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學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由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宜昌)和原湖北三峽學院于2000年6月29日合并組建。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先后隸屬于水利電力部、能源部、電力工業部、國家電力公司,1996年與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合并,組成新的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成為“211工程”建設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原湖北三峽學院是由原宜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宜昌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宜昌職業大學于1996年合并而成。
學校辦學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23年,1978年開始舉辦本科教育,是國家首批學士學位授予單位,1996年開始舉辦碩士研究生教育,1998年開始培養博士研究生。學校面向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20余個國家(地區)招生,在全國全面進入一本招生。
學校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有優秀本科生免試推薦碩士研究生權、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資格、少數民族預科生資格,招收留學生和中國政府獎學金生(CSC)資格、免試招收香港地區學生資格。
學校是國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學,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目前,三峽大學已成為水利電力特色與優勢比較明顯、綜合辦學實力較強、享有一定社會聲譽的綜合性大學。
學科專業
學校現有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水利工程),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0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涵蓋16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有11個省級重點一級學科;有工程、工商管理(MBA)和翻譯等6個類別15個碩士專業學位點。有30個學院,71個本科專業,涵蓋理、工、文、醫、經、管、法、教育、藝術九大學科門類,其中國家級特色本科專業5個,省級本科品牌專業10個;獲批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7個;省級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計劃9個;有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級規劃教材3部,省級精品課程20門,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3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4門。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24000人,博士、碩士研究生3668人,來華留學生1048人。
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997人,其中教授414人,副教授97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01人;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水利工程組)成員1人。有博士生導師45人,碩士生導師905人;擁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2個學科的教授任職資格評審權。獲批省級及以上教學團隊4個;獲批“楚天學者計劃”設崗學科46個,獲批“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及楚天學子人選84人;有國家級人才工程人選、專家29人,其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有省部級人才工程人選、專家72人;學校聘請了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蒙代爾及21位院士在內的282名專家擔任兼職教授。學校是“湖北人才工作十強高校”。
基礎設施
學校占地面積3787畝,校舍總建筑面積140萬平方米。有各類教學實驗(實訓)中心18個,包含功能實驗室169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8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中心1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4萬余臺(件),設備總值達3.49億元;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280余萬冊,中外文電子圖書152余萬冊,中外文數據庫40余個,各類數字資源60TB;建有160多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和產學研合作基地,其中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個。2008年被授予“中國教育和科研網三峽地區節點單位”。2011年被評為“高等教育信息化先進單位”,2012年成為教育部首批全國66所本科院校試點單位之一。
科學研究
學校建有湖北長江三峽滑坡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三峽庫區生態與環境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三峽地區地質災害與生態環境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新能源微電網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有防災減災、水電工程施工與管理、水電機械設備設計與維護、天然產物研究與利用、梯級水電站運行與控制、水電工程智能視覺監測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水電站仿真、巖土工程研究中心等2個原國家電力公司重點實驗室,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藥理(腫瘤)科研三級實驗室1個,地質災害防治、建筑質量檢測裝備、現代中成藥物制備工程、食品膠體、類固醇藥物及衍生物清潔生產共5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三峽文化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水庫移民研究中心、區域社會管理創新與發展研究中心、巴楚藝術發展研究中心、省域副中心城市發展研究中心等5個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有74個校級科研機構。建有資產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具有建筑工程設計甲級資質,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監理、評估甲級資質,水利行業工程設計、電力行業工程設計乙級資質,巖土工程勘察乙級資質,旅游規劃設計及城鄉規劃編制丙級資質。
近年來,學校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4500余項,其中國家攻關課題、“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重點科研項目近560項,年均科研經費超過2億元;有110余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其中,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6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12項,二等獎29項,三等獎38項;獲省部級社會科學獎勵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26項;獲授權發明專利近150余項;公開出版學術專著、譯著、教材550余部,年均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3000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人大復印資料轉載的論文近800篇;有1000多項技術開發成果被應用于水利電力行業和地方。學校主辦有《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三峽論壇》等學術期刊。
人才培養
學校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確立“高素質、強能力、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全面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力實施教改工程、創新創業工程,深化學分制教學改革,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近5年來,本科畢業生考取研究生比例、英語四級通過率穩步上升;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居省屬高校前列,學校是教育部“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50強”高校。在校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取得了可喜成績。,學生獲省級及以上學科競賽獎勵269項,其中國家級獎勵129項;在文化藝術、創新創業競賽、社會實踐活動等活動中獲國家級獎勵14項,省部級獎勵63項;獲得國家專利數61項。
開放辦學
學校貫徹開放辦學方針,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學校是“聯合國學術影響力”(UNAI)組織成員,“世界高校聯盟”(N.E.W.S.)組織常設秘書處單位,目前已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余所高校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學校是湖北省省屬高校中招收留學生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高校,具有招收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CSC)資格,設有HSK(漢語水平考試)考點,開辦6個中外合作辦學和校際合作項目。2010年學校獲得湖北省政府授予的“擴大開放先進單位”稱號;2011年獲教育部本科臨床醫學專業(英語授課)來華留學生招生資格;獲批成為國家來華留學示范基地建設單位,現有在校來華留學生1000余人。成功承辦了教育部“留動中國”、湖北省“世界著名科學家來鄂講學計劃?武漢論壇”等大型活動。
學校在水利電力行業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與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五大發電集團等單位建立了密切聯系;與中國電力建設集團、中國能源建設集團、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關系;與武漢大學等多所大學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學校注重加強與行業、地方的多層次、多渠道合作,2011年位列“湖北省高校服務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前十名”,2012年度獲“服務湖北經濟社會先進高校”,學校技術轉移中心獲批“湖北省首批技術轉移示范機構”。
黨建與精神文明建設
學校廣泛開展以“圍繞中心、把握方向、促進和諧”為特色的黨建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廣泛開展師德師風、校風和學風建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法制宣傳教育,為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證。學校以培育“愛國、自強、求真、創新”為主旨的“求索”精神為主線,著力營造科學與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園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三峽大學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先后被授予“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全國學習型組織先進單位”、“全國校務公開民主辦學先進單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人民網“基層黨建宣傳示范單位”、“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湖北省城市園林式單位”、“湖北省平安校園”等。學校先后走出1名全國模范教師、4名省級“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涌現出創辦愛心超市的“全國自強奉獻優秀大學生”侯海燕、第十六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高金磊、“全國孝親敬老之星”黃愉婷、“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吳春紅等一批優秀學子。
目前,全校上下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與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大力實施特色發展、改革創新、開放辦學、文化引領四大戰略,為實現“水利電力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的辦學目標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