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博士生發表論文,弊大于利。”在日前召開的第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上,中國科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書記處書記張勤拋出這樣一個觀點,立刻在會場引起熱議。
“博士生學習時間3至4年,第一年讀書,第二年開始進入課題,而做出成果至少要一年時間,接下來就要開始寫論文,找工作,在這種情況下要等到論文發表了才能答辯,我覺得根本不現實。”張勤說。
“發表論文是博士生整個培養過程的一部分,作為博士生,如果不發表論文,沒有經受過鍛煉,達不到博士生要求,不能體現其價值。”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昌增益在聽到張勤發言后,明確表達了反對意見。
“培養學生,不能只教授書本知識,還要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最后通過讓他們發表畢業論文來檢驗。”一名來自吉林大學的學者表示,吉林大學要求學生必須發表論文,而他也認為應該這樣要求。他反問,“如果學生今后當老師,而自己都未曾發表過論文特別是高水平論文,如何培養學生?”
面對年會上出現的兩種不同聲音,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教務長嚴純華認為,根本問題在于要加強研究生學術規范的教育。嚴純華稱,很多華裔科學家回到北大后,被問到在北大求學時的感受,他們都表示,對母校很認同,但學術規范主要是在歐美學校學到的。
“我們對科學的理解不夠,走向的極端之一是將科學視為神靈,并對權威無限崇拜。當學生帶著這種思想進入科學殿堂,在發現科學的清苦之后,就會失望,從而會急功近利。”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柯楊認為,對于發表論文的要求要淡化,不能將門檻定得太高。“一個博士生要發多少論文,宜粗不宜細,而且在現階段,對于好的給予鼓勵即可。”
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李靜海補充說,高校應該變通,可以給學生一個緩沖期,等其文章發表后再授予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