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建功立業發言稿
農業穩則天下安。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都會比較主動。學最近在小崗村農村改革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必須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的時代背景,深刻理解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以“穩”為基礎、穩住“三農”這塊“壓艙石”的重大意義,推動“三農”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穩”為基礎,就是要穩住農業農村發展的好形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糧食連年增產,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改革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的好形勢,為贏得全局工作的主動發揮了重大作用。與此同時,農業農村也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積累了一些矛盾和問題,尤其是糧食生產從過去的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確保農業農村不出大的閃失尤為關鍵。要從講政治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農業農村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時候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抓“三農”的勁只能鼓不能松,堅決防止忽視和放松“三農”工作的傾向,堅決防止農業農村發展持續向好的形勢出現逆轉。正如在座談會上指出的,農村穩定是廣大農民切身利益。穩住農業農村的好形勢,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優先方向,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讓廣大農民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讓農村成為安定有序、干凈整潔的幸福家園。
“穩”為基礎,就是要穩定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我們黨農村政策的重要基石。強調,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歷史經驗和農村改革的實踐證明,這一基本制度體現了的內在要求和本質特征,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契合農業生產特點,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普遍擁護,是農村改革的重大制度成果。對這一基本制度,我們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完善,決不能有絲毫動搖。無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怎么改,都不能丟了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這個“魂”;無論新型經營主體怎樣發展,都不能動搖家庭經營的基礎性地位。
“穩”為基礎,就是要保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指出,對農村改革的成功實踐和經驗,要長期堅持、不斷完善。 這些年,我們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初步形成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強化農業支持保護、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城鄉一體化、完善鄉村治理機制等政策體系。實踐證明,黨的“三農”政策是正確的,是行之有效的,廣大農民群眾是衷心擁護的。我們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完善,確保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力度不減弱,使農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新形勢下,堅持并完善農村改革的成功實踐和經驗,保持發展勢頭,筑牢制度根基,激發政策活力,我們就一定能穩中求進、穩中有進,在“十三五”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階段書寫“三農”工作新篇章。
篇二: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建功立業發言稿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全面分析了全面從嚴治黨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系統總結了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理論和實踐,以制定修訂《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下稱《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下稱《條例》)為重點,專題研究全面從嚴治黨,充分體現了黨中央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走好新長征路的高度自覺,充分體現了黨對國家、對民族命運的使命擔當。作為一次全面從嚴治黨的再動員,全會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體現了全黨的共同心聲,令人振奮,倍受鼓舞。作為一名黨校人,必須更加深入地認識和把握全面從嚴治黨精髓,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旗幟鮮明地堅持黨校姓黨,以全會精神引領黨校改革發展。
一、 落實“四嚴”機制,全面從嚴治黨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的一個重要制度成果,就是通過了《準則》和《條例》這兩部黨內重要法規。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管黨治黨永遠在路上,沒有最嚴、只有更嚴,沒有終點、只有起點。我們堅信,只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必將開創出黨的建設新局面。
(一)嚴明黨內紀律,全面從嚴治黨。我們常說,要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里。從嚴治黨是不是“全面”,關鍵就是要看制度建設是不是健全完善,權力運用是不是合法合規。只有依靠制度建設,才能約束黨員干部的言行舉止,讓黨員干部“心有所畏,行有所止”。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準則》和《條例》,正是扎緊管黨治黨制度籠子的重要體現,為全面從嚴治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嚴肅黨內生活,全面從嚴治黨。“黨要管黨,首先要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首先要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開展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是鞏固黨的團結統一、增強黨的生機活力的重要抓手。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兩部“黨內法規”,為新形勢下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指明了正確的思想方向,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證。
(三)嚴格黨內監督,全面從嚴治黨。黨內監督在黨和國家各種監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我們黨不斷完善黨內監督體系,目的就是形成科學管用的防錯糾錯機制,一方面使已經發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得到更加深入有效的解決,另一方面又能有效防范新的矛盾和問題滋生蔓延、有效防范已經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反彈復發。這次全會通過的黨內監督條例,正是規范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內監督的基本法規,為加強和規范黨內監督提供了基本遵循,為規范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的行為提出了硬約束,為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嚴查黨內違紀,全面從嚴治黨。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步入常態化,百余名高官因違反黨紀國法紛紛“落馬”,實踐證明,如此大的反腐力度,在黨內形成了較高的威懾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制度建設是根本,除了健全和完善制度約束,也要加大對逾越制度籠子黨員干部的查處力度,將全面從嚴治黨持續不斷地往前推進。
二、 推進“三項”改革,力促黨校建設
黨校要在全面從嚴治黨中充分發揮黨員領導干部培訓的主陣地、意識形態的主戰場、宣講政策的主力軍的作用,進一步勇擔職責使命,旗幟鮮明堅持黨校姓黨,在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六中全會精神方面走在前列。
(一)推進課程改革,夯實精神陣地。要高揚黨的旗幟,始終貫徹黨性原則,把黨校姓黨的要求滲透到黨校各項工作中,融入到黨校教職工和學員的思想與行動中。要以黨章黨紀黨規為主課推動全會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將黨章、黨紀、黨規課程打造成黨校的必修課程、常修課程、重點課程,力爭成為精品課程,突出黨章黨紀黨規在黨校黨性教育中的主課地位。要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教學長效機制,加強組織管理,做到培訓有紀律,課堂有紀律,增強黨員領導干部的黨性意識、黨章意識、黨規意識、黨紀意識。通過黨章黨紀黨規教育,進一步增強各級干部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看齊意識、核心意識”,培養造就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黨員領導干部隊伍和黨務干部隊伍。
(二)推進培訓改革,筑牢思想基礎。要在深入學習的基礎上,組織教研人員集體備課,集思廣益,精心打磨,確保宣傳解讀全會精神全面、準確、透徹。要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方面推出一批新教學專題,把《準則》《條例》作為黨規黨紀教育的重要內容列為培訓班次必修課。要扎實開展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為主題的專題培訓,確保培訓學風從“嚴”、培訓內容從“實”、培訓形式從“新”,進一步提升學習貫徹全會精神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積極送教,為黨政群機關、企事業單位、鄉鎮及有需要的社會團體“送教上門”,讓基層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及時全面了解六中全會的精神實質,推動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
(三)推進科研改革,促進實踐轉化。著力在提升思想引領力上下功夫,緊緊圍繞全會精神開展科研工作,開展專題研討會,對全會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進行深入研究。在學習研討的基礎上深入做好全會精神的理論研究和闡釋,精心謀劃科研選題,突出新穎性、注重前瞻性、提高針對性。著力在掌握話語主導權上下功夫,積極在主流媒體發表理論文章,充分發揮智庫作用,搶占理論創新的高地。著力在提高咨政水平上下功夫,以問題為導向找準切入口,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全會精神的理論研究闡釋上推出一批有價值、有分量的成果,以六中全會理論研究成果指導實踐。
學習宣傳貫徹好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是黨校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我們應更加緊密*同志的,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黨校工作的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踏實奮進,努力開創黨校工作新局面。
篇三: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建功立業發言稿
22日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二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圍繞形成有利于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體制機制,加大改革力度,直面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面臨的矛盾和挑戰,對準瓶頸和短板,精準對焦、協同發力,努力在增強創新能力、推動發展平衡、改善生態環境、提高開放水平、促進共享發展上取得新突破。
“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勝利,很關鍵的一條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講話,立意高遠、內涵豐富、論述精辟,不僅進一步指明了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而且深刻解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落實新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十三五”時期的奮斗目標,新發展理念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揮棒,全面深化改革是落實新發展理念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動力源。這三者關系緊密,只有相互作用、彼此推動、形成合力,才能推動中國發展航船行穩致遠,才能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今年是“十三五”發展的開局之年,的重要講話為我們推動精準改革、落實新發展理念、決勝全面小康提供了基本遵循,意義十分重大。
“一了千明,一迷萬惑。”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開出的藥方,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中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們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正如所要求:“全黨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新的發展理念上來,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努力提高統籌貫徹新的發展理念能力和水平。”以新理念引領新發展,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重要的是落實到實踐中。但實際上,仍有一些地方和領導干部存在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行為和做法。對此,必須加快形成有利于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體制機制,而這只能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是突破落后體制機制的關鍵一招,是構建先進體制機制的重要法寶。指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著力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推進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新常態下,讓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順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同樣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來實現。這既為當前全面深化改革明確了方向,也是在改革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因此,深化改革也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特別要把握好新發展理念的核心要義和現實意義,緊緊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直面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面臨的矛盾和挑戰,持續加大改革力度,對那些不利于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體制機制要立即調整、堅決糾正,在深化改革中形成有利的體制機制,在體制機制轉變中實現發展理念革新,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贏得發展新機遇。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向來重視精準化做事方法,多次強調要“有針對性地實施精準對策”“精準把握各項改革舉措”“不斷提高精準性、有效性、持續性”。成大事者必以精準思維、精準做法為遵循,方見成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落實新發展理念,這種精準化的思維方式同樣不可或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正是基于此,“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這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精準對焦,針對目前經濟結構的瓶頸和短板,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場硬仗。同時,深化改革還要注重協同發力,對五大發展理念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一根手指不過硬,五指攥緊方成拳。”只有從不同方面精準發力,使各項改革舉措前后呼應、相互配合、形成整體,才能確保新發展理念在實踐中不落空、不變通、不走樣。
廣東既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又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以*同志為黨中央交給廣東的光榮使命。全省上下必須認真學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改革舉措精準對焦協同發力,形成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體制機制,讓新發展理念在廣東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筑牢發展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