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跌倒了還要扶嗎?誠實是不是對的?交通規則需要遵守嗎?就這些問題,該以什么樣的形式告訴學生,以什么樣的方式呈現在中小學課堂上?
日前,由本報和深圳市寶安區教育局主辦,寶安區教育科學研究培訓中心和深圳市濱海小學承辦的全國中小學德育課程創新實踐展示會在寶安區濱海小學舉行。專家研討、課堂觀摩、沙龍對話,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門領導、校長、德育骨干教師400余人共同探討新形勢下學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徑和新方法。
德育之難,難在知行脫節
“有人說,我們現在的德育有兩大問題,一個問題是不講理,先天的‘我是對的’。第二個問題是有理不好好講。”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鄧友超甫一開口,就引起了與會者的共鳴。
對此,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范坤深有同感:“一方面,我們的教育不差錢,一方面,我們的教育很難辦,在網絡時代、信息時代,德育工作如何做到有針對性、有時效性,這是擺在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
為什么德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無效?鄧友超給出了四個字的解答——知行脫節。“孩子們該知道的道理都知道,可就是做起來很難。”在鄧友超看來,癥結就在于教育的邏輯出發點搞錯了,德育變成了提要求。“我們能不能改一改這個邏輯,以行為習慣的養成作為出發點,慢慢讓孩子形成一定的價值觀?”
對此,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周滿生同樣提到了“習慣養成”這個關鍵詞。“學校要加強德育的規律研究,將德育實踐與中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思想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引導學生將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實踐。”
德育之新,新在兒童立場
如何把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實踐,課堂顯然是最重要的陣地。新型的德育課程、課堂什么樣?在深圳市教科院院長葉文梓看來,這樣的德育課堂不是傳統的我講你聽,不是講平常說的冠冕堂皇的話,而是要用對話的方式,講孩子們生活中的事,講孩子們最需要的東西。
“德育課程,最應該體現的是學生立場。”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李政濤一語道出德育課程創新的本質。他說,所謂學生立場,就是關注學生成長的需要或者發展的需要,不能以成人的需求代替學生的需求。而濱海小學的“國旗下課程”正體現了這樣的“學生立場”,這也正是本次會議為什么聚焦濱海小學“國旗下課程”的原因。
在會議的兩天時間里,眾多與會者現場感受了濱海小學的“國旗下講話”以及“國旗下講話”主題的延伸活動——班隊會展示,完整體驗了“國旗下課程”的全過程。
“兒童喜歡故事勝過道理,喜歡活動勝過訓話,喜歡參與勝過收聽,喜歡豐富勝過單調,而‘國旗下課程’就是要堅持這樣的‘學生立場’、‘兒童立場’。”濱海小學校長李唯介紹說。
深圳市寶安區教科所所長朱利霞深入解讀了濱海小學的“國旗下課程”。她說,傳統的“國旗下講話”是教師的獨白,要么是批評,要么是表揚,而濱海小學的“國旗下課程”不是獨白,而是留白,等待學生去填充,給予學生充分的展示空間,這就是一種創新的德育課程。
在朱利霞看來,創新的德育課程必須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關懷,一個是兒童,而關懷德育正是新的德育發展趨勢。“真正的關懷不是給予式的,而是關系式的。教育者做出一個關懷的動作,被教育者要有回應,否則這個關懷就是無效的關懷。這就要求教育者關注、關切、接納被教育者的需要,并尋找合適的關懷方式,簡而言之,就是真正關心兒童的全面發展。”
德育之重,重在直擊心靈
怎樣的德育直擊心靈?這成為大會沙龍對話的主題和焦點。在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班華的主持下,南京蓮花實驗學校校長李建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第七中學校長李剛、南京市鼓樓區龍江小學副校長趙秀琳和李唯校長一道,共同分享了他們在德育實踐中的鮮活經驗。
“我們的德育應該給孩子們創造德育的場,先尊重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一種信任,讓教育感動孩子。”李建華介紹說,這個場的體現就是蓮花實驗學校的3次典禮:開學典禮、青春典禮、畢業典禮,每一次典禮都鋪設紅地毯,每一次典禮都收獲感動,不僅直擊孩子的心靈,也直擊家長的心靈。龍江小學也是通過創設一些情境,讓孩子學會熱愛勞動、與同伴相處、遵守規則,比如專門開辟小農夫種植園等。
“我們的德育應該追求童性化、個性化、生活化,以兒童喜愛的方式進行教育。”班華在最后總結時說。在這位80歲的德育專家看來,教育其實就是德育,每一個教師都應是德育教師,不管哪門學科的教師,都應該更為主動、自覺地肩負起德育的職能,讓教育變得更加美好。(中國教師報記者 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