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貴州大學校長鄭強說大學生就業難是好事”的消息引爆網絡,鄭強日前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該消息曲解了自己的原意,為了吸引眼球,在標題制作上斷章取義。
“其實,我的本意是要全面評估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各種因素,特別是大學要反思為什么會出現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現象。”鄭強說,大學生面對就業難這一問題時,要學會放低姿態,而不是想著一步登天,要經得起挫折,要經得起社會的挑選。
鄭強說,大學生“就業難”代表了時代的進步。 “就業難”一方面因為畢業生有了選擇權,另一方面也帶活了就業市場,讓人才除了去北上廣之外,還能“西上南下”就業。
鄭強認為,當全民都在講“就業難”時,教育者更要理性分析,“就業難”“其實是局部現象被夸大為整體現象,中西部人才匱乏的局面遠遠沒有得到緩解。“以往是‘孔雀東南飛’,現在‘孔雀應該西南飛’”。
他舉例說,現在貴州大學僅有不到30%的教師有博士學位,而在東部發達地區,這一比例在90%以上。如果取得博士學位后到貴州就業,“大門都是敞開的”,而在東部發達地區,即便是海歸博士也很難進入高校執教。
鄭強認為,“就業難”其實是大學生自我選擇的結果。如果有工作崗位,但就業者選擇了拒絕,那么這種“就業不成功”其實并不等于“就業難”。
鄭強認為,大學生追求高價值、高工資的工作無可厚非,但也應該明白背后經歷的過程。他曾經做過嘗試:請“大咖”們來校作講座時,請嘉賓多講講自己起步的艱難和曲折的經歷,講講自己走了多少彎路。“但現在大家過于強調成功的光輝,往往把起步階段的艱辛省略了”。
他同時感到揪心的是:“這會讓大學生以為自己能一步登天,甚至喪失面對困難的勇氣。”他認為,這種倡導不僅沖擊了年輕人的成長觀,甚至違背了教育的規律,“很多年輕人掌握的知識不牢固,對產業、科技了解甚少,只憑‘一腔熱血’和想象去‘創新’,只會重復前人的失敗。”
對于創業,鄭強有個“三本”理論:本事、本錢、本分,“本事,就是要學好基本的知識,腳踏實地;本錢,就是要適應殘酷的競爭環境,依靠新概念吸引市場關注;本分,是行為、道德上要誠實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