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化教育督導改革暨第十屆國家督學聘任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第十屆國家督學共聘任243名,目前全國督導人員已近14萬人,全國共有30萬所中小學配備了責任督學。
回顧過去幾年教育督導所走過的歷程,從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頒布教育規劃綱要,提出探索建立相對獨立的教育督導機構,完善督導制度和監督問責機制,到2012年,國務院頒布實施新中國第一部專門的教育督導法規《教育督導條例》,首次以法規形式規定了督導機構、職能、事項、范圍和工作要求,為教育督導工作奠定了法制基礎,從管辦評分離角度豐富了教育法律體系,再到2015年底,教育部督導辦更名為教育督導局,加掛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牌子,教育督導制度在我國從無到有,并日臻完善。
如果說,督導條例的頒布、督導機構職能的加強和督導隊伍的組建,共同構成了我國教育督導制度的“1.0”版本,完成了我國督導制度基礎體系的搭建,那么,隨著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制度、教育重大突發事件專項督導制度、中小學校掛牌督導制度以及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的逐步建立,我國教育督導制度就已經實現了從“1.0”版本到“2.0”版本的升級,完成了從基礎體系搭建到內在制度創新的跨越。
近六年的時間過去了,我國教育督導工作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善貧困地區薄弱學校條件、增強學生營養與健康、加強校車校舍校園安全監管、加強教育財政投入管理使用、保障教師待遇落實、推進教育信息化、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在規范學校辦學行為、促進素質教育落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強校園欺凌治理等方面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并通過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中小學校管理評估、學位論文抽檢等工作的推進,成為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保障。
在國家督學、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看來,督導已成為實現國家重大教育戰略目標的“助推器”、成為解決重大民生關切的“催化劑”、成為推動素質教育實施的“發動機”,成為了構建現代治理體系的“導航站”。
未來,如何進一步促進督導制度的優化,實現從“2.0”版本向“3.0”版本的升級?
專家們一致認為,最重要的切入點是信息化驅動。在華中師范大學校長楊宗凱看來,“當前,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快速滲透,給教育行業帶來深刻影響,也為推動教育督導現代化提供了契機。以信息化推進教育督導現代化,是助力解決當前我國教育督導面臨的一系列現實問題的重要途徑。”
推進教育督導信息化的重點在于“化”,這不是信息技術與教育督導工作的簡單疊加,而是對傳統督導理念、體系和流程的全面重組和再造。首先,應從結果督導向過程督導轉變,從定性評估向精確評估轉變,形成“數據說話、數據評價、數據決策、數據創新”的督導理念,同時,從線下為主向線上線下相結合轉變。運用大數據思維,創新教育督導方式,引入大數據分析技術,充分挖掘評估數據,為管理者提供決策支持。
在這方面,中小學校管理評價、中職學校辦學能力評估、本科院校評估等多個信息化平臺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正在推進中的各項教育督導工作信息化平臺的研發使用都是很好的探索。
除了信息化這一技術“芯片”,教育督導理念和制度化的現代化也是重中之重。作為教育“放管服”改革的“牛鼻子”,教育督導“督政”與“督學”并重、“監督”與“指導”并重的理念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督政、督學、評估監測三位一體的督導體系還需要繼續構建,教育督導機構、隊伍、方式、結果使用等系列制度還需要充實完善。
信息化帶來的技術飛躍,加之理念和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教育督導從“2.0”版本向“3.0”版本的升級,一定會有效助力教育現代化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