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近代以來我們國家向人類貢獻的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著名教育家。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走進陶行知讀后感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走進陶行知讀后感篇一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松。”這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讀罷《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覺得獲益匪淺。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覺到他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熱愛,越是欽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動于他人格的偉岸。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積極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他對教育事業的熱誠與激?情,帶給了我很深的觸動。
作為一名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規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步施教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教師如果缺少對學生的愛,那么教學也會缺少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師只愛一部分學生,就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這種愛是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師應當具有的真正的愛。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愛。教師愛學生,才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才能教育產生效果。那么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當怎樣實踐愛的教育呢?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認為,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縱,愛里要有嚴,尊重里要有教育。當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教師要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讓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正確前進的路。由此我認為,我們現代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不僅成為學生的知識傳授者,更是成為學生心靈的慰藉者,成為學生的“心靈雞湯”。
當然,教師也會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要冷靜下來,本著愛學生的心態,想想這些學生或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去熔煉鍛造。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給他們撐起一片藍天時,也給我們的教育工作打開了綠色通道。
陶行知先生正是懷著對教育事業不懈的執著與滿腔的熱愛,在他從事教育事業的三十多年中不斷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從而形成了一系列生動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先生的眾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可以說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是力的表現或變化。世界是力創造的,所以解決困難也必須拿力來才行。”“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這些陶行知親自闡述的教育思想,讀來耐人尋味,讓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學生死的知識,不如讓學生自己從實踐中去領悟……
不僅如此,陶行知還將“教學做合一”,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的說明,即教育現象的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自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走進陶行知讀后感篇二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向人類貢獻的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范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不愧為大家景仰的"萬世師表"。先生的名言雖然樸實,卻極富哲理,并且貼近我們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靈。
(一)"為人"誠篤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師為人范。他道出了作為一名合格教師,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文化水準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應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教師的道德品質,不僅是規范自己行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學生的需要。教師職業的特殊在于育人,不僅用自己的學識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僅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傳授知識,而且要用自己的靈魂去塑造學生的靈魂。陶行知主張教師要以身作則,“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x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x共學;要學生守的規矩,教職員躬親x共守。”他深信這種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誨,諄諄善誘,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為人民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是啊!在學生面前,教師是一個榜樣,是一本書,是一幅畫,教師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風尚是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為學"嚴謹
教師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承擔著重要使命,因此必須應該具備求真務實、勇于創新、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和學術精神,努力發揚優良的學術風氣和學術道德。當今時代,新知識層出不窮,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每個人都需要加強學習、終身學習。教師是知識的重要傳播者和創造者,連接著文明進步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更應該與時俱進,不斷以新的知識充實自己,成為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楷模。"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學習是永遠無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應"發前人所未發,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師做一個發明家,不做一個教書匠。他提出的這種教師觀正是我們當代教師所應追求的。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須要善于利用時間,做一個嚴謹篤學的人,像海綿吸水那樣孜孜不倦地學習,切實轉變教育觀念,與時俱進,通過刻苦鉆研和積極實踐,實現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以新的姿態與新的風貌創造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業績,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為師"行勝于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個突出的特點,即是具有與時俱進的前瞻性、實踐性和創造性。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培養人,造就人,發展人。一所學校,一個教師如果真正感悟學陶實質,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就會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不斷創新,有所建樹,實現陶行知提出的"教學做合一"之"做"。如果我們滿足于一幅標語、一個口號、一種形式,則新課改就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新課程改革推進中,我總是鼓勵自己多想一些困難,少一些畏難;多學一些理論,少一些空論;多做一些行動,少一些被動,自覺接受新課改"三個挑戰",即教育觀念的更新與挑戰,教育角色的轉變與挑戰,教育方式及技術革新與挑戰。在新課改實踐中,養成剖析反思的習慣,創造性地解決教學實踐問題,從而不斷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課堂教學是老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塑造靈魂,培養能力的前沿陣地,也是老師發揮才智,譜寫青春樂章的立體大舞臺。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未來社會的新型人才,也為了成就我們最美麗的事業,我愿意在三尺講臺上,為學生彈奏最美妙的人生樂章。
走進陶行知讀后感篇三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自己走進了教育這個行業都10年了,假期,我才開始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感覺相見恨晚。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們抱著這種精神去教導小朋友,總是不會錯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范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的奉獻精神是我們的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他的那些極具時代精神、創造精神,又極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見,都體現了當今素質教育的精髓內涵,成為我們不斷吸取教育改革營養的源泉,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在這本書中,有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和經典的用糖果教育學生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雖然都不長,卻給了我很多的啟示。
陶行知以畢生的精力,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拜讀《陶行知教育名篇》的過程中,“教學做合一”思想緊緊地吸引著我,時而產生共鳴,時而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更重要的是學而內化之、學而思考如何運用偉人的思想于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另辟教學蹊徑。
一、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理論
陶行知指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從廣義的教育觀點看,先生與學生并沒有嚴格的分別。實際上,如果破除成見,六十歲的老翁可以跟六歲的兒童學些事情,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因此教學做是合一的。因為一個活動對事說是做;對已說是學;對人說是教,所以做是學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合一”。一個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他認為傳統的傳授方法有問題,要進行改革。他認為,教師的責任在教學生學,教師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教師必須一面教一面學。這正是我們現在教育所倡導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學會主動去探究,有學習的主動性,自己去發現問題,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而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給學生以恰到好處的點撥和指導,讓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的終身性的學習。
二、“教學做合一”思想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的再思索
1、授之以漁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學生學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學聯絡起來:一 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此,陶行知先生還作過一個生動的譬喻:游泳要在水里游,學游泳,就須在水里學。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讀游泳的書籍,做游泳的動作,縱然學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時候,還是要沉下去的。”
我想,學生的學習亦是如此,光學會書本上的知識,不懂得如何去實踐運用,即使把書上的內容倒背如流,又有何用呢?因此,教師不應該僅僅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更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如何去用。比如,教學:I like football。 I don’t like basketball。 這一句型,在讓學生經過了必要的朗讀、替換練習后,可以讓學生選擇老師準備的任務建議,即興用英語進行交流。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地體現,諸如:向他人說明自己喜歡什么體育活動/動物;告訴體育委員自己喜好的體育項目以決定參加運動會的什么項目;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的體育項目;參加“最受本班(本組)同學喜愛的動物/顏色”的調查中,說明自己喜歡的動物/顏色等話題,恰似活的語言,從學生嘴里“流”出來。這樣,通過一個相對真實的環境,學生都能嘗試著用英語表達自己的喜好,從而較好的掌握I like …。 I don’t like …。 等用語。這樣的學習過程,以活動促說,以活動促用,啟迪了學生的思維,活化了知識的習得過程,這應是教學追求的目標。
此時,也深感于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兒填入一些另碎的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地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的寶藏。”老師怎么交給學生幾把鑰匙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教學做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