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醫藥大學:學生應當做到服從分配,按錄取專業就學,一般不得轉專業。只有專長生和特殊生及需求生才可以申請并經批準后轉專業。
南京中醫藥大學始建于1954年,歷經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江蘇省中醫學校、江蘇新醫學院、南京中醫學院等歷史時期,是全國建校最早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也是江蘇省重點建設高校。半個世紀以來,南京中醫藥大學為新中國高等中醫教育培養輸送了第一批師資、主持編寫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學大綱,培養并誕生了新中國中醫藥界最早的學部委員,為新中國現代中醫高等教育模式的確立和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高等中醫教育的搖籃”。
學校坐落于鐘靈毓秀、虎踞龍蟠的古都南京,擁有漢中門和仙林兩個校區。現有各類在校生18000余名,設有基礎醫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藥學院、經貿管理學院、護理學院、外國語學院、信息技術學院、心理學院共9所直屬學院,20個本科專業,涉及醫、管、理、工、經、文等6個學科門類,初步形成了以中醫藥為主體、中西醫結合、多學科為支撐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
學校現有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4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8個江蘇省重點學科(其中2個列入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擁有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4個博士點和42個碩士點,博士點覆蓋中醫、中藥、中西醫結合所有二級學科,具有博士生導師自審權和主干學科專業的教授評審權。學校現有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6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5部國家級規劃教材(主編)。現已建成19所附屬醫院、4所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院,各類教學及畢業實習基地逾百所。
學校科研實力雄厚,是國家科技部新藥臨床試驗研究(GCP)中心、國家教育部中藥炮制規范化及標準化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植物藥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海洋藥物研究開發中心、江蘇省中藥質量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依托建設單位。學校現有1個國家科技部規范化中藥藥理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針藥結合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4個江蘇省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科研實驗室、1個SPF級動物實驗中心。學校構建形成了“一個中心、四大板塊”的科技平臺布局,即江蘇省中醫藥研究與新藥創制中心和南京中醫藥大學科技園、南京高新技術開發區中藥產業園區、中國醫藥城中醫藥研究院、江蘇生命科技園、加快推進“產、學、研”結合,積極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學校治學嚴謹,學術氛圍濃厚,名家云集,人才輩出,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蜚聲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和教授。近年來,先后有10余人次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教學名師”、“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建設先進個人”等各類全國性榮譽稱號和表彰。2009年5月,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評選表彰的30位“國醫大師”中,共有9位是曾經在我校學習或工作過的校友,其中學校周仲瑛教授、第一附屬醫院徐景藩教授、南通附屬醫院朱良春教授等3位為我校的終身教授。
學校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傳統醫學合作中心、國家衛生部確定的國際針灸培訓中心、全國中醫師資進修教育基地、中國中醫文獻檢索中心分中心,同時也是首批獲國家教育部批準接受和培養外國留學生及臺港澳地區學生的高等中醫藥院校。學校目前與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廣泛交流和聯系,并與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高等院校或學術團體及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具有較高的國際聲譽和影響力。
半個多世紀以來,學校全體師生醫護員工秉承“自信敬業”的校訓和“團結奮進、繼承創新”的優良校風,在總結五十多年辦學積淀的基礎上,凝練形成了“仁德、仁術、仁人”的教育理念。2005年11月,學校憑著鮮明的辦學特色、雄厚的辦學實力和突出的辦學成就,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通過近年來的建設與發展,學校的學科專業結構更趨合理,辦學規模適度擴展,辦學活力顯著增強,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并已逐漸成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中醫藥人才的重要陣地,解決中醫藥發展重大課題的重要基地,推動中醫藥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力量和促進中醫藥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平臺。
面向未來,南京中醫藥大學將進一步繼承和發揚辦學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強內涵建設,提升辦學水平,通過辦學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建設“國際著名、國內一流”的研究教學型中醫藥大學,努力躋身于全國具有特色的重點大學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