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作為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結合祭祖掃墓和迎春踏青,具有鮮明的傳統文化特點。一直以來,幼兒園對清明節的主題教育活動較少關注,活動也較為單一,幼兒園清明節教育活動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有待進一步發掘,其所具有的生命教育價值值得關注。
認識生命:適度祭奠 寄托哀思
清明節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人們要掃祖墓、除雜草、培新土、祭祖先、悼亡靈,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這一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錢穆先生把世界文化分為: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在農耕文明中,對祖先的尊敬和崇拜是重要特征。祭祖、掃墓等對逝去祖先的祭奠活動也成為中國傳統孝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體現出傳統中國人對生命的認識,即對逝去生命的尊重。
然而在兒童面前忌諱談論死亡的傳統觀念使成人在進行祭奠活動時很少讓兒童參與,并且往往認為祭奠活動和封建迷信是結合在一起的,不宜讓兒童參與。祭奠是一種儀式,目的在于追念逝去的人。儀式可以有很多種,只要能夠達到追思逝去生命的目的即可。對于兒童來講,從追思儀式的選擇和追思對象的選擇只要適宜兒童,同樣會培養兒童的孝心和愛心。
祭奠的方式與幼兒園教育活動相適宜。幼兒園的教育目標依據社會發展和兒童發展的要求而制定,因此祭奠應以有利于社會和兒童發展為原則。改變長期以燒紙錢、供奉祭品為主的傳統祭奠形式,保留健康的傳統祭奠儀式,如植樹、插柳和其他種植活動等。再結合幼兒園主題活動,以繪畫、歌謠、手工等適宜兒童表達的方式寄托哀思,如擅長繪畫的兒童可以作畫寄托哀思,喜歡唱歌的兒童以唱歌寄托哀思。
追思的對象適應兒童年齡特點。兒童的學習有具有情境性的特點,追思的對象應該是兒童生活經歷中的人或者事物;同時,學齡前的兒童思維具有“泛靈性”的特點,也就是在兒童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追思的對象除了逝去的人,還可以是孩子喜歡的但已經不為自己所有的玩具或者寵物。
珍惜生命:表達關愛 孝敬長輩
孝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珍惜生命的重要表現形式。對現代的年輕人來講,孝敬父母在于尊敬父母,關愛父母,常回家看看。
帶幼兒回鄉省親。清明節除了掃墓寄托哀思,還有回家省親的傳統習俗,即回家看望健在的父母和長輩。
學齡前兒童的道德認識以“他律”為主,因此榜樣示范法是學前教育中常用的教育方法,兒童雖難以正確深刻地理解死亡,但可以利用省親對兒童進行孝敬父母的教育。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省親這一行為在潛移默化中為孩子提供了孝敬長輩的榜樣。成人還可以告訴兒童孝敬長輩除了省親還有其他很多方式。
表達對長輩的關愛。隔代撫養是中國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兒童享受著來自長輩的不求回報的無私的愛,然而關愛長輩的意識卻越來越淡薄。奉養長輩是兒童能力所不及的,對兒童來說,孝敬長輩就是向長輩表達自己的關愛。所以,鼓勵兒童把對父母或長輩的關愛表達出來,讓父母或者長輩感受體驗關愛,如親親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幫爺爺奶奶捶背等。
提高生命質量:健康教育 踏青鍛煉
“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這是白居易筆下的清明節景象,也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的陰陽協和思想和儒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道家思想認為,事物內部是陰陽互補,交互為用,不斷循環的,如,人生于無形,死后歸于無形。清明節恰好是這種陰陽協和思想的縮影,促人深省生命之永恒。
中國傳統的養生思想同樣蘊含在清明節中。清明節中的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都飽含著人們對健康生命的渴望。這與生命教育中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不謀而合。
踏青尋春。清明時節,風和日麗,鶯飛草長,柳綠桃紅,改變冬季寒冷枯黃景象,大地一片清凈明潔。清明節是由它所處的時令,在氣溫、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因此,清明也是生命成長的最佳時節。這時,可以組織兒童踏青,觀察春天中的生機,如讓兒童感受春風,尋找樹芽,發現花開等。
組織鍛煉。清明節除了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禁寒食禁火,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增強體質。幼兒園可組織兒童進行蕩秋千、放風箏等戶外親子活動,增強兒童體質,促進親子和諧親子關系的建立。
促進生命與文化的共生:參與活動 傳承文化
哈佛大學羅德福教授(Rogoff)認為,“文化活動本身由于人的代際傳遞而發展,每一代人在與其他人進行社會文化活動時,會運用和拓展從上代人那里繼承的文化工具和慣例,人通過共同運用文化工具和慣例而發展,同時人也促使了文化工具、文化慣例以及文化機構的轉變。”也就是個體生命的存在與其所生活的文化背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
人通過運用文化工具參與社會文化活動,一方面繼承了已有的文化實踐,另一方面也促使自己和文化的轉變和發展,塑造了文化。因此,讓孩子參與一些清明節有益健康的活動,如南方的孩子和家長一起制作青團,北方的孩子和家長一起制作花饃等,就是對清明文化的一種繼承,一種個體生命的成長。
如何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促進生命的健康發展,羅德福認為“像母語、宗教等文化實踐應該是重心”。對清明節來講,祭奠、省親、踏青、做青團、做子推饃、放風箏、蕩秋千等是這一傳統節日的文化實踐,也是創新傳統文化的重心。但文化的創新不是與外來文化的簡單融合,應遵循一定的原則進行,即“改變的方式都應以維持社區核心價值的方式進行”。也就是在創新傳統文化的同時必須以保持社區文化的核心價值為原則,如寄托哀思、表達關愛、健康教育等是清明節節日文化的核心價值,在進行幼兒生命教育時應以保持這種文化的核心價值為原則。
(作者單位:賀琳霞 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薛生芳 陜西省神木第九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