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多是重視“表面工作”,如送科技下鄉、宣傳咨詢,或做一兩件象征義務服務的事情,或到一些紅色旅游景點、旅游線路去走走看看。這樣的社會實踐不僅不能使大學生得到鍛煉,反而助長了弄虛作假、形式主義之風。
■本報記者 張興華
近日,山西某高校大三學生劉戈(化名)遇到了一個棘手問題:他的寒假社會實踐課題擱淺了。劉戈是山東濟陽人,學的是物流專業,他確定的寒假社會實踐課題是“互聯網時代物流的運作模式調查”。他向記者訴苦:“我們一行6人在濟南連續跑了3個地方,都被人家婉言謝絕了。”
大學生帶著滿腔熱情開展社會實踐,為何屢遭拒絕?對此,中國教育報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浮在表面、流于形式”導致基層反感
劉戈跑的第一個地方是濟南市歷城區東風街道辦事處。這個地方,西有火車站,東有飛機場,交通便利,物流發達,也是當地有名的小商品集散地。該辦事處辦公室一位同志聽完劉戈講明來意后,將他們介紹到祝甸社區居委會。“沒想到,在居委會卻吃了‘閉門羹’。”劉戈有些不理解。
“往年我們也接待過幾批假期社會實踐的大學生,但他們的做派讓我們感覺不舒服。這些學生根本撲不下身子來干活,多數喜歡弄‘花架子’,習慣掛標語、拍照片,忙沒有幫上卻給我們添了亂。”祝甸居委會的一位姓楊的工作人員心直口快地對記者說,“這次他們來,我們就沒有接收。”
這位工作人員的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大學生假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浮在表面,流于形式,導致基層單位的反感。顯然,這樣的假期實踐活動的實效性不會很高。
重慶城市管理學院教授康樹元分析說,一些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多是重視“表面工作”,如送科技下鄉、宣傳咨詢,或做一兩件象征義務服務的事情,或到一些紅色旅游景點、旅游線路去走走看看。這樣的社會實踐不僅不能使大學生得到鍛煉,反而助長了弄虛作假、形式主義之風,對大學生成長、對社會風氣會產生不良影響。
此外,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