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范大學創建于1938年,位于歷史文化名城長沙,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學校現有7個校區,占地2700余畝,建筑面積119余萬平方米。主校區西偎麓山,東瀕湘江,風光秀麗,是全國綠化“400佳”單位之一。
學校設有24個學院,開設92個本科專業,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覆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2大學科門類。學校擁有倫理學、英語語言文學、中國近現代史、發育生物學、理論物理、基礎數學等6個國家重點學科,湖湘文化研究、課程與教學改革及其哲學與比較研究、現代合成與分離分析化學、蛋白質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9個“211工程”三期重點建設學科,哲學、生物學、物理學等3個湖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法學、政治學、音樂與舞蹈學、體育學等22個“十二五”省級重點學科;目前,化學、臨床醫學2個ESI學科進入全球前1%;擁有17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和18種碩士專業學位類別,以及18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中心;擁有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研究湖南師范大學中心、國家紅色經典藝術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國家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等14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中心);擁有省部共建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石化新材料與資源精細利用、動物多肽藥物創制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蛋白質組學與發育生物學、微生物分子生物學2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蛋白質化學及魚類發育生物學、化學生物學及中藥分析、低維量子結構與調控、高性能計算與隨機信息處理4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擁有多倍體魚繁殖與育種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農業部鯉鯽遺傳育種中心;擁有“道德文化”、“生物發育工程及新產品研發”、“量子效應及其應用”3個湖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擁有湖南魚類遺傳育種中心,體適能與運動康復等7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及多肽藥物等2個湖南省工程實驗室,擁有5個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和5個湖南省高校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是湖南首批省級重點智庫;擁有湖南省道德建設研究基地等8個湖南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縣域發展研究中心等5個湖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9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0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9門,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6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3門,國家級教學成果獎9項,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是首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實施單位。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700余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4人,“*獎勵計劃”人選7人,中組部“*”人選3人,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教育部“*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2個;擁有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9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者78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6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人(含學科特區3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3人,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入選者3人,國家“*”青年項目1人,國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獎勵計劃”青年學者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教學名師2人,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者等30人、財政部“會計名家培養工程”1人,湖南省“芙蓉學者”獎勵計劃人選14人、湖南省“*”特聘專家13人(含青年“百人”5人)、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人選68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學科帶頭人”37人、湖南省“有突出貢獻的社會科學專家”1人、湖南省“優秀社會科學專家”12人,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計劃人選13人。
學校先后同40個國家和地區的155所大學和機構建立合作與交流關系,開展人員交流、教學和科研合作,并分別與俄羅斯喀山聯邦大學、韓國圓光大學、美國南猶他大學共建孔子學院。學校圖書館藏書392余萬冊,其中古籍22萬余冊,訂購各類文獻數據庫103個。學校主辦14種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其中全國中文核心期刊7種;學校出版社為“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國家一級出版社。
建校以來,學校已為國家輸送畢業生40余萬人,培養了一大批外國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校友遍布海內外。在校學生3.6萬人,其中研究生近9000人,長短期來華留學生1000多人,已形成多規格、多層次的辦學格局。
面向未來,湖南師范大學將始終秉承“仁、愛、精、勤”的校訓精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立足湖南,服務全國,面向世界,堅定推進學校內涵發展、創新發展、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努力建設教育教師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影響的高水平綜合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