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尷尬的現實:目前我國九成藥品沒有“兒童版”,兒童“用藥靠掰、劑量靠猜”;這是一組無奈的數據:我國專門為兒童生產的藥品不足5%,全國專門生產兒童藥品的藥企還不到1%……如何破解“兒童用藥難”引發兩會代表委員的熱議。
據新華社
尷尬
“用藥靠掰、劑量靠猜” 藥品缺乏“兒童版”
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身體器官和生理功能尚未發育成熟,藥品的使用與成人有很大差別,用藥需要“量身定制”。統計顯示,我國現有6000多家制藥企業,僅10多家制藥企業專門生產兒童用藥;我國專門為兒童生產的藥品不足5%,90%的藥品沒有“兒童版”。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雅安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張德明說:“目前,兒童用藥普遍用成人藥品代替,‘用藥靠掰、劑量靠猜’,類似于‘小兒慎用或者酌減’等描述廣泛存在于藥品說明書中,加大了兒童用藥的風險。”
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院長施耀忠說,我國兒童用藥存在超量問題。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數據顯示,我國14歲以下兒童患者的不良反應報告占了10.5%。
應對
創機制、增投入
激發藥企生產活力
“兒童藥研發周期長、成本高、利潤薄,但適用范圍窄、用量小,研發和生產兒童藥需要巨大投入,藥企長期做虧本生意。”施耀忠說。
張德明說,目前絕大部分兒童藥品還未納入醫保,患者更愿意購買醫保中能報銷的“成人版”,兒童藥品市場占有率小,進一步影響了藥企生產的積極性。
施耀忠說,在兒童用藥研究中,審評部門應設立鼓勵兒童藥品研發的“兒科優先目錄”。代表委員還建議,設立兒童用藥專項研發基金,支持高校、科研機構、藥企等成立專門的兒童藥品研發實驗室。同時,建立國家兒童基本藥物目錄,實現兒童用藥的“醫保全享有”和兒童藥品的“醫保暢通行”,通過制定兒童藥品單獨定價和稅收減免政策,調動藥企生產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