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院招生網和甘肅招生考試院公布的錄取數據,甘肅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績在160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112687名左右,才可以考上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院,不過每年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院在甘肅招生人數不同、試卷難度也不同,所以錄取的分數也不會相同。
一、甘肅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院
1、甘肅高考2022年考生上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16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12687名;
2、甘肅高考2021年考生上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24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08173名;
3、甘肅高考2020年考生上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2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04405名;
4、甘肅高考2022年考生上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16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0842名;
5、甘肅高考2021年考生上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34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3134名;
6、甘肅高考2020年考生上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37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3605名;
二、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院在甘肅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院在甘肅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甘肅 | 理科 | 專科 | 160 | 112687 | 省政府 |
2022 | 甘肅 | 文科 | 專科 | 160 | 80842 | 省政府 |
2、2021年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院在甘肅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甘肅 | 理科 | 專科 | 242 | 108173 | 省政府 |
2021 | 甘肅 | 文科 | 專科 | 343 | 53134 | 省政府 |
3、2020年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院在甘肅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甘肅 | 理科 | 專科 | 322 | 104405 | 省政府 |
2020 | 甘肅 | 文科 | 專科 | 378 | 53605 | 省政府 |
高考志愿地方專項計劃是什么意思
地方專項計劃由各省(區、市)本地所屬重點高校承擔,招生計劃原則上不少于有關高校本科一批招生規模的3%。地方專項計劃實施區域、報考條件和錄取辦法由各省(區、市)因地制宜確定。
地方專項計劃”則是本省結合本地實際,安排一定數量的本地所屬一本招生高校招生名額,實施招收本省農村學生的地方一本招生高校專項計劃。按專項計劃錄取的考生可自行決定入學時是否簽轉戶口,在校學習期間可按照相關規定和程序申請調整專業。
地方農村專項計劃均實行單設錄取批次。地方農村專項批次安排在國家專項批次之后、自主招生批次之前進行投檔。地方農村專項計劃采取網上填報志愿方式,和其他批次同時填報、按平行志愿投檔規則投檔。
平行志愿第一志愿怎么填報
平行志愿第一志愿填報沖一沖的院校是可以的,風險就是可能被調劑到不喜歡的專業,而不服從調劑就面臨退檔;因此不太適合目前考生填報了。而第一志愿直接就填報保底志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除非是那些接近分數線的考生,穩和保根本就沒什么區別的那種情況下,也可以直接填報保的志愿。
但這樣的前提條件是要建立在自己的分數是足夠可以去進行這樣的沖刺,如果自己的成績沒有達到一個歷年分數線上面,那大家去選擇搏一搏的話,那只能是名落孫山。
所以在這里是比較建議大家在平行志愿填報前仔細去參考一下所要報考學校的歷年分數線,對比一下自己的一分一檔線,并進行一個專業的數據分析,并且給學校招生辦打電話進行確認分數線的情況,在做好相應的措施后,并且相信自己的分數是沒有太大問題的情況下,是可以冒險而為之的。
三、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院學校介紹
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院是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全日制公辦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由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舉辦。學院現為全國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單位,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學院位于合肥市長江西路888號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內,校園南鄰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西依蔥郁獨秀的大蜀山,北臨波光粼粼的董舖水庫,地鐵2號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學院設施齊全,環境幽靜,是讀書成才的理想場所。 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是有60年積淀的國家一類研究院,以科研為主導,制造、工程、教育協調發展,現已成為以壓力容器與化工裝備、制冷空調與環境控制技術、流體機械、包裝食品機械以及石油裝備等組成的多專業、綜合性的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科研院所,聚集著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專家等一大批科技專家,在機械裝備領域科研成果突出,承擔國家多項重大科研項目和國防軍工配套重要科研項目,多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二等獎,連續9年獲得集團公司先進單位。 學院以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的優質資源為依托,充分利用中央企業和一流科研院所的科技平臺、實驗裝備和行業優勢,以“師生為本,機電為重,技能為長,就業為上”為教育教學質量方針,現已形成“院校合一、資源共享”,以裝備制造類專業為主,致力于為制造業培養高素質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及管理崗位骨干人才的辦學特色。 學院設有機械工程系、數控與材料工程系、信息與管理工程系、基礎部、實訓中心共5個教學單位,圍繞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下屬科研部門在機械制造、壓力容器、制冷等領域的專業特長進行專業布局和延伸,開設了機電一體化、制冷與空調、數控、工業機器人、模具設計與制造、機械質量管理與檢測、無損檢測、電氣自動化、電子商務、數字媒體應用、會計等32個專業,已初步建成以機為主,機、電、管相結合的專業群。學院開設的專業技術性強,行業特色鮮明,覆蓋了安徽省主要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適應了當前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 學院建有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數控技術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國家高職高專學生實訓合肥工程實訓基地、安徽省“雙師素質”機械設計與數控技術師資培訓基地、安徽省中等職業學校數控技術師資培訓基地;建立了“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技能鑒定所”,具有數控機床操作、機械設備安裝、制冷設備維修等十八個工種的初、中、高級職業技能鑒定資質”;建有數控、焊接、電氣、制冷、金工等30多個專業實驗室和實訓場所,在京東方科技集團、惠而浦中國、格力、美的等國內外知名企業設立了72個校外實習基地,滿足了職業教育對于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 辦學以來,學院緊密依托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的優質資源,秉持工程師辦學的理念,大力實施“工學結合”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建成省級示范專業2個,省級特色專業7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4個,省級示范實訓中心2個,省級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2個,“安全技術管理”和“機電一體化技術”2個專業被教育部列為中央財政支持的服務產業發展能力提升專業,數控技術人才培養被列入省級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數控編程與操作等6門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省級教學團隊8個、省級教壇新秀7人、高職高專省級專業帶頭人2人、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人、安徽省優秀模范教師4人、省級教學名師2人、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人、安徽省技術能手1人、安徽省三八紅旗手1人、國機集團首席技師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人、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專家1人。歷年來,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10項,安徽省教學成果獎11項,獲得發明、實用新型專利26項,制修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28項,承擔國家科技部院所基金項目1項、省教育廳科研基金研究項目2項、省級教科研項目約60項。學院充分發揮企業辦學的優勢,深層次、全方位推進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培養、校企合作冠名班等工學結合的職教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的學生獲得全國電子設計大賽一等獎、全國英語寫作大賽二等獎等國家級、省級獎項共100余項,彰顯了學院以“技能為長”的辦學宗旨。 學院十分重視就業工作,充分利用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在國家機械行業中的優勢和地位,加強與行業企業的聯系,通過“行業合作、工學結合”的模式進行人才培養;同時通過研究院工程技術人員在項目承接和技術轉讓過程中,向相關企業推薦畢業生,形成我院獨具特色的“行業群就業”模式。目前我院已建立合肥市、長三角、珠三角、蕪湖機械工業園、蘇州經濟開發區、昆山高新技術區的“一市兩角三區域”的就業基地群。畢業生就業率連年高達96%以上,名列全省高職院校之首,學院多次榮獲安徽省就業先進單位。 辦學以來學院先后向社會輸送了近3萬名緊缺型高技能人才,解決了近3萬個家庭子女的培養、就業問題,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產業經濟的發展。在安徽省高等職業教育領域學院以“工程師辦學”的獨特職業教育理念取得了優異的業績,生源好,質量高,畢業生深受企業的歡迎,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名列前茅。畢業生中涌現出一批國家、省級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家、省、市科技進步獎獲得者,發明專利獲得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參加者,集團公司首席技師,大中型企業管理、經銷和技術骨干,自主創業成功者。學院以職業技能培訓有特色、學生管理有口碑、就業質量有保障,廣泛受到學生、家長和用人單位的歡迎和矚目。 中國工程院院長(原國家教育部前部長)周濟、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等領導多次來我院視察,肯定了我院辦學成果。 學院將認真學***思想和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入貫徹十九大精神,堅持立德樹人的辦學方向,充分發揮央企辦學優勢,不斷深化改革創新,持續加強內涵建設,推動學院各項事業更好更快發展,開創學院科學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