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中國中部大別山區的安徽省金寨縣是高寒貧苦之地。生活在這里的王德安年邁體弱,缺乏勞動能力,而他的妻子智力殘疾,更令家境雪上加霜。
在中國,這是一個典型“因病致貧”的無資源、無勞力、無穩定收入來源的“三無”貧困戶。去年,王德安家年收入還不足2000元,短短一年時間,這個數字已經突破了5000元。
給王德安家帶來巨大變化的是金寨縣去年開始推廣的精準扶貧手段——“光伏發電扶貧”。家裝光伏發電,部分自用,部分賣給電站,“只要有陽光就有收入”。
去年,王德安所在的郭店村為11戶貧困戶安裝共33KW的光伏電站,戶均增收3000元。
去年年底,王德安家安裝了3KW光伏電站,日均發電量9度以上。“現在不僅用電不花錢,賣電還有收入。”王德安說,“多虧了這個光伏發電,我坐在家里也能掙到生活費。”
中國是人口大國而且依然處于發展中國家階段,貧困人口基數大、資源相對匱乏、東西部貧富差距、農村醫保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這些都是“中國式貧困”的主要因素。
結合中國國情、通過不斷實踐總結得出的“中國式扶貧”經驗包括光伏扶貧、整村推進扶貧、產業扶貧、移民扶貧、連片開發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等,這些都是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提出的“精準扶貧”的成功實踐。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底,中國仍有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7017萬人。
7000多萬人,幾乎相當于法國與新西蘭兩國的人口總和。而在此之前的30多年里,以農村現行貧困標準“當年價每人每年2800元”衡量,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已經減少了7億,幾乎相當于如今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英國的人口總和。
“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更加有效地促進廣大發展中國家交流分享減貧經驗。”中國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表演講時說。
在這個論壇上,中國做出了未來5年使中國現有標準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承諾。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致力于在未來五年內使7000多萬人脫貧,不僅是直接以實際行動對世界消除貧困作出巨大貢獻,也將探索并總結脫貧經驗,并通過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及對外援助間接幫助世界完成減貧目標。
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即將召開,如何讓“2020年7000多萬人口全部脫貧”這一承諾如期實現,將在這次會議中得到具體部署。
以安徽為例,這個中國貧困人口數量第八位的省份,在推進貧困戶建設戶用光伏電站的同時,還在貧困村建設光伏電站,讓許多集體經濟收入為零的“空殼村”有了收入,也為整村脫貧奠定了基礎。
當地基層扶貧干部認為,光伏扶貧將光伏應用和精準扶貧結合起來,針對的是貧困人口中脫貧難度大的“三無”貧困戶,變“漫灌”為“滴灌”,光伏扶貧是非常符合精準扶貧要求的扶貧舉措。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扶貧經驗,也取得一定成效。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探索出了一條*的減貧之路,實現了從單純“輸血”,到“輸血”“造血”相結合,最終依靠“造血”脫貧致富的轉變。
到2020年,中國將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教育支持、醫療救助等措施實現5000萬人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2000多萬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制度覆蓋范圍,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
如今的金寨縣通過光伏扶貧、產業扶貧、項目扶貧、素質扶貧、旅游扶貧、金融扶貧和“兜底”扶貧等一系列精準扶貧舉措,將全縣貧困人口從過去的19.53萬減少到如今的4.61萬。
旅游資源和底蘊豐富的金寨縣打造了“養生小院”“茶谷小院”“藥膳小院”等多種類型的農家樂,成為當地農戶致富增收的重要來源。
農村小額貸款還覆蓋了金寨縣全民創業群體,催生了2000多家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帶動1000余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組織發展生產。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指出,金融扶貧立足于開發式扶貧,堅持可持續性原則,既講資金投入又講風險防控,著力增強扶貧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
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指出,中國的醫療保險雖然已經實現了制度上的全覆蓋,但因病致貧、返貧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是當務之急,這亦被寫入中國“十三五”規劃建議。
*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并指出,到2020年確保中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扶貧專家認為,中國將針對不同致貧原因分類施策,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職業技能培訓、整村推進、易地搬遷、保障兜底等舉措將成為扶貧開發工作“主軸”。
可以肯定的是,如今的中國扶貧策略已非“碎片化”的漫天撒鹽,而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將多種扶貧脫貧手段的綜合化運用,這些理念和措施將在即將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上有進一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