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拿著風投,開著公司才能叫作創業嗎?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管理系2014級市場營銷一班學生看來,那種創業距離他們有點遠。對他們來說,創業更多是一種體驗,是課桌、書本之外的第二課堂。
“學生們做的是小買賣,這是他們創業之路的開始。”金城學院管理系黨總支書記陶榮兄說,班里40名學生分屬于7個創業團隊,7個“小老板”帶著全班同學創業,成了學院里小有名氣的“創業班”。
7個“小老板”帶著同學“下海”
這個班的創業團隊從事的項目只能算作小買賣:班長陳佳娃和學習委員程冬麗,帶著班上幾個同學辦了一個培訓班;王柏然有家網店,從設計學院的師生那里找創意,做復古風格的服飾;“果粉”宋旭的團隊主營電子產品;畢達跟學長們一起,打磨出一家初具規模的經紀公司;喜歡運動的許冰,在朋友圈里做起了品牌運動鞋的代理;向光毅有親戚是做紅木家具的,多下來的紅木料子,他做成了紅木手串,頗受歡迎……
7個“小老板”忙活得有聲有色,吸引了本班同學集體“下海”。“我們經常開玩笑,說我們班的口號是‘全班創業,一起掙大錢’,但事實上,對我們學營銷的學生來說,這是一種課本之外的體驗。課本上說的東西是不是這么回事,我們想通過實踐去檢驗。”程冬麗說,做這些事情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掙錢,更多是一種體驗參與。“很多成功人士的大夢想,不都是從小買賣開始的嗎?”
從虧損2000元到盈利6萬元
“在自己想做或喜歡做的事情上,我們不怕吃苦。”宋旭做電子產品,經常要到珠江路去提貨、換貨,“我們學校離市區比較遠,交通也不方便。每次去珠江路提貨,要先坐校車再轉公交,來回4個小時,坐車坐得腰酸背痛,可心里一點兒也不覺得累。”
程冬麗的培訓機構是在高考后的暑假做起來的。“我對培訓比較感興趣,高考完后就琢磨著做一個。后來跟幾個同學一合計,大家把以前的積蓄拿出來,再找父母借點錢,說干就干。”程冬麗說,當時走了好多地方,終于定下了一套房子,簡單裝修后就開始招生。沒有生源,程冬麗和小伙伴就去學校門口發傳單,來一個人,教;來兩個人,教。口碑慢慢有了,生源不再是問題。
“現在培訓班上有70多名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都有,主要教語數外。從開始虧損,到現在除掉成本,收入基本夠我們自己的生活費了。”程冬麗驕傲地告訴記者。
據統計,從2015年2月到11月,7個創業團隊的收入從開始的虧損2000元到現在盈利6萬元。
未來將對團隊進行整合
創業掙了錢固然開心,但市場的磨煉讓這群未走進社會的大學生,對生活和未來都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大家之所以都去創業,跟我們所學的專業有很大關系。市場營銷,必須要接觸市場,用實踐檢驗理論。學生們通過這些經歷,更明確了未來的發展之路,能提前做好準備,盡早適應。”陳佳娃說,這是全班同學選擇“下海”最主要的動機。
畢達和學長們開的經紀公司如今初具規模,現在擴大經營面臨著資金壓力。覃愛玲賣的是一款輔助減肥的產品,盡管她是管理系辯論隊最佳辯手,但她坦言,自己面對市場遠不像參加辯論賽那樣有把握。
不過,在這群學子看來,有了經歷,才能給自己找到更明確的定位:有的人可能適合市場,那就需要拓展創業的深度;有的人更適合學術,那就在學習上下功夫。“接觸了市場,我們才知道要有針對性地去認真學習。再說,我們還年輕,就算走錯了,還來得及調整。”這是宋旭對自己目前所做的“小買賣”真實的態度。
身為“創業班”的輔導員,賈雪蕾很欣慰。“不管成敗,這些創業的經歷一定能幫助學生提前適應社會,增強動手、組織、管理和與人溝通的能力。”賈雪蕾說,針對學生在創業中的困惑,現在班上成立了創業者協會,定期舉辦創業經驗交流分享活動,未來還會對經營不好的項目進行整合,把資源用在一處,在創業深度上再下功夫。(記者 沈大雷 通訊員 趙敏 曾亞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