和評價機制,參與對學校教育質量的評價,以及教學診斷活動的指導。
創新人才培養方式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創新和改革人才培養方式是一個復雜的、專業的、系統的工程,需要有針對性的、持續的專業支持和指導,要發揮教育科研的智庫作用,凝聚專業團隊進行長期專門研究。人才培養方式創新和改革必須依賴于在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的經驗積累,要鼓勵各地開展區域教育實驗,允許試點先行,鼓勵各校大膽突破,在課程設置、內容選擇、教學組織形式、課堂形態和考試評價等方面進行前瞻性探索和試驗。此外,還要加強宣傳引導,使全社會都能夠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人才成長觀念,徹底轉變唯學歷的選人用人觀念,轉變唯分數、唯智育的教育教學觀念,為人才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以分類管理推進高校科學定位和特色發展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馬陸亭
“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將實現從大眾化向普及化的跨越,多樣化需求和特征更加明顯,高校的合理定位因此成為能否實現科學發展的關鍵,需要加快實施分類管理工作。《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把教育的結構性改革作為發展主線,推動高等教育分類發展,以人才培養定位為基礎建立高等教育分類體系,這是推動高等學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的重要措施。
高校分類管理之所以勢在必行,一是因為我國經濟形態多樣,產業差異很大,地域色彩多元,戰略重點各不相同,各行各業各地對教育的要求很不一樣;二是因為大學已走出象牙塔,高等教育已融入社會且體量很大,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在不斷增加,趨同的高校模式已不能適應多元的社會需求。此外,中國社會正經歷著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對教育結構和質量的要求將會更高,高等教育正轉向內涵式發展,多重轉型的疊加將進一步考驗教育與社會的關系。
因此,高校分類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元需求,落腳點在人才培養上;而為了滿足人才的多樣化,各高等學校的辦學模式就不能一樣,就需要實現各自的科學定位和特色發展;進一步說,就需要有方向引導的不同和管理政策的差異,高校設置標準和評價內容不能單一,即所謂的分類管理。這就是事物的邏輯。
高校分類管理涉及分類設置、撥款、指導、評估等多項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以保障和推動不同的高校走自己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即所謂的合理定位和特色發展。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面向創新高原,以*、世界一流,鼓勵和支持不同類型的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差別化發展;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把辦學定位轉向培養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因此,二者鮮明地針對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頂天立地”問題及社會對高端與一線人才和成果的迫切需求,是從國家的角度對高校不同發展目標和辦學模式的推動。
任何高等學校,都具有教學、科研、服務等基本職能,但這些職能在每所高校的搭配和實現方式是不同的,即各自使命不同,這就是定位和特色。一流大學,需要在知識創新上居領先地位,因此學科發展、人才培養、評估撥款需要圍繞著創新驅動來進行,需要不斷產生新知識和培養能創造新知識的人;而轉型高校,重點關注知識的應用,因此需要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踐育人,側重于把新的科研成果推廣到企業或把企業先進技術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共同點也有,比如都要關注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要進行理論教學、實習實驗、社會實踐等。
要充分認識高等教育對創新驅動的帶動作用,加強省級政府對區域內高等學校的分類設置和管理,增強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對區域發展的輻射功能,引導教師圍繞國家需求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在政策實施上,需要支持省級政府根據國家建設布局,結合自身條件和需求,自主推動區域內高等學校建設高水平大學和優勢特色學科,加強對轉型發展高校試點工作的統籌指導,加強對中心城市高等學校體系建設的科學指導,注重新增高等教育資源向新城鎮化地區、產業聚集區和邊境城市延伸,同時國家還要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特色發展。
我們需要增加政策的彈性,給不同高校群落以相應政策支持,健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高等學校的建設標準,使得學科型與應用型、綜合性與行業性、巨型大學和小型學院等不同學校均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同時推動高等學校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因地制宜探討自己的專業培養方案,構建相對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
建立科學評價體系營造良好育人生態
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辛濤
教育評價是引領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綜合改革的關鍵環節。“十二五”期間,隨著教育發展和改革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穩步推進,取得了許多重要突破。但我們仍看到,當前的教育評價體系還不夠完善,存在著影響和制約教育深化改革與發展的諸多問題。《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全面改進各級各類教育評價體系,是提高教育質量、營造良好育人生態的重要內容。
第一,要以育人為本,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導向作用。教育評價對教育教學具有導向作用,良好的評價體系能夠促進教學和學生成長,而不良的評價體系可能擾亂教學規律,對教學和學習產生不利影響。以育人為本的評價理念,就是要全面分析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樣的根本問題,將黨和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各方面要求納入評價體系,構建促進不同年齡不同階段學生發展的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
第二,整合基礎教育評價領域政策制度,系統設計評價體系。當前基礎教育領域的評價改革穩步推進,取得諸多進展。考試和招生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教育質量監測工作順利進行,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標準進入高中課程標準,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扎實有效,但仍要看到基礎教育評價體系仍需要進一步優化。優化的教育評價體系和結構是實現教育評價促進科學育人導向的前提。一是理順基礎教育領域的評價各項政策和制度內在關系,使評價體系內部有效銜接。建立科學教育評價體系,首要任務是理順不同教育評價之間的關系,去除不合理和不必要的評價,合并功能重疊的評價,使教育各個環節的考試與評價能夠有效銜接,促進教育評價高效發揮作用。二是系統化推進基礎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
第三,構建科學職業教育評價體系,使教育評價成為撬動職業教育質量提升的杠桿。隨著教育領域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不斷增加,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近年來,國家在職業教育當中的投入不斷加大,職業教育質量在穩步提升,培養了大批高技能專業人才。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單依靠國家重視和加大投入已經不能使得職業教育質量大幅躍升,需要調整教育內容,以規范化的教育評價制度促進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要根據職業教育特點規律,建立以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的職業教育評價內容標準。職業教育面向社會、行業、企業和用人單位培養人才,評價體系的研究、制定與實施應不限于職業教育體系內部,暢通企業、用人單位等多種評價渠道,促進職業教育多樣化有特色發展,以評價為杠桿提升整個職業教育質量,為我國躋身世界強國積累高素質人力資本。
第四,規范高等教育評價領域的教育質量國家標準,以標準促進高教評價體系的優化和完善。當前,人才培養應該被高校擺在更加重要突出的位置。從評價標準上看,作為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國家標準和基本要求,“十三五”期間即將頒布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鼓勵行業部門制定人才評價標準,這些重要的質量標準將成為高等教育評價的重要參照。高等教育評價體系要按照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有修養大學生的目標要求,考察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文化知識、創新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重點放在當前社會和未來發展急需而大學生群體緊缺的素養要求上來。從評價方式上看,高等教育評價既要保證高等教育質量符合國家統一要求,還要促進高校教育自主性,辦出有特色的大學。基于此,教育部門對高校教學質量審核評估的同時,高校也要建立健全教學質量自評體系;政府也要推動和支持第三方社會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學校教育教學評價,形成對高等學校育人評價的合力。
以改革創新驅動教育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李立國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十二五”期間,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明確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要求,并對教育綜合改革重點任務作了具體部署。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相比,與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的“四個服務”要求相比,與廣大人民群眾的關切和期盼相比,我們的教育工作在不少方面還面臨嚴峻挑戰,無論是教育公平、教育質量還是教育保障,都存在不少難啃的“硬骨頭”,迫切需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把教育綜合改革推向深入,加快破解影響教育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把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強調“十三五”期間要繼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以改革創新驅動教育發展,為教育發展提供動力。
一是明確了深化改革的目標。規劃強調,要通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著力優化教育結構、著力促進教育公平,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推動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建設,為下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是明確了深化改革的原則。規劃強調,改革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在中央深改組會議上曾多次強調指出,做好改革工作,要抓住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找出體制機制癥結,拿出解決辦法;強調改革是一場革命,改的是體制機制,動的是既得利益。為此,規劃通篇以破解教育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為導向,緊扣教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突出體制機制改革。
規劃強調,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還要將頂層設計和實踐探索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基層特別是廣大學校、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創新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改革創新解決難題、激發活力、推動發展。換句話說,改革必須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堅持人民立場,在改革政策出臺、實施還是效果檢驗各個環節,都應當堅持問題導向,充分征求人民群眾意見、充分尊重基層首創,將改革的落腳點置于解決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上。
三是明確了深化改革的重點。規劃從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激發學校辦學活力、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4個方面,明確了改革的重點和措施。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著重提出深化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4個方面的改革措施;在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面,著重提出加大高校考試招生改革實施力度、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完善中小學入學制度3個方面的改革措施;在激發學校辦學活力方面,著重提出加快現代大學制度和各類學校管理制度建設、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兩個方面的改革措施;在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方面,著重提出創新建設機制、鼓勵公平競爭、強化目標管理、增強建設實效等改革措施。
四是強調了深化改革的責任落實。規劃指出,要建立規劃實施責任制,對改革和發展的重點任務,要制定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強化與年度計劃和各級教育規劃的有效銜接,將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政策、舉措落到實處。要加強相關部門間的協調配合,建立各有關部門共同研究解決教育發展問題的機制。加強督查監測,將規劃實施情況作為督促檢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定期發布規劃實施情況,主動接受家長、社會、媒體的監督。
落實規劃對深化教育改革的部署,要求教育戰線切實強化擔當意識,堅定改革的信心和勇氣,著力把好改革的方向,在以“穩中求進”為總基調的前提下,把握好改革的時、度、效。要完善改革落實機制,每項改革任務落實要建立時間表、路線圖,“跑表計時、到點驗收”,要落實責任,地方和部門一把手要把抓落實的責任扛起來。要深入挖掘教育綜合改革的寶貴經驗特別是基層創新經驗,擴大改革的受益面。
規劃編制充分體現新理念新思路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書國
本人多次參與國家教育規劃的研究編制工作,這次又有幸作為起草組成員全程參與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研究編制。規劃的研究、制定和起草的全過程充分體現了新理念、新思路和新特點。
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循大勢,謀全局。規劃立足于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教育發展新趨勢、新特點和新需求,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統領教育改革和發展,謀劃規劃的主要內容和主體框架,前后連通,一以貫之。規劃分別從教育改革創新、教育結構調整、優化育人環境、推進教育對外開放和促進教育公平共享等5個方面,推進和實現教育戰略規劃理論創新,著力體現“十三五”期間教育發展的新觀念、新政策和新舉措。在創新發展方面,規劃提出,要以改革創新驅動教育發展。在協調發展方面,規劃提出,城鄉、區域、學校之間差距進一步縮小,建成覆蓋城鄉、更加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在綠色發展方面,以可持續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思想貫穿于校園文化、社會環境、誠信構建、科學評價和綠色校園等五大重點環節。在開放發展方面,結合國家重大戰略,規劃提出一系統的新思路和新策略,明確要求進一步提升教育對外開放水平,提升中外合作質量。在共享發展方面,規劃進一步強調,教育發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面。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唱主旋,抓關鍵。規劃著眼于人類共同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和復雜挑戰,著眼于自然、社會和人的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人才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中國制造2025”重大戰略,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發展水平與質量需求,以及人口結構變化和人口生育政策調整,適應人的全面發展,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需求,直面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全面的現狀,優先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重點、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一是以文化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二是強化標準,提升教育發展質量;三是創新業態,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四是協調推進,全面改革育人模式;五是提供保障,全面加強黨的建設。
以廣泛合作為基礎,同參與,共創新。教育規劃是一個教育發展思想、發展目標、發展模式和發展政策創新的過程。無論是在教育發展目標、教育改革策略,還是在教育體系建設、教育制度建設方面都有許多創新,規劃體現了許多新特點。一是戰略研究與規劃制定相互支撐。針對教育改革發展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教育規劃領導小組組織進行了分領域、多維度研究論證,對“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目標、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和工程項目進行了測算論證,對規劃的科學決策和研究制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專家論證與民主參與相互給力。對各方面意見均逐條研究,對規劃文本進行修改,數易其稿,使其成為一個有廣泛社會基礎、體現廣泛民主參與的高質量中期規劃。三是繼承延續與改革創新相互促進。規劃整體延續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較好地體現了規劃的延續性與創新性之間的關鍵,將尊重規劃規律與持續創新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