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孩子你慢慢來》的讀后感
《孩子你慢慢來》,作者龍應臺。
想不起當時買下它的原因,也許就因為它的封面,黑的底色上稚童仰望著母親,無限孺慕,無比信賴,和書的名字相呼應,給人溫暖的感覺。
向很多人推薦這本書,因為看完這本書后的感動。
除了開篇《孩子你慢慢來》有點沉重外,整本書寫的只是一位母親,陪伴著孩子一起成長,為童言稚語中的真理與美好而感恩,為造物的神奇而感悟,也為自己所給孩子教育的不完美而惶恐。
給我感覺最強烈的還是第一篇《孩子你慢慢來》,街頭賣花的老婦人,大聲呵斥著自己的小孫兒,為他努力地想把扎花的草繩打成一個蝴蝶結而耽誤了時間,這情景讓文章中的“我”想起了兒時的往事。
在那時的教育中,孩子們沒有尊嚴可言,有被罰頭頂一滿盆水雙腿彎曲站半小時的,有因成績差而必須將寫著“我是懶惰蟲”的牌子掛在身上繞校園一周的,更有學生因家境貧困交不起補習費而受到老師的反復刁難與體罰,那種冷酷讓小女孩對世界徹底失望,于是,有一天她帶著自己的三個弟妹一起跳了河……做了母親后,發現自己的心會為所有的小孩子變得柔軟,也許書中的“我”也是這樣,小心翼翼的尊重孩子的每一個要求,認真地陪伴著他傾聽他的每一句話,不愿幼小的心受到任何傷害,就像書中作者在心中對那個賣花的小男孩說的:我可以用一輩子的時間等待,孩子,你慢慢來。
看了這本書后,我時時自省。
愛自己的孩子,是母親的本能,給他們尊嚴,卻不是每一個成人能夠做到的。
有沒有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孩子?有沒有貪一時輕松敷衍了孩子一轉身卻又忘了對孩子的承諾?是不是會和孩子平等的對話?有沒有因為工作的忙碌而忽略了孩子對你的依戀?有沒有因為心情惡劣而無端遷怒于孩子?開始問自己這些問題,而答案總讓我怵然心驚,因為在我們的傳統中并沒有將孩子和成人當成對等個體的習慣。
嘗試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用她的語言,聽到了許多原來不知道的事情,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那樣豐富,耐心傾聽才能更好的理解他們。
慢慢來,現在的孩子們可能都做不到了。
記得有一次到孩子幼兒園開家長會,老師和我們商量周末活動的事情,可聽下來好多小朋友們都沒空,他們忙著學畫畫、學武術、學鋼琴、學跳舞、學英語……其中竟有一個小朋友周末要上一天半的課,這樣忙碌的孩子,又讓他們怎么慢慢來呢?為了不甘人后家長們陪著孩子們學這學那,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們的未來”,那樣的想當然,可是,可曾想過孩子是否真的喜歡呢?還是給孩子多一點“慢慢來”的機會吧。
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