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面對創新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等教育路該怎么走?
在當前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如何培養更多高水平技能型人才?
面對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脫貧目標,教育精準扶貧如何實現?
剛剛走過“十二五”,面對接踵而來的“十三五”,全國教育工作會議1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召開。在會議分組討論上,各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計劃單列市教育部門的“當家人”,以及教育部機關和直屬單位負責人,圍繞這些教育發展改革中的問題各抒己見,集聚眾智,共同求解。
所有這些,匯成一個問題就是:“今年,教育的勁兒往哪使?”
高等教育:一手抓“雙一流”一手抓轉型
“雙一流”和應用型,對高校而言,似乎是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和路徑。選哪條路?如何選?
“有些高校覺得如果轉成應用型會降低學校層次,老百姓對學校的評價降低,也會影響學校的發展。”天津市教委主任王?坦言,面對建設“雙一流”和向應用型高校轉型,在高校層面仍存在爭論。
2006年開始討論轉型、2008年開始轉型的經歷,讓安徽省教育廳廳長程藝深深感覺,對地方高校來講,當初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的路選對了。“2015年,安徽省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88%。這幾年,安徽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都非常高,效果很明顯。”
廈門市大嶝鎮小嶝學校成為孩子們的樂園。本報記者 張學軍 攝(資料圖片)
程藝說,從安徽的實踐看,以專業結構調整為代表的有形的轉型是一直堅持下來的。安徽一些新建本科高校是從師專升格起來的,而師專的專業設置非常簡單,數理化音體美,變成本科后如果專業不調整,勢必帶來就業問題。“當時的調整是很痛苦的,但我們堅持有條件要調整,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調整。”程藝說,當時的情況是,安徽省中小學教師每年的需求量僅有1萬人,而師范類專業的招生高峰達到每年5萬人,經過轉型調整后,招生規模降下來了,仍能滿足需求。
“工作報告中提到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和應用型人才,我們從字里行間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王?認為,現階段對轉型問題存在爭論很正常,但不應因這種爭論影響學校找準自身的定位。“要找準學校定位,就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開展教學、科研、育人工作,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雙一流’的規劃是在總結以往‘985’‘211’建設評選機制的基礎上提出新的戰略發展思路和方針,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是個重大舉措,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北京市教委主任線聯平認為。
“在統籌建設‘雙一流’問題上,總體態度積極。但具體到不同層次、類別高校如何借助‘雙一流’建設方針找準定位,有的模糊不清,有的比較茫然,有的期望偏高。”線聯平認為,我國真正有能力沖擊世界一流的高校不會很多,更多的高校需要通過一流學科建設提升學校實力,優化學科結構、凝練學科特色、實現國際引領。如果不進行科學論證,一窩蜂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容易出現浮躁。
在分組討論中,不少來自中西部地區的教育廳廳長表達了對“雙一流”的多元化期待。除了世界一流,也可以考慮建設區域一流,讓不同區域、不同層次的高校都有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
西藏自治區教育廳黨組書記普布次仁一方面欣喜于這些年西藏高校的快速發展,建起了博士點,爭取到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的支持,一方面也清楚地看到西藏高校在沖擊世界一流大學方面的差距,希望能在一流學科建設方面有所作為,也希望國家在相關政策方面對西部省份有所傾斜。(記者 柴葳 高靚 董魯皖龍 陳少遠)
職業教育:讓學生看到“上升”的空間和希望
“職業教育,從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視,卻是各級各類教育中最讓我們頭疼的一塊。建學校、建職教中心,但為什么社會不買賬、老百姓不買賬?”
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分組討論會上,記者發現,好幾個組一開場就把關注點引向職業教育。在當前產業面臨轉型升級、各行各業呼喚更多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形勢下,職業教育自然成為各地教育“當家人”關注的焦點。
學生和家長的愿望是上普通高中、讀大學,而國家經濟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缺的是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矛盾怎么破?
此次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培養更多應用型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要著力增強中等職業教育吸引力,努力使沒有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都進入中等職業學校,掌握一技之長,促進家庭脫貧,提高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
安徽教育廳廳長程藝說:“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可以說普及高中的重點在職業教育。”
在程藝看來,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一是靠質量,二是靠打通人才培養的立交橋,讓讀職業教育的學生看到“上升”的空間和希望。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供給側改革,職業教育也存在供給側改革的需要。”大連市教育局局長趙陽說,“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密切相關,目前我們的職業教育正在積極調整,大數據、‘互聯網+’、3D打印等專業都在積極開設。”
安徽省近年來嘗試職業教育的市級統籌和資源整合,結合本省經驗,程藝提出,“縣域產業單一,對發展職業教育沒有興趣,也不知道怎么抓,而市一級產業更為全面,而且中職、高職都有,更適于進行統籌”。
“過去,一個國貧縣辦8所中職學校,每個學校都招生困難,老師的工資都要全額撥款,學校也沒錢更新設備,搞個手扶拖拉機的機頭就號稱是汽修專業,這種情況必須改變。”程藝說。據介紹,安徽省對職業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去年撤并60多所中職學校,前年撤并100多所。
程藝表示:“從這次工作會來看,我們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充滿信心,會議傳遞出的理念很先進,國家層面的措施也很有力。下一步關鍵是各地要結合實際,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產業結構的實際、各個學校辦學的實際。不能追求一種大而化之的模式,必須堅持特色,不求全覆蓋,但求對某些產業的重要支撐作用,這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考慮。”
“對示范性高中,政府特別愿意投錢,但是一到職業教育,辦學條件就有很大的落差,只要家長到這兩種學校去轉一圈,高下立判,家長怎么可能愿意讓孩子去職業院校?”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說,“我在各個地市動員辦好職業院校的時候總說,不要老提讓家長轉變觀念,最應該轉變觀念的是政府,政府轉變了,老百姓才能轉變。”
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沈健呼吁盡快出臺校企合作促進條例。“比如,確定對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這是促進校企合作、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最關鍵的問題。這些解決了,可以對職業教育發展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記者 高靚 萬玉鳳 劉博智 陳少遠)
教育扶貧:直抵大山深處 實現精準扶貧
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分組討論中,教育扶貧成為中西部省份教育“掌門人”繞不開的一個話題。話題的焦點就是如何讓教育扶貧直抵大山深處。
重慶市委教育工委書記趙為糧介紹,該市對大學生群體進行了摸底,學費加上生活費,一個大學生一年需要2萬至2.2萬元,重慶除了將助學貸款提高到8000元外,還給每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提供了一個月600元、一年10個月的生活費補助,再加上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儉學等,“努力讓大學生不要成為家庭負擔”。
重慶市作為唯一一個西部直轄市,在實踐教育扶貧上將專注點放在了解決因學致貧人群上,“鎖定貧困的大學生群體,實現精準扶貧”。
每一位來自中西部省份的教育廳廳長心中都有一筆賬:貴州,仍有600多萬貧困人口;廣西,邊遠地區教學點仍有9000多個;云南,2015年只有9個縣市完成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面對這樣的現實,一位廳長道出了中西部教育的心聲,“教育系統怎樣精準扶貧、全覆蓋,具體政策措施還需進一步加強”。
“我建議加快改造薄弱學校,資源向中西部傾斜均衡,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第一次參加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貴州省教育廳廳長王鳳友在談及“十二五”成就的同時,更帶來了對“十三五”期間中西部教育深入發展的思考。
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自然條件、經濟水平仍有較大差距,盡管各省份一直在“勒緊褲帶辦教育”,在硬件和軟件上投入力度很大,但是一直是“小馬拉大車”,并不輕松。
“貴州初中生寄宿率達到70%,小學寄宿率也達到了30%,教室數量不夠,城鎮大班額突出,不少地方兩三個孩子住一個床位的現象仍然存在。”在王鳳友看來,盡管“十二五”期間下了很大的力氣,但是中西部,特別是山區、邊遠、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吃住、教師配備、廁所等問題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他建議“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向西部傾斜,向大山深處傾斜”。
“用一句話概括‘十二五’期間四川教育的情況,就是窮省辦大教育。”四川省教育廳廳長朱世宏說。
涼山地區是四川基礎教育集中落后地區,為此朱世宏曾做了一個調研,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涼山那么落后,孩子們還不愿意上學?”
調研發現一個重要情況:“前三年讀小學,學生們基本聽不懂課。”
為此四川抓了一個大工程??一村一所幼兒園。“采取每個村幼兒園由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配備兩個教師,著力解決民族地區學生的語言和生活習慣問題。從娃娃抓起,從幼兒抓起,全部學漢語,同時把習慣養好。”朱世宏說,四川計劃從開始,在涼山、阿壩和甘孜三個州的51個民族自治縣全部實現十五年免費教育,以提升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水平。(記者 董魯皖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