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日本第二大報《朝日新聞》用將近3000字日文的篇幅報道了中國人大量吃羊肉導致日本學生校服上漲一事。
這篇報道的邏輯鏈條大致是這樣的:愛吃火鍋的中國人“爆食”羊肉,導致進口羊肉量急劇增加——中國羊肉的主要進口來源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農戶因此改賣肉羊而非產毛用的羊——作為日本學生校服材料來源的毛用羊減少——日本校服因此漲價。
然而經記者調查后發現,上述邏輯鏈條中的多個環節存在漏洞。
“難道羊毛也被涮著吃了?”
比如,日本校服只是部分由羊毛制成。
在日本最大論壇2ch上有網民留言說:“BENCOUGAR(日本校服公司)制作的校服主要采用聚酯纖維;YAHVAN(日本校服公司)推出的校服為羊毛混紡。不喜歡混紡的。”“校服難道不是100%化纖嗎?我那時候的校服一靠近火就被烤化了。”
另外,也有日本網民質疑,即便中國進口了大量羊肉,也不意味著羊毛產量就一定會下降。
有人評論說:“難道羊毛也被涮著吃了?”“難道中國不僅吃肉,連羊毛也吃掉了?”“難道剪了羊毛之后再吃肉都來不及?”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方面提供的事實和數據也佐證了這一邏輯鏈條的漏洞。
首先,羊肉出口量與羊毛出口量并非此消彼長。一只羊的肉和毛都可成為產品。作為羊肉和羊毛的主要生產國,澳大利亞肉類及畜牧行業協會的官網介紹說,澳大利亞出產3種羊:肉用羊、毛用羊,以及肉毛兩用羊。即便是世界聞名的可產高質量羊毛的美利奴羊,它們的肉也會出口。而美利奴羊數量約占澳大利亞整個羊群數量的八成。這也就意味著肉用羊和毛用羊并非嚴格區分,對羊肉需求的增加不一定會導致羊毛產量減少。
其次,從數字來看,新西蘭羊毛產量基本保持穩定,即便有所減少,也不會導致價格大幅上漲。新西蘭牛羊肉協會的數據顯示,從7月至1月,新西蘭羊毛出口量受季節變化影響有所波動,但總量穩定,平均價格也相對穩定。據記者了解,新西蘭羊毛產量在全球所占比重不到5%,因此不會對市場價格造成很大影響。
此外,從1992年起訪華97次、從事智障兒童教育的日本愛愛美術館企劃部長池內巴里指出:“中國很早以前就吃火鍋和羊肉。《朝日新聞》的報道現在才說中國出現‘火鍋熱’。這是真了解中國嗎?說起‘火鍋熱’,反而是日本正在出現‘火鍋熱’。”
漲價背后的多重推手
那么,造成日本校服漲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即便我們承認存在“蝴蝶效應”,即在全球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中國進口羊肉量增加與日本校服漲價存在一定因果關系,但毋庸諱言,這一現象背后還有多重因素支撐。
《朝日新聞》這篇報道的標題是《羊肉爆食 制服漲價》,“羊肉爆食”后面還用一個黑箭頭指著“制服漲價”,試圖加深讀者對中國人“爆食”羊肉是制服漲價直接和最大原因的認識。
然而,這篇報道完全沒有提及海外人工費等校服成本的提高,也沒有提到日本物價正在全面上漲的背景,更不提安倍經濟學提倡的擺脫通貨緊縮,推動日元貶值,以及在4月1日將消費稅由5%提高到8%等重要因素的影響。在長篇大論后,報道只在段落最后輕描淡寫地加了一句:“此外,日元貶值也產生了影響。”
在日華人顧女士指出,3年來,日本物價漲得厲害,人工費也在漲。公司食堂的飯菜看似價格沒漲,但量越來越少。例如魚的個頭越來越小,以前是一整條,后來切成3塊賣,現在又縮小了近一半,相當于只有原來的六分之一大小。以前飯館里的餐巾紙和牙簽可以隨意用,現在只有主動向店員索要才會提供餐巾紙和牙簽,這顯然是由物價上漲、成本增加導致的。
安倍經濟學引眾怒
眾所周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臺以來,鼓吹并實現了日元大幅貶值。以前1美元兌換不到80日元,而安倍當政后,匯率曾一度達到1美元兌換120日元。顯而易見,這意味著進口貨物需要支付更高成本。
其實,在報道中,日本羊毛產業協會專務理事長澤則夫也指出:“只要不是日元急劇升值,西裝等羊毛制品價格的上升趨勢暫時還會持續。”不過,在《羊肉爆食 制服漲價》大標題、《中國流行 余波波及日本》的副標題,以及《澳大利亞等羊毛農戶轉產減產》的小標題下,這句話顯得很不起眼。
報道將校服漲價的責任推給中國,日本網民普遍不買賬:“這是自民黨制造的地獄,去死吧,自民黨。”“這是托安倍的福。”“不要說謊,人們都認為這是由于擺脫通貨緊縮的措施而讓價格上漲的。”“這得感謝安倍經濟學。”“這只是由于安倍經濟學的效果,在擺脫通貨緊縮吧。”“《朝日新聞》能不能認真點,這是由于安倍經濟學導致物價上升而帶來的滯脹。”(參與記者:藍建中、田野、徐海靜、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