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科技”專業是2012教育部頒布的高校本科專業目錄的特設專業,專業代碼為130509T,該專業是基于藝術設計與科學技術深度融合的基本理念,結合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在文化創意產業和數字內容產業,整合空間、藝術、媒體、技術與商業的視角,在空間環境設計、信息交互設計、新媒體藝術等領域,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交叉學科基礎和創意創新能力的高端藝術設計人才。1. 項目課程的基本架構
我們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會展空間系統規劃設計”課程為例:總學時為64學時,4個學分,通常會安排在第6個學期的下半學期。但這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幾乎涵蓋了選修課程中的大多數內容,也對應了業界的項目操作流程。因此,課程具備成為項目課程的客觀條件。就此課程成為項目課程的構成而言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1)問題的提出。透過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與美國勞倫斯理工大學建筑設計學院六年的“城市主題設計工作室”合辦經驗來談主要的成功要素得益于問題提出。課程內容嚴格意義上是要對應業界問題的。問題必須有一定的廣度,對應“會展空間系統規劃設計”課程的問題也必須提出諸如。“如何創造快樂的體驗空間?”“如何使用可視信息編碼技術平臺創造個性化信息體驗空間?”
(2)技術路徑。就像我們進超市選購食材一樣,準備晚餐的口味決定了采購清單內容。 同樣,在尋求技術路線的過程中也要選擇可以實現效果的技術承載平臺。也就是各個空間界面上疊加上去的交互設備的兼容性和實現最終效果之間的平衡。
(3)成果發布。以往的課程成果的提交就是刻張光盤存檔塵封在檔案室。對于課程成果發布依據過往的經驗我們有兩個大的平臺發布:一是政府公共資源平臺,如公開專項展覽、縱向項目申請;二是對于課程成果的專利申報。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單一的、淺層次的外觀專利申報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的技術需求,應聚焦于實用新型專利和發明專利的層次上來。
(4)開放平臺。除了要打破專業領域的限定,更要立足于國際化的平臺上思考課程問題,要用開放、跨界的眼光來審視課程的結構,立足于城市尺度下的綜合型設計思考。針對“藝術與科技”專業寬領域的專業特征,謀求更為宏觀的課程成果內容,服務于未來會展藝術與技術領域。
2. 項目課程所需要的教學資源
對于“藝術與科技”專業的教學資源籌劃與建設是不能完全沿用藝術設計學科傳統思路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這個專業的知識覆蓋范圍寬,而且專業技術基礎知識要求扎實,成果的技術表達規范要求程度較高,在形成設計理念以前案頭分析材料涉及內容也較多。實際上這是一門寬知識面、重基礎知識和強調規范的成果表達的專業。所以,需要配置的教學資源也要落實在成果的執行環節的對應上。鑒于此,下面將所需要的教學資源的配置分成三個部分敘述:
(1)強調與業界適應性的課程頂層設計。頂層設計之初必須建立一個課程信息資源庫,資源庫的內容涵蓋了課題資源、技術資源、市場資源。課題資源中囊括前瞻性、實驗性課題,如特定材料的構建空間的結構與表皮,視覺信息內容展現、輔助制作、交互技術,產品市場營銷與策劃。
(2)強調項目課程的流程課堂環境建設。這個部分的建設重點是將國內現行的業界通行的招投標制度分階段形成在線課堂。圍繞著項目的內容進行從討論、草圖、觀摩、初步方案、評圖,再到深化設計、模型制作、視頻制作、文本制作、PPT匯報文件制作,直至方案匯報。這個部分的建設主要是教學空間的功能對應上。
(3)圍繞著項目內容,引入設立對應的人機交互功能性測評設備系統。系統的建構要立足于學生可以自主設定測評內容與測評方向。
以綜合性測評數據支持設計方案的整個過程,并為設計方案提供客觀的修改依據,使其進一步貼近人在展示空間中各種行為需求。 三、結 語
依據業界發展現狀,重新審視藝術與科技專業 “完全學分制”修學體制,著力探尋其教學改革是擺在當下開設此類專業高校的一大課題。以上是以項目制結合課程相關資源進行表述的,嘗試進一步將教學內容貼近業界的運作流程,并嘗試在專業課程調整過程中能夠有一個全方位的體系建構的方向。進一步強化專業課程教學知識點的系統性,培養學生完整地運用專業系統知識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只有針對“雙基”課程設立中存在的不足,另辟蹊徑才能真正地突破專業課程中的“瓶頸”,并為業界提供更多的“無縫鏈接”合格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