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網:http://tjzj.chinahrt.com
2014天津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網新版網址:tjjxjy.chinahrt.com。 原有學員需重新注冊登陸。原平臺賬號已無法使用。
為貫徹落實國家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相關政策、法規的要求,為不斷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促進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搭建天津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網。
中國北方人才市場是由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組建的國家級區域性人才市場,于1994年9月28日開業,為副局級事業單位,與天津市人才服務中心實行一套機構、兩塊牌子。市場擁有有現代化的綜合接待大廳和人才交流大廳,擁有國內領先的計算機網絡系統,采用大屏幕發布人才智力信息,具有良好的硬件基礎。市場現有13個內設機構和4個派出機構,另有4家控股公司。市場主要服務功能有七大項,分別是人事代理、人才招聘、人才培訓、人才派遣、畢業生就業指導、國際人才交流和流動黨員管理等。在本市不同區域設有濱海新區分部、廣開分部、津北分部、河東分部及與區縣共同組建的人才服務中心、行業分部、工作站。多年來,服務中心秉承“誠信、務實、創新、高效”的精神,被國家人事部譽為我國人才建設中的一面旗幟。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圍繞扎實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天津的實施,立足服務人才強市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把握職業特點,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科學評價,以促進人才開發使用為目的,堅持服務發展、激勵創新,堅持遵循規律、科學評價,堅持問題導向、分類推進,堅持以用為本、創新機制,力爭通過5年時間,形成設置合理、評價科學、運轉協調、服務全面的職稱制度。
二、完善職稱政策體系
(一)完善職稱層級和評審專業設置。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各職稱系列均設置初級、中級、高級職稱,其中高級職稱分為正高級和副高級,初級職稱分為助理級和員級,可根據需要僅設置助理級。目前未設置正高級職稱的職稱系列均設置到正高級。在現有職稱系列范圍內,圍繞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以及知識產權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適時增設職稱評審專業。
(二)完善向基層傾斜政策。對長期扎根基層的專業技術人才給予政策傾斜、區別對待,專門組建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委員會進行評價,構建定向評價、定向使用的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價管理制度。制定符合基層實際的評價條件,突出基層工作實績和貢獻,適當放寬學歷和任職年限要求,根據基層事業發展需要適度提升高中級職稱結構比例,打破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職稱晉升“天花板”。
(三)完善職稱評價公開制度。建立全市職稱管理材料清單和責任清單,明確職稱主管部門、行業主管部門、評委會工作部門、評審專家、用人單位以及個人職責。健全職稱評審組織工作程序和評審規則,推進職稱評審工作公開,全面實行職稱評審政策、標準、程序、結果公開和單位推薦結果、評委會評審結果“雙公示”制度,努力打造“陽光職稱”。
(四)促進職稱與職業資格有效銜接。按照國家職稱制度和職業資格制度框架,在職稱與職業資格密切相關的職業領域建立對應關系,專業技術人才取得職業資格即可視同具備相應系列和級別的職稱,用人單位可直接聘任相應專業技術職務,并可作為申報高一級職稱的條件。初級、中級職稱實行全國統一考試的專業不再進行相應的職稱評審或認定。
三、完善職稱標準體系
(五)注重德才兼備,堅持以德為先。堅持把品德放在專業技術人才評價的首位,重點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道德。用人單位通過個人述職、考核測評、民意調查等方式全面考察專業技術人才職業操守和從業行為,倡導科學精神,強化社會責任,堅守道德底線。探索建立職稱申報評審誠信檔案和失信黑名單制度,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對通過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職稱,一律予以撤銷。
(六)注重業績貢獻,分類設置評價要素。以職業屬性和崗位需求為基礎,分系列修訂我市職稱評價標準,實行國家標準、地區標準和單位標準相結合。注重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專業性、技術性、實踐性、創造性,突出對創新能力和業績貢獻的評價。根據不同行業、不同級別的差異和特點,注重考察專業技術人才履行崗位職責的工作績效、創新成果,增加技術創新、專利、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標準制定、決策咨詢、公共服務等評價指標的權重,將科研成果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內容。對基礎研究人才注重考察研究成果的質量及社會影響力,對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注重考察創新能力、創新成果和產學研結合等,對科技成果轉化人才注重考察產值、利潤等經濟效益和吸納就業、節約資源、環境保護等社會效益。
(七)注重能力素質,重點考察技術水平。淡化學歷要求,根據各職稱系列(專業)實際,可通過繼續教育學時累計、專業理論培訓等方式,替代不具備規定學歷人員專業知識考試。合理設置職稱評審中的論文和科研成果條件,不將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對實踐性、操作性、應用性強,研究屬性不明顯的職稱系列,可不作論文要求;對基層一線專業技術人才淡化或不作論文要求;探索以專利成果、項目報告、咨政成果、工作總結、工程方案、設計文件、教案、案例、病歷等成果形式替代論文要求;對學術性、研究性較強的專業,淡化論文數量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點考察論文、研究成果、作品的質量,引入國際通用標準加以衡量。職稱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確需評價外語和計算機水平的,由用人單位或評審機構自主確定評審條件。
四、創新職稱評價機制
(八)建立分類評價機制。以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為工作重點,完善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注重引入市場評價和社會評價。基礎研究人才評價以同行學術評價為主,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評價突出市場和社會評價,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才評價重在同行認可和社會效益。根據不同系列、專業、級別的特點,分別采用考試、評審、考評結合、考核認定、個人述職、面試答辯、實踐操作、業績展示等多種評價方式,對人才進行綜合評價,提高職稱評價的針對性、科學性、精準性。取消全市統一的中級、初級職稱認定。初級職稱經用人單位業績考核,由所在區或相關市級部門備案后實行自主聘任。中級職稱未實行全國統一考試的,由相應系列(專業)評審會評審,具備條件的可采取考評結合方式評價。
(九)健全特殊人才評價機制。開辟特殊人才職稱評價“直通車”,對依托我市重點學科、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引進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根據需要可放寬資歷、年限等條件限制實行隨時評價,以業績情況直接報評相應級別職稱。建立特殊貢獻人才職稱晉升綠色通道,對在我市取得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在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可直接申報高級職稱,開展專門職稱評價。
(十)完善自主評價機制。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政府部門在職稱評價工作中要加強宏觀管理,加強公共服務,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減少審批事項,減少微觀管理,減少事務性工作。人力社保部門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對職稱的數量、結構進行宏觀調控。科學界定職稱評審權限,能放則放,充分發揮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推動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宣傳文化單位、大型骨干企業、高新技術龍頭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等人才智力密集單位按照管理權限自主開展職稱評審。對于開展自主評審的單位,政府不再審批評審結果,改為事后備案管理。加強對自主評審工作的監管,對于不能正確行使評審權、不能確保評審質量的,將暫停自主評審工作直至收回評審權。
(十一)推進建立社會化評價機制。依托具備較強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專業化人才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學會和科技團體等社會組織,組建社會化評審機構,對專業性強、社會通用范圍廣、標準化程度高的職稱系列,以及不具備評審能力的單位,進行職稱評審。建立完善個人自主申報、業內公正評價、單位擇優使用、政府指導監督的社會化評審機制,滿足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以及新興業態職稱評價需求,服務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實體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