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輕工大學:學校宏觀控制轉專業計劃。各專業(大類)轉出學生的數量嚴格控制在該專業(大類)年級學生總數的10%以內;各專業在教學資源和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滿足學生的轉入志愿;對于就業率低和教學資源不足的專業,適當控制轉入人數。
武漢輕工大學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湖北省武漢市,創建于1951年,是全國最早培養糧食行業專門人才的學校。曾先后隸屬于原國家糧食部、商業部、國內貿易部,1998年實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為主的體制。學校始終堅持“育人為本、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的發展戰略,現已形成了以輕工食品類學科為特色,農產品加工與轉化領域相關學科優勢明顯,以工科為主干,工、管、理、文、經、農、藝、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格局。學校行業背景深厚,辦學特色鮮明,是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
學校現有辦學用地面積近100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48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140萬冊,中外文電子數據庫28個,是湖北省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和湖北省自動化水平優秀級圖書館。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2.1億元。建有教學實驗室(中心)27個,其中湖北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7個。
學校現設14個教學院(部),舉辦有國際教育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現有本科專業6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50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1個,省級立項建設博士學位授權學科3個。目前,全日制在校本專科生、研究生17000余人。有省級優勢特色學科群2個,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7個。有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41個,其中,省(部)級重點實驗室4個。
學校擁有一支敬業愛生、潛心治學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880余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550余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超過專任教師總數的88%。教師隊伍中,有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省高端人才引領培養計劃第一層次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全國優秀教師等國家和省部級高端人才和專家名師67人。學校聘有國家“高端外專”人選、湖北省“*”和“楚天學者計劃”等50余位知名學者,陳煥春院士、印遇龍院士和國家教學名師鄭用璉、馬勇等專家名師擔任學校特聘教授。
學校科研優勢突出。近年來,承擔各類縱向科研項目1091項,其中“863”計劃、“973”計劃前期研究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69項;出版著作、教材60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近720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1700余篇;獲授權專利396項,其中發明專利110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研成果獎86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省級科技一等獎11項。多年來,學校不斷探索“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有效模式和機制,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科技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后被評為“科技服務湖北先進單位”、“湖北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優秀組織單位”、“首批湖北省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和“服務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先進高校”。
學校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質量,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著力培養理論基礎扎實、知識結構合理、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社會責任感強、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的應用型創新人才,不斷強化學習、應用、探究、創新“四位一體”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特色。以“常青科技文化藝術節”、創業大賽等為依托,積極開展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在近三屆省級教學成果評選中,獲優秀教學成果獎16項,其中一等獎5項。近年來,學校先后建成國家特色專業、國家精品課程、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等一大批本科教學工程建設項目。學生在“挑戰杯”、數學建模、電子設計、機械創新設計、大學生英語競賽等各類學科競賽中,每年均榮獲大批國家級、省部級獎勵。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連續多年位居省屬高校前列,他們以“能吃苦、能干事、能創業”的良好素質,受到社會廣泛歡迎。
學校面向世界,與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意大利等十幾個國家的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人才培養、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關系。
學校通過以黨風帶教風、以教風促學風、形成優良校風,不斷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學校黨委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湖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湖北省先進黨委中心組等榮譽稱號;學校先后被授予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模范職工之家、湖北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高校、湖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數十項榮譽。
砥礪風雨,成就輝煌,武漢輕工大學始終與祖國共奮進。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將秉承“明德、積學、礪志、篤行”的校訓,弘揚“敬業愛校、艱苦創業、團結拼搏、追求卓越”的優良傳統,堅持改革創新,著力內涵發展,努力建成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