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兩年,談論天空的顏色,已成為大多數中國人的日常習慣。人們渴望有一天,“奧林匹克藍”、“APEC藍”能夠真正定格為“中國藍”。
今年全國兩會上,生態環境保護無懸念地成為最熱的話題之一。在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打好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攻堅戰,實現藍天常在、綠水長流、永續發展。參會的代表、委員們也紛紛為生態環境保護建言獻策。全國兩會對白虎環境的熱點提案,兩會關于保護環境解讀
樹立“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理念
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有觀念上的轉變。全國政協委員江澤慧提出,要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榮、協同發展”的基本價值取向,從牢固樹立生態價值觀、政績觀、綠色增長和綠色消費觀入手,構建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樹立“生態有價、環境有價、資源有價”的生態價值理念。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不僅不是發展的對立面,而且能夠助推經濟轉型升級。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說:“建設生態文明是人類對發展的追求,也是人們提高生活質量的更高要求。生態環境一直是海南的核心競爭力,關系到海南人民的福祉,我們愿為全國人民保護好海南的綠水青山、碧海藍天。”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東營市市委書記申長友說:“我們要牢固樹立‘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就是競爭力’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環保先行,倒逼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新常態下科學發展新跨越。”
“要打好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攻堅戰,政府、企業、公眾要齊心協力、同頻共振”,全國人大代表、安慶石化總經理王彪說,“政府要抓好新《環境保護法》配套法規和實施辦法的修訂工作,用更加科學和嚴格的標準加強環境執法。企業要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模式,加快淘汰低效、落后產能,用更高的發展質量實現永續發展。廣大公眾要從‘少開一天車,少用一張紙,節約一度電,節約一滴水’開始,用更健康更環保的方式來工作生活。”
堅持行政、經濟、法律 “三管齊下”
自政府向環境污染宣戰以來,我國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有不少代表、委員建議,防治環境污染,要堅持行政、經濟、法律 “三管齊下”。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今年,號稱史上最嚴的環保法正式實施。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指出,新的《環境保護法》首次提出“保護優先”基本原則,重新定位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強調要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強化了環境監管的法律手段和制度設計,今后關鍵在于加大法律的執行力度。
全國政協委員、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吉喜認為,大氣污染、水污染及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哪一個都不能忽視。環保部對環境污染治理有一套頂層設計,“大氣十條”(《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已經頒布設施,“水十條”(《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應該是在今年上半年出臺,“土十條”(《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現在已經制定完成,預計下半年能夠出臺。
在運用經濟手段保護生態環境方面,農工黨中央建議,完善環境稅收政策頂層設計,加快建立環境稅制度,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社會成本,內化到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中去。目前,我國環境稅的方案設計和立法已經進入關鍵決策時期,極有可能在年內完成立法工作。農工黨中央認為,環境稅方案應該從頂層進行全面、系統地設計,而不應僅僅是“小修小補”或簡單的排污費改稅,否則將失去建立環境稅的政策意義和效力。
嚴格保護各類自然生態空間
“森林草原、江河濕地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綠色財富,必須倍加珍惜。”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如是說。對此,不少代表、委員建議,嚴格劃定生態紅線,切實保護各類自然生態空間,實現國土空間的合理開發利用。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林業科學院總工程師江香梅建議,生態紅線劃定后,相關部門應實施嚴格的生態紅線保護措施。首先,要確定生態紅線的法律地位,建立紅線保護的法律體系,制定最嚴格的管制措施和管理辦法;其次,要將生態紅線保護納入各級政府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體系,并作為領導干部年度述職、地方和部門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責任追究和績效獎勵制度。
針對不同的生態空間類型,代表、委員們也提出了具體的保護建議。全國政協委員曹德旺指出,我國濕地資源現狀不容樂觀,面臨的形勢極為嚴峻。他建議科學合理地規劃濕地的開發與利用,切實把保護生態環境、提升經濟效益、保障公眾生存發展權利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實現濕地保護和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南寧樹木園副主任覃建寧建議,全國人大對貫徹落實《森林法》等有關林業法規的情況進行一次深入的執法檢查,督促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落實有關法規,糾正侵占林地、毀林開荒、破壞森林資源等違法犯罪行為。
全國政協委員、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則指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很多都是荒漠化的土地,而我國沙漠治理的技術與模式日漸成熟,已經具備了大范圍推廣應用的條件,治理沙漠不僅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緩解我國耕地壓力,實現生態與經濟、民生的平衡發展,還能夠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合作新亮點。
提高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中比重
據統計,2013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的比例高達66%,遠高于全球30.1%的平均水平。大家普遍認識到,只有提高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中所占的比重,才能將“呼吸之痛”變為“生態之美”。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關乎發展與民生,要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積極發展水電,安全發展核電,開發利用頁巖氣、煤層氣。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朱共山建議,首先要明確清潔能源發電總體戰略和發展目標,再進一步制定發布清潔能源發電的發展規劃,在此基礎上,制定公布統一的清潔能源發電產業政策和財稅政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公司董事長賀禹建議,“十三五”期間,國家應從戰略層面進一步明確核電在優化能源結構中的支柱地位,將核電作為替代化石能源的重要選擇,規模化發展,使其在電力供應中占據相當的比例。
全國政協委員陳世強委員認為,在發展清潔能源方面,民間資本充足且積極性很高,應加快新能源領域對民間資本的開放,理順新能源價格體系,能夠提升新能源消費比例。同時,發展新能源要更加注重創新。“我國應該建立能夠與國際接軌的新能源研究院,并開展新能源方面的職業培訓,通過教育、科研的發展,提升新能源領域的創新能力。”陳世強表示
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在江西代表團參加審議時指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為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自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大建設并列的高度,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五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正因其特殊重要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然而,由于環境污染治理難度大、易反復,部分企業和個人法治觀念淡薄,加之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不作為、慢作為、監管缺位,環境保護面臨多重困難與挑戰,各類環境問題仍處于多發態勢。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系統退化、環境污染問題頻發的嚴峻形勢,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地位;必須深入開展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不斷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當前,我國正步入增速換擋、方式轉變、結構優化、驅動力轉換的經濟發展新常態,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是新常態的重要特征之一。這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絕不僅僅是污染防治,還包括發展方式與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需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統籌謀劃、全面布局。
建設生態文明,鐵腕治理、嚴格執法不可或缺。對于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必須堅持嚴厲打擊、提升違法成本,做到“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要對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讓其付出沉重代價;對姑息縱容瀆職者嚴肅問責,使其受到應有處罰;對監管者執法者用環境當“尋租籌碼”的貪腐行為,更要以法律手段嚴厲打擊。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唯有切實做到“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才能真正實現藍天常在、碧水長流、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