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是現(xiàn)代文學(xué)家魯迅于1922年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作者通過講述在科舉考試中一個屢屢落第的文人陳士成,聽信祖宗傳言,受白光的啟示在院子里挖銀子未果,精神迷幻,到大山里尋寶卻墜湖而死的故事,批判了封建社會病態(tài)的科考制度,揭示了十年苦讀反而無用的讀書人的悲慘命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魯迅《白光》讀后感,歡迎閱讀!
魯迅《白光》讀后感1
涼風(fēng)輕輕地吹著落榜的陳士成,他斑白的短發(fā),深陷的眼睛,慘白的臉色,已經(jīng)印證了他的地位??落榜的老秀才。
已經(jīng)連續(xù)十六回落榜的他,看見門口的七個學(xué)童,眼睛中卻只剩模糊,耳邊響起了話,不由自主的喊出了:“這回又完了。”其實,這句耳邊的話,不也就是他自己的心聲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已經(jīng)徹底摧毀了陳士成的精神。他瘋了。
在夜里,月亮投下一陣白光,照在陳士成的家里,只有一片空洞和慘白。陳士成的耳朵里又響起了那不可捉摸的聲音。而瘋了的陳士成已經(jīng)不曉得這只是想像,根本沒有財寶。陳士成就在這一片白色的月光下,瘋癲的用鋤頭刨開自己家“尋寶”,又隨著這一束白光跑向了西高峰尋找所謂的“財寶”,最后活活淹死在了一片水塘中,十個手指甲中扣滿了河底的泥沙。他瘋了。他瘋狂的死去了。
陳士成的一生就這樣結(jié)束了,他死的時候也只是個十六次未上榜的“童生”。他一輩子都在幻想著有一天的金榜題名,有一天的雍容華貴。可惜這是舊社會,他只能一輩子致死沉淪在了封建的瘋狂的科舉制度中。
他瘋了。不是陳士成瘋了,而是舊社會的科舉制度瘋了。
魯迅《白光》讀后感2
他是一位未中舉的師塾先生,他是一位迷途的未歸者,他是一位一生迫求功名的瘋子,他就是陳士成,一位絕望之人。
陳士成,五十多歲,參加考試十六次,次次落榜,終于在第十六次落榜后,神經(jīng)失常,遇水而亡,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陳士成是悲哀的,所謂的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能金榜題名,可陳士成苦苦寒窗十六載,卻總是失望而歸,陳士成一次次的鼓起勇氣,卻代替的一次次的絕望。我們暫且不論他的文章有多好,或者有多差,他的精神卻是可以嘉獎的,可同時也反映出了一個問題,當(dāng)時人們對功名利祿的一種瘋狂的重視,一種癲狂的追求,故我們又說,陳士成是可憐的、一生追求功名利祿,最終也因功名利祿而死。
此文以“白光”為題,最后陳士成也因追求白光而死,文中也提到,陳士成每次落舉后都會看到這一團白光,可見這“白光”對于陳士成的重要性。那這“白光”到底蘊藏了什么意義?它代表了什么?
在我看來,白光首先代表的是金銀財寶、功名利祿。文中提到陳士成外祖母對他提及的陳家寶藏及其謎語,而陳士成也一直在揣測著這件事,可見他對這件事是非常看重的,他大可以想“我陳士成中舉不成,可我又金山銀山,享受天下美食,豈不快哉!”再說了有錢能使鬼推磨,陳士成有了錢之后,還怕買不到官做嗎?再次,我認為,白光是一種希望,但也是一種絕望。你看,在每次落榜后,這種白光,總是會出現(xiàn),光是指引人前進的動力,是給人以方向的來源,所以當(dāng)陳士成在一次次的落榜后,總能找到安慰自己的話,重新鼓起勇氣,繼續(xù)參加考試,可同時呢,它也是一種絕望,因為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光芒”也就隨之越大,以致到后來,光芒不是指引他成功的方向,而是將他遇上了死亡的絕路。
陳士成的悲慘命運,讓我們明顯看到了那封建制度的惡魔,在啃著一個個的生命從而毀掉了一個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當(dāng)然此中也用成功的人??中舉之人,但他們此生注定要爭權(quán)奪利,人往高處走,只會越來越沉淪于官場之中。
讀了這篇文章,我想我們不僅僅為陳士成的悲慘命運而悲嘆,更應(yīng)該勸誡自己不要過度追求功名利祿,而要在這物質(zhì)生活中學(xué)會修身養(yǎng)性,過一個舒適、快樂的生活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