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憧憬中國經濟三大新動力
21日落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明年經濟發展的大政方針,其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會議關鍵詞之一。港臺地區媒體表示,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要適應新常態,不能坐著等、站著看。本次會議除了不少一以貫之的提法,還出現了不少新提法,從而讓國民可以從中憧憬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新動力。
《澳門日報》23日社論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潛力大,韌性強,回旋余地大,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這些問題從癥狀上看,表現為經濟增速下降、產品價格下跌等,但歸根到底是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所致。
分析指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實際上是供給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一方面,已有的供給因為供大于求出現了過剩;另一方面,部分的需求缺乏相應的供給,難以被滿足;膺@一矛盾的根本辦法,在于著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為此,中央出臺了一系列具體政策,包括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債務重組乃至破產清算,實現市場出清,化解過剩產能;嚴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產能過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業稅費負擔,降低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電力價格和物流成本等。
社論指出,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要適應新常態,不能坐著等、站著看,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克服當前困難,再創新輝煌。
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香港《大公報》23日評論分析,中國以往依靠的是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拉動。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從供給環節入手,讓生產要素流向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其核心是放松管制、釋放活力,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從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投資有效性,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與此相配套的辦法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也就是說,中國換了一個思路,不再靠投資來保增長,而是通過改革供給體系來保增長。這是一個重大轉變。這說明,中國經濟徹底告別了“GDP崇拜”、徹底放棄了追求短期效益,中央下決心從根子上、從源頭上解決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這樣做,將使中國經濟體不再“虛胖”而變得更加“強壯”,可以預見,通過“十三五”期間的調整,未來中國經濟航船的運行更加平穩。
《香港商報》23日文章稱,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除了不少一以貫之的提法,還出現了不少新提法,從而讓13億國民可以從中憧憬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新動力。
最大亮點:三大新動力
第一,城鎮化提速提供新動力。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農民工市場化”,“允許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就業地落戶,使他們形成在就業底買房或長期租房的預期和需求”。這意味著,在經過過去十多年鋼筋水泥的城鎮化之后,當前中國國已經進入到了以人的城鎮化階段。
第二,整頓金融秩序,重振金融發動機。本次會議明確提出“對信用違約要依法處置”,這意味著未來將會打破剛性兌付,這是全面解除利率管制之后,深化利率市場化的又一重大舉措,有助企業優勝劣汰。
第三,完善匯率形成機制,恢復工業牽引力。隨著人民幣匯率更加靈活,中國第二產業中相當一部分企業將可望重獲競爭力。
臺灣《旺報》23日報道稱,大陸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化解房地產市場過高庫存列為5大任務之一。當前大陸房地產市場庫存過高,不僅涉及到當前經濟增長下行的壓力問題,也涉及到未來大陸經濟走向的問題。
分析表示,要讓農民進城、并在就業所在地市民化,成為住房市場最大的需求者,關鍵在于政府能否讓農民在就業機會多的城市,房價回歸到理性水平;在于這些城市有一部強有力的保護租房者法律。只有這樣,農民才可能真正市民化、真正進入就業所在的城市,或是購買住房或是租房,不僅住房庫存化問題可以化解,也能夠讓房地產市場真正走向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