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0日,安徽工業大學舉行2012級創新能力開發班結業儀式,化學與化工學院學生王子路和其他36名學生從校領導手里接過“創新能力開發班合格證書”。
在安徽工業大學,創新能力開發班是學生心目中的“明星”。為什么有那么多學生追捧?該校創新教育學院院長冷護基隨口向記者說出了一串數字:創新能力開發班學生14年來申請專利1650項、獲專利授權1458項,學生的創意、設想達100萬余條。
早在1995年,學校就開展創新人才培養探索研究,開設創新與人文素質教育課程。“2001年,我們決定創辦創新能力試點班,后改名創新能力開發班,就是為了把分散在各院系、有創新潛力的學生,集中到一起進行針對性培養,并以此為突破口推進學校創新素質教育。”校長李家新說。
讓安徽工業大學萬萬沒想到的是,這種“無心插柳”的教育實驗引發了“蝴蝶效應”,既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又為學校贏得了榮譽:學校登上2015年中國大陸高校創新創業百強榜;學生在國家級比賽中獲獎數由2010年的27項增加到的123項,省級比賽中獲獎數由2010年的73項增加到的412項。
為引發更大的創新教育“蝴蝶效應”,學校嘗試提供適合“蝴蝶”生存的空間和條件。學校以第一課堂教學為主陣地,第二課堂開展各類學科競賽、社會實踐活動、創新創業項目和專利申請為路徑,通過校內實驗室、工程實踐平臺和校外產學研基地為依托,以創新能力試點班為引領示范,建立以體制機制建設為保障的應用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體系。
為了幫助創新教育清除“攔路石”,安徽工業大學注重完善跨學科知識結構,出臺支持學生創新創業的雙學位制、選課制和彈性學制,鼓勵學生主修、輔修創新教育課程或投身創業實踐;通過資金扶持、完善激勵政策等措施,建立相關專業教師、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到行業、企業和園區掛職鍛煉制度;要求教師系統改進教學方法,探索實施“導入、自學、筆記、講授、討論、練習”課堂教學六步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開發學生創造潛力。
如今,學生參與各類創新教育實踐活動規模不斷擴大,進入校內實踐基地人數快速增加,由過去每年不足200人次增加到目前每年約9000人次;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和科技訓練計劃的人數逐年增多,由2009年的18%增加到的80%。
“創新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將強化育人特色,積極開拓校內外資源,改革評價機制,堅持將創新創業教育面向全體學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安徽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劉新躍說。(通訊員 汪盛顏 本報記者 俞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