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大學怎么辦?如何為“三農”服務?是農業類大學研究辦學模式的一個永恒課題。
山西省黎城縣西井鎮北委泉村村民江利斌領辦的綠翼核桃專業合作社,選擇用大棚蘑菇和核桃產業來推動全村群眾脫貧增收致富。
該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底,江利斌當時是山西農業大學大三學生,在學校引導下開始創業實踐。畢業后,他帶著3名同學返鄉創業務農。同年8月,山西農大校領導帶著該校創業基金中5萬元的無息貸款和兩個省級農業技術推廣示范行動項目,支持江利斌核桃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山西農大圍繞“明天誰來種地”課題,將培養高端新型職業農民作為地方農校辦學方向,以創業教育為抓手,通過創業學院教育、建立大學生創業園區、實施畢業生創業助推工程等手段,形成了“創業通識教育”“創業實踐教育”和“創業后續支撐”路徑。
創業學院:選修課與社會化服務銜接
山西農大校園走出“田園創客”最早可追溯到2006年。當年3月,該校成立了大學生創業中心和首家大學生創業公司。在學校20畝教學實驗用地上,因陋就簡地創業成為10年前農大創業學子們的青春記憶。從此,隨著學校加快與地方政府合作步伐,學生創業也步入廣闊天地。
山西農大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是該校承擔社會化服務的平臺,該平臺圍繞山西特色農業產業組建了38個領域65個團隊的社會化服務支撐體系隊伍。
7月,山西農大成立創業學院。學院與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三農”服務中心3塊牌子一套人馬運行,面向在校生招生,以創業先鋒班為載體,致力于培養一批學農、愛農、務農的創業類高端新型職業農民。
這樣做的好處是,學校社會化服務和學生創業教育整合起來,實現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的運作,讓學校孕育“泥腿子教授”和培育創業學生變得接地氣,同時,教師的技術變成生產力和利潤,成為學生創業的路徑和捷徑。
創業園區:開門辦學和基地實踐對接
記者近日在山西農大大學生創業園區余文博領辦的直來植趣多肉植物種植團隊的大棚里看到,指導教師贠劍正在和學生們交流。
湖北襄陽籍的余文博是該校林學院大二學生,大一就在教學實驗用地上“小打小鬧”。今年,他和學長學弟眾籌了20多萬元,入駐大學生創業園區,開啟“現代”創業之路。他們的設計是將陽臺農藝和家裝結合,出售多肉植物和設計技術,實現盈利。
“我投入2萬元,爭取在畢業前賺回來。”余文博說,“今年五一期間賣得不錯,我們已經實現了電子商務銷售,還想在山西高校園區等地設立代銷點,擴大銷售。”
山西農大大學生創業園區占地1000畝,目前啟動300畝,建成了20棟溫室大棚,是該校與晉中市政府合作的產物,在為山西農大社會化服務提供廣闊天地的同時,也為大學生創業搭建了更大的平臺。入駐大學生創業園區的27個團隊涵蓋了甜玉米、黑枸杞、鈣果、谷子機械化種植等創業項目。
此外,學生到企業頂崗鍛煉也成為提升創業實踐能力的一個辦法。4月,首批100多名學生在山東省壽光市8家農業現代企業3個月的“實彈演練”,拉開了山西農大學生到企業鍛煉的序幕,并成為創業教育的一種常態。
學生在企業工作學習期間,實行雙導師制管理,企業師傅負責學生的創業技能培訓和考核,校內導師負責學生的創業理論和專業知識的遠程指導和考核,實踐教育以課時形式計入學生考核,指導教師也納入工作量考核。
在校培育和畢業“售后”服務的合力助推
如果說,創業學院教育、創業園區和企業實踐是山西農大對在校生向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扶上馬”環節,那么,畢業生助推工程是孵化職業農民的“送一程”環節。
9月,山西農大啟動畢業生創業助推工程,為畢業的創業大學生提供資金、技術等方面幫助,提高畢業生創業比例和成功率,以此提振農科畢業生到基層農村自主創業的信心,成為該校培育高端新型職業農民探索實踐的另一個抓手。
杜鵑是該校生命科學學院2006屆畢業生,2007年通過村官考試在清徐縣清源鎮北營村擔任黨支部副書記,2011年被“挖”到大峪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幾年來,杜鵑創辦了大峪紅種植專業合作聯合社,讓全村的葡萄產業走上了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的道路。
2015年3月,山西農大校領導一行邀請太原市委農委領導到大峪村看望杜鵑,專家們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太原市委農委當場表示要從提供有機肥料、幫助盡快完善合作社建設、項目傾斜等方面支持聯合社發展。
這次“售后”服務讓杜鵑很激動:“母校的支持,讓我給鄉親們解決問題時,更有信心和力量了。”
幾年來,山西農大的“售后”服務惠及上百名創業畢業生,扶持了200多個學生創業團隊開展創業實踐活動。該校學生向高端新型職業農民轉變,愛農務農的意愿越來越明顯,3年的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表明,2015年,學生自主創業比例達3.97%,創業行業中農業比例達19.7%。(吳晉斌 本報記者 高耀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