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成了解題訓練,把鉆研教材和高考題當成努力方向,孩子們成了解題高手。”北京大學附中副校長張思明的話一拋出,立刻引發了全場數學教師的熱議。
中小學生學的數學難不難?數學應該怎么學、怎樣教?近日在北京和南京舉行的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國際論壇數學專場上,多位一線名師、教育學者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
“學生高考壓力很大,3年課程要盡量兩年完成,天天做題,哪有時間提什么問題?”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南京市中華中學副校長宋輝表達了與張思明類似的觀點。
“我們可以看到,優秀教師的數學課堂關注引導學生思考,但在很多地方,考試評價的問題仍然制約著課堂教學的改革。”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曹一鳴認為,未來數學課程改革的方向在于完善對學科素養的評價,以此推動課堂教學的改變。
“數學課程改革從關注能力轉變為關注素養,這也是整個教育體制改革的方向。”張思明對“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的核心素養進行提煉,包括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學運算、數據分析等內容。他表示,新課標在每個核心素養下分了不同水平,這也要求教師轉變觀念,為不同要求的學生提供不同課程,“并不是說學文科的人數學水平就可以低一點,而是要提供文科學生專有的數學課程”。
“負擔來自我們給了所有孩子同樣一把尺子。”江蘇省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副校長張齊華認為,要破解這個難題,關鍵在差異化學習上。
“在2012年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考試中,上海的學生在語文、數學和科學考試中,都排名第一,但是在‘問題解決’的測試中,中國學生成績不佳。”北京語言大學教育測量研究所所長謝小慶表示,隨著行業的顛覆和迭代,當今社會對人才審辯式思維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是今后數學教育應該努力的方向。
近5000名網友參與了思而學教育研究院發起的調查,其中近七成網友認為,學數學是為了訓練個人思維能力。
“素養是學生解決問題的時候表現出來的能力和處理方式。”張思明提出,“未來要求人才面對問題能用個性化知識解決,對于數學學習,知識只是載體,方法技能的獲得才是學習過程中的關鍵。”
北京教育學院數學系主任頓繼安也認為,數學教育應該注重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等品質,“讓孩子感到當下很好玩兒、未來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