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院校認清差距 助社會了解高職
圖1 2011?2015屆高職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平均月收入
圖2 2011?2015屆高職畢業生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比例
圖3 2011-2015屆高校畢業生家庭背景為“農民與農民工”的比例
受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委托,由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麥可思研究院共同編制的《2016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7月15日在京發布。
今年是高職質量年報發布的第五年,報告囊括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除了1284所高職院校發布質量年報外,更有262家企業向社會首次發布了《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年度報告》。質量年報的內容、結構、體例也進一步完善,從“計分卡”“資源表”“服務貢獻表”到“落實政策表”,為展示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提供了量化依據。今年質量年報還首次推出“高等職業院校服務貢獻50強”榜單,引導高職院校重視對學生、對地方、對行業企業發展的服務貢獻。
學生發展??
畢業生月收入連續五年增長
自主創業及創業存活率提升
麥可思對2015屆高職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發現,在畢業半年時,他們的平均月收入為3409元;扣除通貨膨脹因素,月收入為3131元,相比2011屆的月收入提高26.1%,連續五年增長。畢業生就業滿意度也穩定上升, 2015屆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達61%,相對2011屆上升17個百分點。(見圖1)
報告還關注到學生的職業發展。調查顯示,高職學生畢業三年后月收入增長明顯。2008屆至2012屆高職學生,畢業三年的月收入與畢業半年收入相比增長明顯。以2012屆為例,畢業半年時月收入為2731元,畢業三年為5020元,增長83.8%,增速明顯高于城鎮在崗職工平均水平,表明高職畢業生具有較好的發展潛力。
五年來,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群體不斷擴大。2015屆學生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比例為3.9%,比2011屆增長了1.7個百分點,增幅達77.3%。(見圖2)
高職畢業生不僅創業比例高,而且創業存活的比例也不斷提升。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2012屆高職畢業生中,有47.5%的人三年后還在自主創業,比2008屆上升了12.7個百分點。
高職學生創業具有拉動社會就業的作用。據測算,2013屆高職自主創業畢業生創造了92.3萬個就業崗位,而2015屆高職畢業生規模、自主創業比例均有所增加,拉動就業的作用可能會更為明顯。
教學改革??
與民生相關專業點增速較快
師資數量不足制約專業發展
報告顯示,過去五年,高職院校專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專業設置主動與產業發展對接。面向第二產業的新增專業點數由2010年的2865個增加到2015年的4926個,增長71.94%;面向第三產業的由1466個增加到2997個,增長104.43%。與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密切相關的專業點增速較快,如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五年內由20個增加到112個,休閑服務與管理專業由9個增加到56個,城市軌道交通相關專業由73個增加到253個。
報告顯示,高職院校“雙師”素質專任教師比例進一步提升,356所院校達到“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雙師素質教師比例達70%以上”的優秀標準,比上年增加27所。其中,國家級及省級示范(骨干)院校240所,行業、企業類院校134所。這表明,示范(骨干)院校建設項目有力地拉動了師資隊伍水平,行業、企業類院校較好地發揮了行業企業辦學優勢,師資隊伍優勢明顯。
報告也指出了師資隊伍建設中的一些問題。如部分院校生師比超過20∶1,個別院校竟然達到40∶1,專任教師年教學工作量超過500學時,影響了企業實踐的開展和專業素質的提升。2015年,專任教師人均企業實踐30天以上的院校僅有270所,人均參加省級培訓1周以上的院校僅有149所。
企業參與??
262家知名企業首次發布年報
參與教學過程發揮主體作用
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在確保高職院校教學內容、培養規格、人才供給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有262家企業面向社會首次發布《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年度報告》。首批發布年報的企業普遍具有較高的行業認可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方向。
企業年報顯示,超過85%的企業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有人力資源投入,增強了優秀兼職教師的供給;超過70%的企業在高職院校發展中有資金投入,主要用于發放學生實習津貼和師傅帶教津貼,以及培訓、課程開發和科研等;超過80%的企業在高職院校投入實踐教學資源,建立實踐教學場所,設立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崗位;近兩成的企業與高職院校共建二級學院或教學與實訓機構,發揮辦學主體作用;超過85%的企業與學校合作開發專業課程與培訓課程。
政府責任??
制定政策不易落實政策更難
生均撥款雖建立但標準較低
“制定政策不易,落實政策更難。”報告指出,雖然31個省份都出臺了高職生均撥款政策,但政策落地還有很大距離。295所地級市政府舉辦的高職院校中,有73所生均財政撥款水平低于6000元,有20多所甚至低于3000元,涉及的舉辦方主要有河北張家口,山西運城、呂梁,黑龍江齊齊哈爾,遼寧阜新、鐵嶺、朝陽,安徽淮南,河南鄭州、開封、洛陽,湖北黃石、十堰、隨州,湖南湘潭、岳陽,廣東云浮,貴州銅仁,寧夏吳忠,2017年要達到國家規定的12000元標準還有很大差距。
目前北京、上海等地高職生均撥款已超過12000元標準,山西、湖南、甘肅、河北、山東、四川、安徽、廣東等地規定了分步達標的具體時間和經費額度;福建、浙江、吉林等3個省份提出要逐步達到本科院校水平。但有少數省份出臺的生均撥款標準僅適用于省屬本級公辦高職院校;部分省份標準設置較低,湖北省的標準是生均5000元,河北省是2015年6000元。
,全國各地高職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支出為10155.61元,相比2013年(9976.97元)增長2%。有16個省份在全國平均水平線之上,但是各地差異十分顯著,北京是安徽的7.8倍,安徽、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重慶、福建、甘肅等8個省份低于8000元。
與2013年相比,全國有18個省份高職公共財政教育經費支出呈現增長態勢,青海、廣西、貴州、上海、天津等5個省份增幅超過15%。需要關注的是,湖北、遼寧、重慶、陜西等4個省份降幅超過15%。
服務貢獻??
高職院校服務貢獻50強出爐
服務三農招收農家子弟過半
為引導高職院校重視對學生、對地方、對行業企業發展的服務貢獻,今年報告首次推出“高等職業院校服務貢獻50強”榜單。
分析50所上榜院校的構成可以看到,具有行業企業背景的20所,地市級政府舉辦的16所,省級教育部門主辦的14所,顯示了高職服務行業和地方的特點。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在榜單中綜合排名第一。學院推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畜禽新品種和農牧配套、種養結合,2015年獲得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427.30萬元,縱向科研經費到款額3152.40萬元,技術交易到款額2916.90萬元。在學院投資建設的江蘇現代畜牧科技示范園中,建有國家級水禽基因庫,這對于一所高職院校來說十分難得。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在榜單中綜合排名第二。學院堅持應用為主的高職科研特色,2014?2015學年承擔橫向項目225項,到款1862.26萬元;新立項省部級、市區級重點實驗室、公共技術服務平臺6個,獲得立項經費1010萬元。
報告顯示,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農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徑。分析2011?2015屆高校畢業生的家庭背景可以發現,高職院校中農家子弟的比重逐年上升,達到53%(見圖3)。高職院校在培養農家子弟的同時,還通過各種形式服務三農。
報告還顯示,面對經濟下行壓力,高職院校扎根基層、面向企業,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了230多萬技術技能人才,就業率在95%以上的院校超過半數,就業率在90%以上的院校達1100余所。畢業生留在當地就業比例超過50%的高職院校有700多所,到中小企業就業比例超過50%的有近900所,到國家骨干企業就業比例超過10%的高職院校將近500所。(記者 翟帆)
2015年高等職業院校服務貢獻50強(按音序排列)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四川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黑龍江職業學院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烏魯木齊職業大學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襄陽職業技術學院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 淄博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