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偏愛后進生,嚴愛優秀生,博愛中等生,使各類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與提高。愛好學生并不難,愛有問題的學生那才是真愛。下面是小編收集的數學教師教學經驗交流會上的發言哦,歡迎漲知識。
2017數學教師教學經驗交流發言稿
各位老師:
大家好!非常高興能坐在這里和大家分享與交流工作中的一些感想和體會;也希望通過交流能真正的帶給大家一些思考和啟發,對以后的工作有所幫助。我們知道:新課標、新理念、新教材引領下的數學教學與我們小時候的數學教學大不一樣了,所以我們必須加強自身的學習、研究、嘗試。有一個專家曾經說過:“我們的數學研究,都必須在考得好的前提下進行。”其實,新課標的要求與考得好并不矛盾。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談談我的理解,談一下我在教學實踐的中的一些做法:
一、課堂是實現數學教學效率的主陣地
課堂是教師實現自我,展現自己的舞臺;是學生學習知識,不斷成長的圣地,是師生共同努力提高教學成績的主陣地、主戰場。“主戰場”的仗打好了,教學的效率和教學的質量都有了。要想在課堂上獲得上佳的效率,在教學工作中我覺得要做好以下幾點。
1、認真研讀教材,注意新舊教材之間的聯系,了解低年級教材編寫特點,了解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最好能深層次的了解編寫教材者的意圖。對每一部分內容,我們都要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原型,了解它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只有了解了它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我們才會被這些內容所感動。試想一下,如果老師都沒有被感動過,怎么能在教學中讓學生也被這樣的內容感動呢?學生能學好這些內容嗎?因此,不去上一節無準備的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該做到的。
2、利用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生動有趣的素材,讓兒童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
西師版一年級數學教材十分重視貼近學生生活選擇,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激發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幾乎每個課題都以學生的生活原型中引入課題的。建構主義教學論原則明確地指出:"復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和學習者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才可能是主動的"。由此可見,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激發與貼近學生實際選擇學習材料有很大的關系。
學生生活經驗有如下的作用:(1)體會生活中的數學價值,激發學習興趣(內、外活動)(2)用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認知平臺
西師版一年級數學教材每個單元都設置了很多的圖畫,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某個知識點時,力求形式新穎,寓教于樂。盡量減少機械的程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采用色彩鮮艷的教具,新穎的謎語,有趣的故事,迷人的游戲。盡可能讓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如,我在教學時、分的認識時,我設計了一首兒歌:“嘀嗒、嘀嗒,會說沒有嘴,會走沒有腿,它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睡,什么時候起。”請學生猜猜是什么?通過猜謎語自然導入課題。學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學習上。學習興趣盎然,學習效果極佳。
3、給學生提供探索空間,引導兒童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人的認識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地建構的。"教材尊循這一教學理念,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自己進行知識建構,在知識建構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 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主要采取了以下幾條措施。
(1)為學生搭建認知平臺
學生的建構是通過學生自己的經驗來學習的,沒有或缺失必要的經驗,必要的經驗,必然影響學生主動建構的興趣,甚至無法主動建構,學生的經驗主要由以下幾方面組成:
A、生活經驗
B、知識認知基礎
C、認知策略
為此,我積極幫助學生作好認知準備,比如在教學11~20數的認識和進位加法之前,強化10的認識等,還積極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組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如"元、角、分的
認識"、"認識鐘表"等就直接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用于新知識的學習。還注重認知策略的培養,如引導學生思考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的聯系和區別,利用原有知識來推動新知識的學習等。
(2)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學要促進學生思維就應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所以在教學中我注意對問題情景的設計,用具體的情景。(如生活情景:如何派車)、不平常的情景(每邊的樹同樣多,每組人同樣多)、奇異的事物(如一年級下期不同的角度出現的不同畫像),在理論上和實際中解決不了的事情中,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的思考和探索。
(3)提倡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
這次課改的重點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的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就是倡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
我在教學中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在倡導合作學習的同時首先注意獨立思考,在每個學生都思考出自己的意見后再進行交流。不但注重學生的行為參與,而且注重學生的情感參與。因為單純的行為參與方式并不能促進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發展,只有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認知參與的學習方式,才能促進學生包括高層次思維在內的全面素質的提高。
②獨立思考時往往配合學具操作或實驗進行思考,如一年級數學上冊的"比、涂、讀、寫"。強調操作與實驗的動作表象給予思考的表象的支持,手、腦、口并用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③深刻認識到教材中的操作與實驗也與原有教科書的操作和實驗不同,原有的操作、實驗多數是從某種結論出發,進行推演驗證。而新教材則是從現象出發,感受到"需要"。前者重結論,后者重過程,只有重過程的實驗才是做學問的實驗。
4、讓學習內容直觀形象,課堂活動豐富多彩
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低年級數學的學習過程要遵循"動作、感知--表象--概念、符號"的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動作或感知是認知的起點,是自主構建知識的關鍵的一步;表象是在操作或觀察的基礎上將認識對象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形象,它是知識結構向認知結構轉化的中介,最后在頭腦中將其表象進行深加工,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繼而形成概念。學生這一認知過程客觀上要求教學內容要直觀形象,以有利于學生感知新知識。 為此,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盡量考慮直觀形象。如一年級上冊83頁的小人圖就用盒子這個直觀的學具幫助學生思考如何計算進位加法。用形象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的例子還很多,如前面所講的汽車圖和一年級下冊的月餅圖等。
直觀形象的教學內容還表現在教學教材呈現的措施上,如一年級上冊要求學生圓球、圓柱、長方體和正方體滾一滾,用這些物體搭積木,通過這些操作活動的組織,引導學生直觀地認識物體。
運用"直觀--半抽象--抽象"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教學。這種方式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經實驗證明也是有效的。
課堂活動也是強化直觀操作,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的重要內容,不過它和前面操作不同的是,它多數是通過對比操作或合作學習來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材幾乎在每個課題后面都安排了課堂活動,且活動形式也豐富多彩,有操作,對口令、游戲、分一分、玩一玩、畫一畫、說一說等,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讓教學過程生動活潑,很受師生喜愛。因此我緊緊把握住課堂活動這一教學資源。對所學知識進行強化鞏固。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具有直觀、具體性特征,他們對知識,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依賴于真實的實物。讓學生動手操作不僅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規律,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增強學習效果,而且改變了那
種老師講學生聽的枯燥無味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學有興趣。例如,教學“6的認識”時,我先讓學生用小棒擺圖形,引導學生思考說: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讓學生在興趣昂然的動手操作過程中,伴隨著動口,動腦,不僅輕松地認識了6,而且學會了6的分解和組成,進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知識是一件很有樂趣的事。
5、注重數學文化,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數學思想
西師版教材小學一年級開始用連環畫的方式向學生介紹數學文化。
數學文化主要包括數學史料、數學趣聞與數學家的故事。它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發展、計量工具的演變過程,這些都源于人類生活的需要,體會數學在人類發展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認為,一年級數學知識中孕育著許多數學知識產生的數學文化,如數的產生,計時工具的演變,加、減符號的由來,貨幣的起源等,適時向學生介紹這些數學文化,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之用連環畫這種低幼兒童熟悉的方式呈現出來,用圖畫代替文字,淺顯具體,生動有趣,易于學生閱讀。利用教材中連環畫這種方式向學生介紹數學文化是受學生歡迎的,效果也不錯,我們一線教師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6、體現學法教學,利學利導
(1)把知識學習、能力培養與情感體驗有機地結合起來
例如:在學習1~9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多向思維能力,并且由買鉛筆的生活實例引入讓學生體會所學知識的生活價值,培養學生熱受數學學習的情感。這樣學生從一個主題出發既獲得了知識,又在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情感方面得到體驗,將三個目標糅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
(2)課堂的設計要有利于師生互動
我在處理每一知識內容教學時總是把學習活動置于一個社會環境中,通過這個環境有力地促進師生互動。如設置一個買鉛筆的環境,以這個環境提出問題,促進學生思考,促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相互交流,形成情景塑造-提出問題-師生交流探討-解決問題-運用知識"的教學過程。教材幾乎在每個知識點都設置了相應的認知環境,我們要利用這點有力地促進了師生互動,形成以"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為主要形式的教學。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他們的求知欲望,針對兒童的特點,可以采用猜謎、講故事、對口令、游戲、操作等多種形式,無論哪一種形式,只要恰到好處,都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學“7加幾的加法”時,設計了一個猴子摘桃的游戲,讓小朋友來扮演小猴子,每個小猴子拿著一個“7加幾”的算式,去摘寫著這道題答案的桃子,誰摘對了桃子就歸誰所有,小朋友們爭先恐后熱情可高了,學生在游戲中深深地感受到“湊十法”的妙用,接著我又用趣味性的語言說:“猴王看到小猴子們又對又快地摘到了桃子,非常高興,他又給小猴出了一道難題。”接著,我出示算式“6+7=”,結果,小朋友們在高漲的情緒下,一下子就想出了三種方法。這樣,既復習了看7想3的湊十法,又順帶復習了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知識;聰明的小朋友還類推出看6想4的方法,為下節課學習6加幾做了良好的鋪墊。可見良好的教學方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鼓勵學生想象與思考
教學中努力體現數學啟發兒童想象和思維的取向,用"想一想:計算時,你遇到了什么新問題"?和情景啟發啟迪學生思考,還注意用"我這樣想??"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用"玩一玩,你發現了什么"、"猜一猜,有什么結果"等方式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二、重視練習的布置、批閱與講評
教材中,每一章節都安排有一定數量的練習題。這些練習是學生理解、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開發學生智力,檢驗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所以,布置、批閱、講評這些練習,對提高小學數學質量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我們每講完一堂課都要布置練習、這些練習都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它是把握教材內容、學生實際進行的。練習布置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因此設計布置好課后練習對教師來講是極其重要的。
(一)設計布置練習的基本原則
1.目的性原則
練習是為教學服務的,因此練習的設計布置應圍繞著教學重點、難點和教學目的進行。也就是從①以“雙基”訓練為主,使學生掌握基本功;②使知識與技能相結合,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③有助于學生歸納所學知識,系統掌握所學知識;④有助于訓練學生思維,開發智力等方面來設計布置練習。例如,為了學習新知識可設計布置一些與新課有關的練習題和預習性作業;在學完某一新知識后,為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及時消化、鞏固,可設計布置與當天所學知識內容相關的鞏固性作業;為擴大學生的視野,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可設計布置一些擴充性提高型、滲透型的練習作業;當學完某一章節內容后,為使學生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可設計布置相關的復習性作業;為使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輔導,還可設計布置配合性作業,由家長配合實施等。
2.順序性原則
設計布置練習應遵循由簡到繁的循序漸進原則。按教學大綱的要求:“要有一定數量的基本練習題,也要有一些綜合練習題和富有思考性的題目。”因此,在設計布置練習時應注意教材中知識展現的前后順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也就是說,練習的順序應遵循從基本到綜合,從模仿到靈活應用,即由公式型到應用型,再到綜合型。比如教學某一新知識時,一般地要聯系到一些學生已學過的舊知識,這時,可以把這部分知識從新知識中單獨抽出來作為新知識的“引爆點”,設置以舊引新的基礎性習題;接著可設置分散難點,把難點分解成幾個起溝通作用的啟導性“橋梁題”;當教學新知識后,則先設置理解新知的定向性習題,這類題內容單一,主攻一點,促使新知識內化,而后設置深化新知的辨疑性習題,有意識地將一些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新舊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比較和判斷,把那些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東西分析清楚。最后設置綜合性題和引伸拓寬的創造性思考題。這樣,練習不僅具有基礎性、連貫性,而且具有理解性、記憶性和延伸性,還具有思維性和創造性,層次分明,階梯清楚。
3.典型性原則
練習的典型性,即要選擇有代表性,最能體現解題規律,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又要避免過多的簡單機械重復。
4.多樣性原則
練習形式的多樣化可以避免練習的枯燥和乏味。從不同的角度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般地說,屬于概念、法則等基礎知識,大多設計布置一些填空、選擇、判斷、改錯等類型題;屬于式題計算方面的一般設計比較、變換式題數字、判斷、改錯、填空、說算理、探索等類型題;屬于幾何初步知識方面的還可設計一些動手操作實踐題等。同時,為使練習形式豐富多樣,讓學生在練習時動腦、動手、動心,還應注意把口算、筆算相結合;口答、解趣題相結合;討論、操作相結合。
老師們,數學教學是辛苦的,也是有趣的,讓我們苦中取樂,以甜淡苦。謝謝大家!
2017數學教師教學經驗交流發言稿
我首先感謝各位領導和老師給我這次交流學習的機會,我是xxx縣第二小學的一名普通的數學教師,普通的班主任。這么多年來,我一直默默無聞的工作著,既沒有震撼人心的舉動,也沒有摧人淚下的故事,我只是默默的為我的學生做著該做的一切,感覺并沒有什么 “經驗”,有的只是自己盡職盡責的工作態度,嚴格而又靈活的方法。當然要想取得好成績,這和平時心血的付出是成正比的。教學工作包含的內容太廣泛,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不能稱為經驗,權當與老師們探討和交流吧。
一帶著好心情上課。
之所以談到上課的情緒,是因為本人的脾氣比較急, 有的時候沉不住氣,易于動怒。 特別是年輕的時候,在課堂上看到學生走神、做小動作,打鬧等,剛開始還能做到委婉的提醒,如果還不奏效,就會禁不住火冒三丈,把學生一陣狂批,如果趕上心情不好,那脾氣就更大了。等到全班鴉雀無聲了,再繼續上課,一節課下來,心情糟透了,效果也甭提了。
在咱們二小這幾年,自己的孩子也上學了,自己的認識和心態也改變了不少,上課時對于情緒的控制和調節能力也逐漸增強,特別是今年再帶一年級,感覺和以往確實有很大不同,這次的心情特別好,能心平氣和的上好每一節課,每天精神煥發地走上講臺,以精煉簡潔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豐富切實的例證、工整適量的板書講授課堂內容;學生則能聚精會神地聆聽教師講課,開動腦筋認真思考、踴躍發言、大膽回答問題。在這種好心情的感染下,看“調皮學生”也是那么順眼,對“差生”也感親切。一堂課下來,自己感覺很享受,學生學的很開心,課堂效果當然也不錯。
當然,咱們老師也有喜怒哀樂,比如身體的原因,工作的不順心,家庭原因等都可以導致情緒不佳,所以我們要學會在課堂上調節好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情緒不佳,就應適時地加以調整,不要讓其再繼續下去。如課前發現自己的情緒不佳時,可以采用靜靜地坐一會兒,轉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調整自己的情緒;課堂上由于偶發事件使自己情緒不佳時,要暗示自己,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可以稍稍加以停頓,既可穩定情緒又可穩定課堂氣氛;也可講個笑話等加以化解;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我們保持最佳的情緒狀態,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水平,也才能保持良好和諧的課堂氣氛,才會有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我自己總結了一下,有了好的教學情緒,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可以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融洽,自己不犯錯誤,還有益于身體健康,何樂而不為?
二上好課,教好書。
教書是咱們的核心工作, 談到這個話題,話題太多,真不知道從哪里說起。我認為在老師們教學技能相差不大的情況下,之所以教學質量有差別,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教材的理解,把握不同導致的。我們在聽課時,常常會發現,同樣一個知識點,不同老師講的知識面的大小和寬窄是不同的,有的老師能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涉及面廣,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擴展,思維得到提升,有的老師卻只是點到為止,學生也就止步不前了。所以備好一堂課非常關鍵,深思熟慮,反復推敲,既要考慮到知識點的遷移、銜接,難點的突破,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比如前幾天,我們剛剛學了一節課,整十數的加減法,內容很簡單就是學習20 30 30 6 67-4等類型的計算,剛開始備課,覺得教學內容很輕松,學生肯定會,沒什么好講的,多練練就行了,可是靜下心來琢磨,問題多了,一20 30學生會做不會說,必須講清算理,二30 6學生會說了,還要辨析清楚為什么不讓6和3相加,67-4為什么不能6-4三只講還不行,要讓學生借助計數器撥珠子,或擺小棒對以上知識點有更形象直觀的理解。 這么一想,這節課還真不那么輕松,由于我們準備充分,這節課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只有對各反面有了充分的準備歐和預計,課堂上才能 做到游刃有余。
其次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我個人比較喜歡對課本上有限的題目進行改編,比如“一題多解”,還有“一題多變”、“一法多用”、“一圖多畫”等,借以考察學生的讀題能力,靈活解決能力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考空間和參與場所,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因素,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并通過交流,集中群體的智慧,實現課堂教學的“群英會”、“大合唱”。對于課本或樂園上的典型題目,我喜歡拿出一個,用一節課的時間全面進行擴展,把能涉及的知識點或解題方法 數學思想進行全面滲透,對于此類課特別是優秀的學生特別喜歡。對于課本和樂園上的同類題目,我的處理方法是哪出最有代表性的一個講透,其他題目就不再進行重點講解了,這種方法,比較省時,但不影響教學效果。
教數學就是教方法,教思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掌握了方法就等于擁有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比如數學講究轉化,所以在講課過程中我很注重這個數學思想的滲透。轉化可以把生疏的題目轉化成熟悉的題目;把繁難的題 目轉化成簡單的題目;把抽象的題目轉化為具體的題目;它能分散難點,化繁為簡,有迎刃而解的妙處。簡單的說就是化“新”為“舊” 、化“整”為“零”、化“難”為“易”、化“隱”為“顯”在新知識的講授過程中,我們都要抓住每個新舊知識的契合點,讓學生體會到轉化的妙處,從而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自覺自愿的嘗試運用轉化的思想。
我們學校提倡老師們教學后進行總結反思,以便于更好的促進教學。我認為在數學課堂上也應該提倡學生及時總結,及時反思,當學習進行到一定程度時,就引導學生適時總結,進行不完全歸納,形成結論性的語言,這對于加深學生理解、鞏固當堂所學知識、掌握規律和啟迪學生積極思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能有效的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
三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
聽、說、讀、寫、思都是我們比較關注的方面,下面我就培養聽的習慣簡單談一下自己的做法。
在數學課堂上聽講至關重要。我給學生說,只要你在課堂上做到認真聽講了,家庭作業不做都不會影響你的成績。
從開學的第一節課起,我就對學生說,一要認真聽老師要求和講課,每個知識點、每個要求老師只說一遍,不會重復。 二是學會聽同學們發言,小孩子年齡小往往只注意聽老師的講課而忽視同伴的發言,別人一說就接話,如果讓他來說其實他說得還不如別人。這個習慣的修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我常常要求學生在同學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注意聽,邊聽邊思考:同學回答得對不對?如果不對錯在什么地方,如果讓自己回答該怎樣說好。若需要補充或有不同的看法再舉手,經允許再站起來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且明確規定舉手發言的意思是:舉手經允許方可發言 。對于那些認真聽取別人的發言并積極質疑或提出不同意見的學生,大張旗鼓的表揚。當講到關鍵時,我會放慢語速,先提醒學生集中注意力,再講解。
四多參與集體備課,與同事多交流
三人行,必有我師。 我們處于一個集體環境,對于自己的專業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我們教研組有一個好習慣,除了集體備課、聽課、評課等交流方式外,平時課間、課前時常進行簡短的交流,比如說課間,老師討論“這個地方你會怎么處理?”“這個地方我是怎么處理的感覺效果不好,你怎么處理的?” ,提出自己在教學中的疑惑,大家互相探討,集思廣益,這對我的教學也是很有促進作用的。特別提倡年輕的教師多參與討論,時間長了,自然受益匪淺。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淺的體會,請大家多指教。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