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和理科生,曾是所有的高中生無法避免的一種“身份選擇”,他們只能二選一,要么選擇讀文科,要么選擇讀理科。
選擇文科還是理科,每個人的理由都不同,或者是興趣愛好,或者是逃避薄弱學科,或者是就業指向。
不過,新高考方案出臺后,今年的高一新生面對的是??文理不再分科。也就是說,文科生和理科生,從他們這一屆開始,有可能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
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樣,最后一屆文科生、理科生也是值得關注的。
在杭州高級中學,錢江晚報記者采訪了一位高二女生小悠,她把記者帶到了杭高亨頤園的碑亭,就是有著乾隆御碑和“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石刻碑文的地方,“這兒是我們魯迅文學社的根據地。”她噌一下跳上那里的石墩,“前幾天,學長就站在這里給我們講俳句(一種日本詩歌形式)。”
這位愛好文學的姑娘,不出意外地選擇了文科。
曾經想當科學達人,最終成了文學青年
小悠說,分班是在臨近高一期末時進行的。她很干脆地填好了申請表。其實在這之前,她還是有過糾結的。
小悠還在念初中的時候,特別喜歡科學。她訂了3年的《科學畫報》,幻想著自己可以成為“謝爾頓”那樣的科學達人。
到了高中,她發現那或許真的只是幻想。她的第一次物理考試,掛了。縱然她很努力地學物理,之后的每一次物理考試,還是一路紅燈。
當然,小悠選讀文科,并不是因為對理科泄氣了。她覺得自己最熱愛的,還是人文社科領域的東西。
她愛閱讀,每個周末都泡在杭州圖書館,做完作業就浸潤在書本里。
國慶期間她剛讀完了《魯迅作品15講》,在小本子上做了整整10幾頁的批注,細到某篇作品中的某一個字。老師的批注是:這才是真正的讀書。
平時午間休息的時候,她的耳朵里總是塞著耳麥,里面放著“蔣勛說紅樓”。
家有工科老爸和文科老媽,“我覺得他們干別的會更好”
當浙江省成了新高考的試點省份,小悠這一屆高二學生,就成了最后一屆文理分科的學生。
站在那個意味著對未來進行選擇的路口,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難免有諸多糾結。
小悠原班級里最好的閨蜜,是公認的學霸,但就是因為她每門課都很好,矛盾就來了:她是生物競賽選手,是老師看好的苗子,自然建議她學理;她個人的興趣卻在人文方面,立志要念英語系??恰恰又是一個文理兼收的專業。
“整整一個月,我倆一起吃飯時都在談分科、談未來。”小悠說。可惜最終的決定權并不在閨蜜手里,她的父母“先斬后奏”就幫她選了理科。
所幸,小悠的家庭,夠民主。她爸媽的“身份”,也是平分秋色??老爸是標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