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最近兩年常常收聽雷鳴的節目,我相信意識決定行為,現在我發現自己改變了很多。節目中多次推薦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身心靈小說,用通俗易懂、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我認真的拜讀過了,現在我想推薦給我的朋友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讓我知道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其規律,不與之抗衡,內心平和,要淡然悅納。他人的事,是指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我們不能掌握,只能像書中所說“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覺察自己的心聲,修心養性,尋找內在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心投射的結果。所有讓你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我們費力的在別人和外界尋求答案,結果卻徒勞無功,因為我們找錯了方向,答案不在外界,而在內心。生命本是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是在身處逆境茫然徘徊之時還是看盡繁華歸于平淡之際,唯有抱持觀照內心并惜福感恩,一切真相才能水落石出。
《遇見未知的自己》,讓我開始思考“我是誰?”“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們覺得疲憊是因為我們在生活中不自覺的變換著不同的面具,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我們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而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會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我們的東西席卷一空,真正的你是不會隨時間甚至死亡而改變的,它可以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落日出,云起云滅,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愿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丑陋的包裝,帶著耐心和勇氣一點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的看到里面珍藏的禮物。因此我想感謝曾經傷害過我的人和事,他們何嘗不是給了我這樣一個禮物,也給了我堅強和成長的契機呢?浴火重生的鳳凰才能更有生命力,飛得更加高遠!
《遇見未知的自己》揭示了一個不變的真理,那就是要學會“臣服”。“愛過、通過、哭過之后??是臣服的體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就像時光無法倒流一樣,所以要學會臣服。但這臣服,不是臣服于人,而是臣服于事。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而是要學會接受!因為越是你抗拒的就越會持續,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會是另一種結局。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或者未來,但是我們的身體卻永遠是在當下的,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和身體聯結,那將會是一種難以想象的力量!
這本書并沒能治愈我生命中百分之百的傷痛,我依然在事情來的時候應激性的感到痛苦,陷于其中,但是我覺得它教給我的理念能讓我把痛苦的長度和深度大大縮短和降低,我想這已足夠。人生旅途繁雜紛沓,置身其中才知那是獨來獨往的終身體驗??沿途的浮光掠影,何嘗不是為了成就我們或豐饒或貧瘠的內在?讓我們就像那只看見彩虹的狗一樣,在谷底驚見陽光。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看到自己:站在青青的草地上,徐徐的微風里,蔚藍的天空下,看著我,輕輕的微笑!
【篇二: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看完《遇見未知的自己》,很多自己很有感受而平常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感想,心情或者說一些迷惑都被這本書一一地表現出來了,這是一本修身養性而又富有人生哲學的書。看完后深有啟發。
書中指出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一個使得我們快樂的事物,所以它的過程是由外向內的,這樣一來,就有了一個問題啦:既然快樂是取決于外在的東西,那么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援用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霉,社會不公,《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帶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所以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待自己。就像若菱一樣,她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不行的人,是不幸的命運,不公的待遇和他人的錯誤行為的受害者,可以把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歸咎給別人。她也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優秀的,事業有成,才華橫溢的人。這一切都和看待自己的角度有關。即然這樣,那么為什么我不能從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呢。是的,我經常會覺得自己弱小,無力,沒有自信心,但是想想也有許多可取之處啊。誠實,善良,在一所不錯的學校讀書,衣食無憂,身體健康,家人們都很關心和疼愛我,和許多人比起來我并不差。在生活中發生過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就臣服它吧,已經不可改變了。能夠改變的就只有對待事情的態度,然后再把這種態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那樣才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篇三: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作文】
看完《遇見未知的自己》,很多自己很有感受而平常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感想,心情或者說一些迷惑都被這本書一一地表現出來了,這是一本修身養性而又富有人生哲學的書。看完后深有啟發。
書中指出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一個使得我們快樂的事物,所以它的過程是由外向內的,這樣一來,就有了一個問題啦:既然快樂是取決于外在的東西,那么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援用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霉,社會不公,《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帶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所以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待自己。就像若菱一樣,她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不行的人,是不幸的命運,不公的待遇和他人的錯誤行為的受害者,可以把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歸咎給別人。她也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優秀的,事業有成,才華橫溢的人。這一切都和看待自己的角度有關。即然這樣,那么為什么我不能從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呢。是的,我經常會覺得自己弱小,無力,沒有自信心,但是想想也有許多可取之處啊。誠實,善良,在一所不錯的學校讀書,衣食無憂,身體健康,家人們都很關心和疼愛我,和許多人比起來我并不差。在生活中發生過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就臣服它吧,已經不可改變了。能夠改變的就只有對待事情的態度,然后再把這種態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那樣才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篇四:《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經一個李姓朋友的介紹,我用了一下午及半個晚上讀了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她告訴我想要學會感性的認知周邊,這本書或許能幫我找到答案。于是我采納了她的建議,試著在書里找尋答案。這本書教我們如何將自己與內在的真我連結,同時闡明了一個道理:“我們是在用言語來表達言語不能表達的東西,亦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原本按作者的要求,每天只看幾章節,然后靜靜回想或者與朋友來探討彼此對于潛意識中的真我的理解。可惜鄙人時間有限,只能匆匆一覽。其中的真諦恐怕是不得要領。在這里我就把我的讀后感與大家一起分享。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為什么我們這么努力還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悅,和平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為什么我們會遠離真我呢?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戲?扮演各種角色,然而在戲份中,有多少是我們心甘情愿演出的?為了演好這些人生大戲的不同角色,我們每個人都要因地因時地戴上一些面具,難道這就是我們看不見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認同這樣的觀點。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因為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快樂是取決于外在的東西,那么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后,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所以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么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霉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這大概就是書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類聚的道理!
書中提到的另外一個觀點:“愛,罪惡假汝之名!”“為親人擔心,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加害行為!”乍讀不能理解,然則細想后覺得道理很簡單,只是我們不想承認而已。”書中舉例說明了有些事出發點一切因為“愛”,實則就是擔心自己受牽連。對沒看過這書的人,或許還沒明白我在說什么!好,舉個例子吧!書中提到對有小孩的家庭來說,小孩的調皮是天性,但是大人就要求小孩必須按他們的意愿去做事,一旦違反甚至就施以“酷刑”,口口聲聲的說為了他們好,實際就是擔心小孩貪玩造成的后果會給大人自己帶來麻煩。小孩受傷了,大人要抽時間去照顧,耽誤自己的事情。小孩惹禍了,大人還得去善后。就是說大人們怕這些事情給自己帶來麻煩,故要求小孩時都是說“我是為你好!”說到這點,為小孩還是為自己?各人去想吧!
我們產生了很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思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當你對某一類的人或是他們的行為,待別有意見、特別看不順眼的時候,就是一種自我的投射行為,也是一種逃避策略,所以又一個觀點產生了:“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沒有任何的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于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來看看一個邏輯推理的公式吧:A(事件)→B(信念、想法)→C(結果),A永遠是中立的,因為同樣的A,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會有不同的C出現。所以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著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而已。
我也是粗枝大葉般爵嚼了這本書,不過讀了之后讓我受益頗多,以前我總是說自己的心態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考慮,對于已發生的事情不會學著接受,更別得談身心合一!在昨晚看完這本書時意猶未盡,本想趁夜寫寫感悟。無奈“拿人錢財替人消災”,還得起早上班。不過今天上午也算好,忙里偷閑的完成了自己的這篇讀后感。藉此機會,感謝推薦這本書給我的好朋友,感謝這些年一直在我身邊支持我的人。也請原諒我以前的理性給大家造成了傷害。我的理性讓你們覺得像“刺猬”,越是親近的人越被我傷害的深。在此說聲對不起!
【篇五:《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遇見未知的自己》__很偶然的機會接觸了這本書,只是單純地喜歡它的封面。沒帶太多的興致,因為心想也不過是一本很普通的關于勵志心理的書籍……
上了大學后,很少有機會坐下來靜靜地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入心脾。校園里刮起了一陣讀書月的風潮,于是整個校園沉浸在了這片書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讀著這本書,發現它與我以往接觸的這類型書是那么不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是環繞了女主人公白領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秘。這本書突破了大多數傳統書籍對這方面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論述,采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導讀者走進作者論述的觀點里,進而走進了自己內心中真實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雖然她有美麗的外貌,在公司里身居要職,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但她并不開心,由于婚后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諷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里又有小人的爾虞我詐。她腦海里時刻都閃過輕生的念頭,在一次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后她遇到一個老人,在與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后,她終于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誰?”這是第一次見面時老人問李若菱的第一個問題,“我叫李若菱!”“我問的不是這個,名字只是個代號。”“我在一家外企計算機公司上班,我是負責軟件產品的營銷經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誰,如果你換了工作,這個‘你是誰’的內容不就要改了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是誰?我們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即使我們擁有了很多財富、金錢、美色……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以為我們就是財富、金錢、美色……的代表。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東西呢?我們總是習慣地去觀察模仿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擁有什么。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尋找的地方,表面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找解答和快樂,結果都是徒勞無獲的,主要是我們找錯了方向,找錯了位置。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著,最后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我們每個客體其實都是“李若菱”,我們都迷茫過,我們都徘徊過,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和“智者”來番對話吧……
【篇六:《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臺灣著名女作家張德芬的第一本書,當年看完這本書有一種頓悟的感覺,前幾天寫了一篇《改變》的文章,就把以前寫的這個感想也拿出來分享一下吧。
我們身在這個世界,就是希望自己幸福。我們追求金錢,追求漂亮的衣服,追求希望能理解自己能夠和自己相守一生的伴侶,以為這就是幸福的全部,我們費勁的在物質世界里,在別人身上尋求結果,表面上看起來這些地方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想要的東西,然而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心當時可能滿足了,可是過一段時間,卻又變的空蕩蕩的,這是為什么呢?這本書就是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尋找幸福的地方都找錯了,能真正讓我們幸福的地方,是我們的內在,我們要通過改變我們的內在,來找回我們真正的自己,進而來改變我們周圍的人,改變我們周圍的環境和世界。
以下是我針對書里的內容最感悟的幾點:
一、我們不能當自己情緒的奴隸
當時我看到這點的時候,覺得很奇怪,情緒跟我們自己不是一體的嗎?怎么才叫不當自己情緒的奴隸呢?從書中我了解到,我們的性格被從小被灌輸的各種約定俗成的觀念、信念、標準、價值觀等等影響,這些影響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價值觀不同,每個人每天環顧四周,看見的是他想看見的東西,其它的東西大腦會自動排除掉。如果你不斷重復做某件事,在生理學上來說,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系,比方說,如果你每次都因為一些小事情生氣,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復地為那張神經網路接線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以后只要你碰到一點不合心意的事情,你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習慣性的生氣,而這種習慣性,讓我們幾乎已經沒有停頓的意識,并且久而久之,我們的身體器官會對這種情緒反應產生特定的胃口,會產生饑餓感。如果你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發脾氣。想想多可怕,我們會對生氣上癮,這是多么不可想象的事情啊,以前只要生氣,我們都會責怪讓我們生氣的人,我們認為是他們所做的事情讓我們生氣,我們從來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我們從來沒有意識到很有可能是我們自己身體的細胞有生理需求而導致我們生氣,而長壽的人,都是內心平靜的,情緒不容易受其他人影響的人。所以,當我們遇到不高興的事情想要發脾氣的時候,一定要先停下來三分鐘,想想這件事情是否有它好的地方,想想我們是否真的準備為此生氣,想想我們生氣了是否對事情就有所改變,想想這個時候是生氣好,還是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好,慢慢的,我們就會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讓自己的情緒隨性而發,甚至無法控制,這就叫不當自己情緒的奴隸。而只要你了解到生氣也會上癮的時候,想必你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要擺脫這種癮癥!
這個理論來自于《我們懂個》這個電影,可以現在網上搜一下張德芬的講解視頻,非常棒!
二、改變自己,就是改變你周圍的人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就脫離不了各種各樣的關系,很多時候,我們和一些人似乎總也相處不好,總是覺得別人對我們太苛刻,和我們對著干。殊不知,我們自己也是這樣對別人的,你用什么樣的方式對他人,他人就會用什么樣的方式對你。還有些時候,我們會較真為什么非要我先改變?為什么不是別人先改變?其實誰改變都不是問題,問題是,你認為你的某種關系是否正常,是否愿意從中得到益處。只要改變了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書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夫妻關系、婆媳關系以及工作上有存在很多問題的女人,當她得知改變自己就可以改變周圍的人的時候,她也不相信,抱著試試的心態,終于解決了婆媳關系、夫妻關系并轉變了工作上的劣勢。!為他人著想,就是為自己著想,同樣祝福他人,就是祝福自己。
三、善待自己,讓自己內心強大。
善待自己,不僅是讓自己吃好喝好,更是要為自己的心念做一些事情,因為這些事情可以讓我們內心平靜,得到喜悅!我們的幸福,快樂的感覺,是從內而外的,不是僅僅依附于一些外在事物的。定下心來問問自己的內心呢,到底想要什么?到底需要什么?從小到大,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夢想更好的人生,我們或者根本不敢夢想更好的人生。我們可能從小就被大人批評自己這里不好,哪里不好,但是現在我們長大了,不是以前那個人云亦云的小女孩了,我們可以分清楚對錯,可以看的到自己的優缺點,別人的優缺點,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接納自己,發自內心的愛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強大自己的內心,才不會苦苦地從外面尋找愛來填補自己。內心強大了,即使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可以很快恢復,不會長期痛不欲生。而當你內心充滿愛的時候,你會有足夠的愛去給你周圍的人,而你周圍的人也會變的更加愛你了!
四、臣服已經發生的事情,專注當下可以努力改變的事情
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有些人生于官宦之家,生來很多東西都不需要操心,有些人出生貧苦,所有的事情都需自己努力,可能努力了也未必就比別人強。很多事情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出生,我們的相貌、個頭,我們是否對這些已經確定無法改變的事實耿耿于懷,無法釋懷嗎?即使你對此不滿意,不斷的埋怨,難道就對事實有所改變嗎?事實就是最大,因為已發生的事情是不能改變的。如果你不接受它,就好像拿頭在撞一面墻壁,而希望能把它撞開,結果當然是無濟于事。《沉思錄》上有一句名言就是: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和事實抗爭!看了這本書,我學會了臣服已經無法改變的事情,而專注當下可以努力改變的事情。其他人的事情,老天的事情,我無法控制,我臣服,我接納,而我能控制的,就是我自己,就是當下我能做的事情,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當一個人有這樣的思想的時候,整個人,真的變的很平靜,遇到事情也不會像以前那么心急火燎,而是努力想辦法解決,這個時候事情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機。作文
【篇七:《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每天都會認真閱讀《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心靈修行書,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原本痛苦浮躁的心,靜下來了,靜靜的反思,靜靜的梳理,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的引導下,找到了那個丟掉的“自我”。
這本書是臺灣張德芬寫的,她曾是知名女主播,美國加州大學MBA,2002年開始,辭去高薪工作,專心研修各種不同心靈成長課程和心理治療方法,體悟了許多靈性及個人成長方面的心得,2007年出版了這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說《遇見未知的自己》。
在這光怪陸離,物欲橫流的當下,我們最容易迷失“自我”,失去真實的自己,這也是我們痛苦的根源,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我們體內的那個“真我”,不會隨你的身體而生,也不會隨著死亡而消失,它可以目睹、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出月落,云起云滅,不會隨著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而改變。而“真我”是被團團包圍起來的,被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和角色、身分等層層包圍起來了,“真我”的本質是愛、喜悅、和平。“任何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限制和阻礙的人,都能展現真我的本質。”
我深信吸引力法則,人的話語和意念是有能量的,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產生共鳴,而且會被他吸引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倒霉的事總是發生在他的身上。任何事情的發生都與我們自己有關,只有改變了自己,改變了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生,隨之而改變。
一本修心養性的小說《遇見未知的自己》,其實是一本類似幫助心靈成長的心理輔導書,不過是以小說的形式循序漸進地展開引導課程,既通俗易懂也不覺得那么乏味,深入看進去后發現非常貼近現實生活,很多話語都耐人尋味。
看書時讓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位領導,比較關心我的工作與生活,聊天時曾送我兩個字“妥協”。當時雖然我工作很認真負責,但多少有些鉆牛角尖,糾結于一些不能如自己意的事情上。領導讓我學會妥協,或者能夠讓對方妥協,或者自己妥協。后來這些話對我的人生影響很大,對于生活和工作的態度平淡了很多,既然做不了主那就乖乖服從吧,不必困在那里自己為難自己。生活漸漸變得輕松了許多,當然這經歷了一個學習思考的過程。
個人認為《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凈化心靈的書,從書中摘抄了一些語錄,可以日后慢慢感悟并自勉。
這世界的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我的事,他的事。
管好自己的事,別理他人的事。
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愿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丑惡的包裝,帶著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看到里面深藏的禮物。
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這些東西,就是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陰影』,被我們否定的、壓抑的、抗拒的內在特質。這些我們壓抑下去的陰影,還有我們從小到大不被父母、環境認同的各種情緒,這些都是沒有釋放的能量,儲存在我們的細胞記憶里。它們不時會浮上臺面,造成我們的困擾,但是我們并不想去看它們。于是,我們怎么做?于是我們就發展出很多策略來逃避這些蠢蠢欲動的不安、浮躁、突如其來的暴怒、莫名的憂傷,還有腦海里面喋喋不休的『你不夠好、你是錯的、你不如別人、你不夠完美』的緊箍咒。
我們人類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出來:愛,喜悅,和平喜悅與快樂是不同的:
快樂?取決于外在的東西,容易消失;
喜悅?由內而外的感覺,一旦擁有,外界是奪不走的。
我們所做的,就是去和現實抗爭、對現實不滿、想要改變他人,改變環境,但卻都是徒勞無功,反而適得其反。我們不知道一切的問題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變了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
臣服的好處就是,當你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而且,正因為你把能量充分關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好的解決之道,幫助你脫離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歡的情境。
書中智慧老人的那封信,我百讀不厭。書的最后一章,有一封老人寫給女主人公的信,內容如下:
“親愛的孩子:
該是你展翅高飛的時候了。我看到你的茁長成長,心中有無比的喜悅。記得,要把你的祝福跟所有的人分享,因為分享就跟感恩一樣,分享出去的愈多,你回收的就愈多。又該我云游四方的時候了,臨走前我送你一句話,記住??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些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憤怒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心細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祝福你,孩子!”
【篇八:《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遇見未知的自己》很偶然的機會接觸了這本書,只是單純地喜歡它的封面。沒帶太多的興致,因為心想也不過是一本很普通的關于勵志心理的書籍……
上了大學后,很少有機會坐下來靜靜地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入心脾。校園里刮起了一陣讀書月的風潮,于是整個校園沉浸在了這片書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讀著這本書,發現它與我以往接觸的這類型書是那么不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是環繞了女主人公白領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秘。這本書突破了大多數傳統書籍對這方面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論述,采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導讀者走進作者論述的觀點里,進而走進了自己內心中真實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雖然她有美麗的外貌,在公司里身居要職,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但她并不開心,由于婚后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諷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里又有小人的爾虞我詐。她腦海里時刻都閃過輕生的念頭,在一次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后她遇到一個老人,在與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后,她終于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誰?”這是第一次見面時老人問李若菱的第一個問題,“我叫李若菱!”“我問的不是這個,名字只是個代號。”“我在一家外企計算機公司上班,我是負責軟件產品的營銷經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誰,如果你換了工作,這個‘你是誰’的內容不就要改了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是誰?我們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即使我們擁有了很多財富、金錢、美色。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以為我們就是財富、金錢、美色。的代表。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東西呢?我們總是習慣地去觀察模仿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擁有什么。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尋找的地方,表面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找解答和快樂,結果都是徒勞無獲的,主要是我們找錯了方向,找錯了位置。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著,最后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我們每個客體其實都是“李若菱”,我們都迷茫過,我們都徘徊過,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和“智者”來番對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