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全國兩會上,“十三五”規劃建議草案已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到“十三五”末期,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會期間,圍繞教育如何服務精準扶貧、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戰略,記者采訪了部分人大代表。從今天起,本報推出《決勝全面小康·前瞻“十三五”教育》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決勝全面小康·前瞻“十三五”教育①
5000萬人脫貧,教育如何發力
——人大代表熱議“十三五”教育精準扶貧
梁文同,貴州從江縣洛香鎮大團村人。若非從廣西學會養殖技術,這位41歲的全國人大代表會和村里絕大多數無一技之長的村民一樣,要么結伴外出賣苦力,要么依靠一畝三分薄田勉強度日。
但是,自從事個體養殖后,梁文同不僅對“知識改變命運”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越來越堅信,只有實用技術才能幫助像他一樣的農民擺脫貧困,搭上通往現代社會的列車。
同一塊魚塘,知識讓產量翻了好幾番
梁文同所在的洛香鎮大團村,距從江縣城50公里,受群山阻隔,村民們每次坐車去縣城,須兩次越過省境線,先繞道廣西三江縣,再從廣西繞回貴州。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使得這里的村民與廣西的交往遠超貴州。1500余人的大團村,超過八成的青壯年外出打工,其中近半是就近在廣西務工。
八九年前,梁文同承包了村里的十六七畝魚塘,當時不懂什么技術,只是把魚苗放下去,每天喂些草料,任其自生自滅。要是遇上悶熱的三伏天,還經常會因缺氧導致魚苗大面積死亡。
起初養魚的那兩年,梁文同承包的魚塘,一年也只能產出2000多斤魚,毛收入才不過1萬多元。當時,梁文同多次想放棄養魚,和村里人一起外出打工。
一次偶然機會,梁文同經朋友介紹,前往桂林一家專業養殖場參觀。這次參觀讓他見識到,養魚還有這么高的技術含量!
回到家,梁文同托人四處購買科學養魚方面的書籍,邊學邊試驗。當年底,梁文同發現,同樣是那塊魚塘,使用新技術后,產量竟達到2萬斤,是過去的10倍!
“那時,我最期待的是能學會一門科學養殖技術,但村子方圓幾十公里,都沒學校和機構教我們。”梁文同說,“在我們這些邊遠山區農村,不是每個農民都像我這樣,通過自學就能學會相關技術!”
教會農民一兩門技術,比給金山銀山都管用
“只要讓農民學會一兩種實用技術,他們就可以過上富足的生活!”梁文同深有感觸地說,過去,許多村莊都有泥瓦匠、木匠和鐵匠等手藝人,他們的經濟收入在各自村莊都算是不錯的,即便年景不好,莊稼歉收,他們憑手藝都能養活一家人。
“教會農民一兩門技術,比給金山銀山都管用!”梁文同說,按“十三五”規劃,未來5年,我國要實現5000萬貧困人口脫貧。要實現這個目標,國家在制定扶貧措施時,要考慮貧困地區農民的需求,尤其是他們對維持家庭發展的技能需求。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小康不小康,主要看邊疆。”在云南代表團開放日上,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委書記李紀恒說,“目前,云南還有471萬農村貧困人口。云南作為全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今后要緊扣特色產業、教育和科技等五方面,實施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精準扶貧,堅決反對被脫貧、假脫貧。”
時隔兩年,再次見到記者時,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太和縣張槐村家庭農場示范帶頭人徐淙祥興奮地說:“去年我家玉米畝產達1049.9公斤、大豆畝產達317.5公斤,比一般農戶高1倍,而且我還蓋了1棟科技大樓,用于農業技術的推廣和培訓。”
“農民是種植大戶,對農業科技的需求量很大。這確實給我們的農業職業學校提出了新挑戰——學校如果只在黑板上教農民種田,農民就不會買賬。即使是政府組織的免費培訓,農民也不愿學!”徐淙祥說,現在,走在路上,有人問他科學種地;在家,有人登門來訪;在田間地頭,有人旁觀。
要讓農民走出貧困,職業教育需靠市場再近些
與公辦職業學校不同,徐淙祥開辦的農業科技培訓學校,既無教室,也無黑板,任課老師亦無高學歷。從育苗到田間管理,都是徐淙祥和農場的技術農民帶著大家,在田間地頭邊耕作邊學習。
“在這里‘畢業’的學員,雖不學高深理論,但回到家,他們都能把作物照料得很好,產量和收入也會明顯增加。”徐淙祥建議,今后政府扶貧,可教農民一些學了就能用的技術。
“培養一名技工,致富一個家庭。”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張家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朱國軍說,過去,扶貧更注重基礎設施投入、產業扶持,以及直接的經濟援助。后來朱國軍發現,最有效的扶貧還是通過教育改變人的素質,讓農民具有“造血”機能。
我國移民搬遷中曾有過“走回頭路”的教訓。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水利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周潮洪說,兩年前,引灤工程于橋水庫南岸搬遷,政府為老百姓建了條件很好的回遷房,而且還給了不少的魚池補償費。“但今年等我再走訪引灤工程沿線幾個庫區時卻發現,老百姓又回來了”!老百姓說,“我們除了會養魚、種地外,不會干別的”,“結伴出外打工,結果一年下來老板克扣工資,一分錢也沒拿到”。
周潮洪問老百姓有什么要求?老百姓眾口一詞地說:“希望有穩定的收入!”
“我國中高職學校,尤其中職大多在縣域。而縣域的統籌能力有限,導致專業設置不合理、高水平教師和實訓基地缺乏。”全國人大常委、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龐麗娟建議,國家要調整優化職業學校布局,將統籌職業學校發展的重心提升至地市級政府層面,有條件的地區可提升至省級。(記者 柯進 劉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