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景德鎮陶瓷大學招生網和河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錄取數據,河南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績在497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140270名左右,才可以考上景德鎮陶瓷大學,不過每年景德鎮陶瓷大學在河南招生人數不同、試卷難度也不同,所以錄取的分數也不會相同。
一、河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景德鎮陶瓷大學
1、河南高考2022年考生上景德鎮陶瓷大學的理科最低分需要49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40270名;
2、河南高考2021年考生上景德鎮陶瓷大學的理科最低分需要50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37053名;
3、河南高考2020年考生上景德鎮陶瓷大學的理科最低分需要53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23435名;
4、河南高考2022年考生上景德鎮陶瓷大學的文科最低分需要50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6213名;
5、河南高考2021年考生上景德鎮陶瓷大學的文科最低分需要54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9417名;
6、河南高考2020年考生上景德鎮陶瓷大學的文科最低分需要54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8075名;
二、景德鎮陶瓷大學在河南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景德鎮陶瓷大學在河南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河南 | 理科 | 本二 | 497 | 140270 | 省政府 |
2022 | 河南 | 文科 | 本二 | 509 | 36213 | 省政府 |
2、2021年景德鎮陶瓷大學在河南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河南 | 理科 | 本二 | 504 | 137053 | 省政府 |
2021 | 河南 | 文科 | 本二 | 547 | 29417 | 省政府 |
3、2020年景德鎮陶瓷大學在河南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河南 | 理科 | 本二 | 535 | 123435 | 省政府 |
2020 | 河南 | 文科 | 本二 | 546 | 28075 | 省政府 |
填報平行志愿有什么技巧
1、合理組合院校志愿。不宜全部填報高分段院校,也不必全部填報低分段院校。考生可以根據自己高考成績、個人興趣愛好、身體條件等因素,在有可能被錄取的院校范圍中,合理、有序組合院校志愿。
一般來說,平行志愿填報按照“沖一沖、穩一穩、保一保”原則。
沖一沖:把有希望夠得著的理想學校作為A志愿;
穩一穩:把與自己成績“門當戶對”的學校作為B志愿;
保一保:把比自己成績稍低點的學校作為C志愿。
不過,要注意的是,“沖一沖”要慎重,要有一定把握,而不是盲目亂沖,當然某些省份志愿有幾十個上百個,少數幾個亂沖也無妨。
同時各志愿間要拉開梯度,如果考生定位不準確,一味追求最理想的高校,志愿填報過高(比如多個平行院校志愿之間沒有拉開梯度),就可能導致所填報的幾個院校志愿全部落空。
2、要將最想上的院校填報在平行志愿的前列。由于平行院校志愿是有先后順序的,當考生填報的平行院校志愿中,有2所以上符合投檔條件時,計算機系統會將考生電子檔案投檔到排序在前的院校。因此,考生要將最想上的院校填在平行志愿的前列。
同時填報的專業志愿不要過少。如果考生只報考某些院校的一兩個專業,當考生檔案被投檔到招生院校后,就有可能因總分或相關科目成績偏低、不服從院校專業調劑、身體條件受限等原因,面臨投檔后被退檔的風險。
高考志愿怎么查詢錄取狀態
請到考生所在省份的教育考試院官網查詢。每個省份的教育考試院官網都會設立高考錄取結果查詢系統,里面都可以查詢到考生的檔案允許狀態和錄取狀態。考生可以在自己報考的批次投檔錄取后去查詢相關信息。
通過考試院官方的網站進行查詢。還有很多考試院為方便考生使用手機查詢高考相關信息開發了相關網站,會提供各種高考相關資訊,并也提供高考錄取結果查詢,考生可以訪問查詢。
三、景德鎮陶瓷大學學校介紹
景德鎮陶瓷大學作為全球唯一一所名稱以“陶瓷”為標志、學科以“陶瓷”為主軸、人才培養層次包括本碩博的多科性大學,是全國首批31所獨立設置的本科藝術院校之一、94所具有資格招收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的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教育部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和首批轉型發展試點院校,現已發展成為全國乃至世界陶瓷人才培養、陶瓷科技創新和陶瓷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基地。 學校坐落于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西省景德鎮市,現有湘湖校區、新廠校區及中國輕工業陶瓷研究所、三寶陶藝研修苑,占地2265畝,校舍建筑面積近75萬平方米,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陶瓷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機械電子工程學院、管理與經濟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藝術文博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法學系、體育與軍事教學部等11個教學學院(部、系)及研究生院、創業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和國際學院,全日制在校生2萬余人,其中,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近2000人。 歷史沿革:學校肇始于1910年張謇、瑞澂、康達等人創辦的中國陶業學堂(校址江西鄱陽)。1912年更名為江西省立饒州陶業學校。1915年更名為江西省立第二甲種工業學校,翌年在景德鎮設立分校。1925年更名為江西省立窯業學校。1927年更名為江西省立陶業學校。1934年遷往江西九江,改為江西省立九江陶瓷科職業學校,隨后遷往江西靖安(1937年)、江西萍鄉(1938年)、江西景德鎮(1944年)等地辦學。1948年升格為江西省立陶業專科學校,設陶瓷工程科、陶瓷美術科,成為國內首所陶瓷高等學校。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江西省立陶業專科學校撤銷,在原校址、設備和部分專業教師的基礎上,成立景德鎮市陶瓷試驗研究所(現為中國輕工業陶瓷研究所)。1958年經江西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在景德鎮陶瓷美術技藝學校、景德鎮陶瓷工人技術學校、江西工業技術學校矽酸鹽專業的基礎上,成立本科建制的景德鎮陶瓷學院,設藝術系、工程系、中專部三個系(部)6個專業(科),中國當代陶瓷高等教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1968年因文革撤銷。1975年經國務院批準復校,設陶瓷工程、陶瓷機械和陶瓷美術系,為原輕工業部直屬高校,后續增設管理學、理學、文學、歷史學等學科。1998年轉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江西省管理為主。1999年中國輕工業陶瓷研究所并入學校。1984年獲批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13年獲批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16年更名為景德鎮陶瓷大學。 在清末廢科舉、興學堂的背景下,五省協款建立的中國陶業學堂,在張浩等一批海歸精英的帶領下,飽經風霜、艱苦經營、始擷英華。在與中國陶瓷工業化進程同步發展的百余年征程中,學校九易校名、四遷校址、四度中斷,歷經艱辛,顛沛流離,然初心不移,血脈貫通,文脈相承,弦歌不輟,根植在陶瓷行業沃土中,經過一代又一代陶大人的努力奮斗,形成了自己的優良傳統和獨特的精神文化品格,即:“養成明白學理、精進技術人才,以改良陶業”的辦學宗旨,“培養為陶瓷業服務的尖兵”的人才培養目標,“腦手并用、科藝結合、專攻深究”的人才培養理念,“誠樸恕毅”的校訓,“勉知力行”的校風及“發揚國粹、利民裕國”的精神。 學科專業:學校堅持以陶瓷為主軸,注重藝工并重、藝工商交融,突出“設計藝術和陶瓷工程”優勢,不斷優化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布局。學校現有“設計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科學技術史”等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管理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等1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及“文物與博物館”“翻譯”等8個專業學位碩士點,其中,“設計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美術學”等3個學科為省級一流學科,“設計學”學科為江西省高校學科聯盟首批牽頭學科。學校現有本科專業59個,涵蓋工學、藝術學、管理學、文學、理學、歷史學等學科門類,精心培養從陶瓷材料、設計、制造到管理的全產業鏈高水平專門人才,其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9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3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項、教育部產學合作專業綜合改革項目1項,美術與設計學類專業在江西省提前本科批次招生,14個理工、文史類專業在江西省一本批次招生。 師資隊伍:學校遵循高校教師職業特點和發展規律,打造了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匯聚了一批享譽海內外的陶瓷藝術家、雕塑家和陶瓷工程專家、學者。學校現有專任教師946人,具有副高以上職稱人員517人,其中,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專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4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省級人選4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6人、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0人,“井岡學者”特聘教授3人、“贛鄱英才555工程”人選11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5人,以及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省突出貢獻人才、省中青年文化名家、省“雙千計劃”人選等各類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200余人次。 教育教學:學校以培養知識與技能、理論與實踐、工程與藝術相結合的高級專門人才為己任,穩步發展本科生教育,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加快發展海外留學生教育,積極拓展繼續教育,形成了“本-碩-博”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擁有博士后流動工作站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4個、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1個、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1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基地1個。近年來,學校先后獲得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精品教材1部、國家級規劃教材2部及省級一流本科課程12門,榮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5項、二等獎15項。2018年,學校再次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進一步彰顯了學校的教育教學成果和人才培養特色。 人才培養: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強化“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育理念,精心打造“三全育人”陶大模式,深入推進“三創合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才培養能力顯著增強。教育部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專家組評價學校,“形成了獨特的思路和重要經驗,可以在全國行業高校起引領和示范作用。”近年來,學生在各類課外科技創新競賽活動中屢獲佳績,先后榮獲各類國家級、省級獎項600余項,其中,“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1項、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1項,以及中國工程機器人大賽特等獎、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等,學生大批藝術作品入選全國美展。學校畢業生35%以上選擇在本省就業創業,30%左右選擇在陶瓷行業就業創業,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陶瓷行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科學研究:學校長期致力于陶瓷材料、生產工藝、裝備技術創新研究,擁有國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西省首個)、陶瓷新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2個,中國輕工業陶瓷研究所、國家陶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38個,中國陶瓷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等一批國家級專業協會和機構常駐學校,形成了全方位服務并引領陶瓷行業發展的完整科技支撐體系。近年來,學校先后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19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047項,大部分是圍繞傳統陶瓷、高技術陶瓷產業領域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進行攻關,榮獲省部級科技獎勵89項,其中,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江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江西省技術發明三等獎1項及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4項等。 社會服務:學校立足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陶瓷行業科技進步,與全國各大產瓷區、地方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全面開展科研攻關、成果轉化、戰略咨詢等社會服務工作,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轉化為生產力,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廣泛的社會效益,其中,環境友好型陶瓷透水磚項目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國家建設海綿城市提供材料支撐;新型瓷石礦應用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化解了景德鎮陶瓷原料資源枯竭難題。近年來,學校先后榮獲首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獲批成為科技部科技服務業行業試點單位、具備可移動修復資質高校(江西省首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成功落戶學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