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部分貧窮艱苦地區農村小學和教學點師資需求,河北省今年將為相關縣(市、區)免費培養200名專科學歷(學制5年)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按照“從本縣招生、回本縣就業”原則,這些全科教師畢業后要在鄉鎮(不含縣級政府所在鎮)及以下小學或教學點從事小學教育6年以上。(新華網4月20日)
近年來,不少地區都在探索培養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這對鄉村教育巨大的師資缺口而言是一個有價值的實踐和創新。相對于一些省份推行過的“特崗生”、“資教生”、“新機制教師”政策,河北省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計劃有其潛在的優勢。因為前幾種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都顯露出了一些弊端,一是招收的大學畢業生大多都是非師范院校畢業,在上崗前缺少系統的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學習,二是他們中一部分不愿意到小學特別是條件艱苦的教學點去任教,三是年輕教師流失率高,很難留住。而河北省的全科教師計劃,正是考慮到了以上各種不足,變被動引進大學生從教為主動培養農村師資力量,實行了更加貼近實際的“從本縣招生、回本縣就業”的本土化策略,上述弊端基本上都能迎刃而解。在當今大學本科文憑已經泛濫的時代,專門為農村小學量身打造的師范類專科學歷教師,專業知識儲備上已經能勝任工作需求,又不具備跳槽的文憑優勢,加之本鄉本土的家鄉觀念,離親人較近,生活上的不便較少的優勢,使他們比外來的年輕教師更能留得住。
任何一種政策,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計劃雖然目前只是處于探索與嘗試階段,但也潛藏著一些先天“短板”,在將來可能會暴露出來。一是因為人們的觀念問題,招收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可能男生很少,女生占多數,性別比例失衡;二是河北省共有教學點6274個,數量在近幾年呈較快上升趨勢,而培養的全科教師至少5年以后才能踏上教育崗位,在這段空窗期內師資缺口依然呈加大趨勢,遠水解不了近渴,而且200名的指標,于一個人口大省而言太少,只是毛毛雨,解不了農村學校師資緊缺的“旱情”;三是全科教師主要是為解決這些教學點師資問題而制定的應急計劃,如果他們一畢業就立即被分配到只有一兩名老教師的教學點,環境所限是不利于他們在實際工作中迅速成長和培養的。
因此,農村小學全科教師計劃要揚長避短,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這一政策,讓它更臻合理。譬如,在計劃的源頭,要掌控好招生關,用政策激勵的方式盡可能地多招收一些男生。同時,教育行政部門也要認識到,當前農村教育的主體力量仍然是那些長期扎根于農村學校的中老年教師,改善中老年教師的待遇,讓他們過上體面的生活,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全科新教師一起形成一支高質量、可持續的農村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