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活法的讀后感篇一
近日,品讀了日本作家稻盛和夫作品《活法》,使我感受頗深,他重點對人的心態問題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只有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建立一種積極、正確的心態,我們的工作、事業才會得到許多的助力。
稻盛和夫曾說:“總是積極向前,有一顆感恩的心,樂觀的接受,充滿善意,有理想,不惜努力”。積極的心態是非凡人生成功的起點,凡事總往好的方面想,用積極的心態去迎接每天的人和事,我們的性格將會在潛移默化中變的開朗,充滿激情,隨之的工作也會取得一定的進展,家庭也愈加和睦而溫馨。作為一名合格的企業員工,我認為還應該具備三種心態:
一是感恩的心態
感恩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感謝公司、同事和家人。我們相聚在一起,不僅僅是選擇的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更是一個展現自我能力、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要感謝公司、包括公司的領導、同事,因為是由于他們對自己的認可才來到了公司,我們入職之初,工作經驗缺乏,工作能力不足,感謝公司和領導給予了我們的機會,讓我們有展示自己的平臺,同事們在工作中給予的指導、幫助和協助,讓我們更好的適應工作和公司,讓我們得到了逐漸的成長,更要感謝家人給予我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簡單的心態
有一句話叫做“活在當下”,理解了這句話,你會活得更健康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力爭做到:靜下心、沉住氣、耐得住寂寞,把工作做的盡善盡美。
對員工個人來說,真正對自己起作用的動力與壓力來自自身,不要指望公司領導像小時候的父母和老師那樣對自己提各種各樣的要求,指明自己前進的方向。如果自己采取懶散的工作態度,那么個人的發展與前途是非常渺茫的,這樣的一種局面是我們絕對不想面對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除了努力踏實的工作外,還應該做一個有思想的人。在工作中我們不但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而且還必須具備積極的、正面的工作狀態,做好有效的應對措施。
三是敬業
要相信天道酬勤,努力就會有回報,暫時的失敗和不成功,是還沒有努力到老天爺感動的程度。領導對員工不會提太多的要求,這并不是說員工的工作可以隨心所欲,其實公司領導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員工自己鍛煉自己,自己通過個人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畢竟,領導不能代替員工去思考,只有充分的發揮廣大員工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保證企業的活力。而恰恰是這樣一種寬松的環境帶來了員工工作態度上的巨大差別,有的人勤奮認真,有的人自由散漫。但是無論身邊有怎樣自由散漫的人,他們都不是我們可以懈怠的理由。平時對自己要求嚴格,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當我們的接到較高任務要求的時候,就容易適應。稻盛和夫能滿足IBM提出的在其他公司看來難以接受的苛刻要求,其實是基于其平時他和他的團隊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平時對自己要求高,在面對難題的時候就不會心虛,別人不敢做的高難度工作自己敢做。
一是本書意境悠遠博大精深。在閱讀時,我只能以自身的工作經歷來理解其中一小部分。總結起來,努力勤奮地工作、心懷感恩之心、善思善行、誠懇地反省并約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磨煉心智、提高人格。只有努力做好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才真正體現了人生的意義!
關于活法的讀后感篇二
蓄水池儀式的當天晚上,我給父親打了通電話,除了聊聊大家的工作、生活近況以外,父親極力的向我推薦這本書,他說這是一個成功企業家與他交談時所推崇的,覺得對我應該有幫助和提高,于是我在網上買了這本書??《活法》。
這本書作者是稻盛和夫,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京瓷公司、KDDI公司的創辦人。他說:“在70余年的人生中,我不斷的思考人生的意義,就是人的正確的‘活法’,也就是人應有的生活態度。”我每晚躺在床上,總結一天得失的同時,通讀了這本書的一些理論和觀點,讓我收獲到了許多。
人生的意義在于磨煉靈魂。在前言里看到這句話,覺得太空洞,太普通,說了等于沒說。差點因此對這本書形成了嗤之以鼻的態度,看完前言之后,才深知并非夸夸其談。把苦難看做考驗,看做機會,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光彩。我們降生在世界上,經受各種風浪,嘗盡苦樂,直至停止呼吸前,我們都在不懈的,頑強的奮斗。感想自己畢業工作已近2年,不管是在武漢也好,天津也好,自己在工作過程中確實是一直在接受磨煉,從開始的什么都不會,到會一項,再到會很多項,我每一天都在付出真摯的努力,爭取今天比昨天做的好,明天又比今天做的好,從中我不斷的學到新東西,獲得自己的被認可感和成就感,其實就是磨煉的過程。
僅知道不行,貫徹落實才有意義。凡事“知易行難”,這里作者舉了一個例子,京瓷公司發展剛具規模的時候,董事因公外出是配備專門車輛的,但有一天,總務臨時把車配給了一位因公外出的營業部長,當時有位董事下班要回家,聽說車派給了營業部長,就勃然大怒道:一位營業部長憑什么配車?作者聽了以后把這位董事叫過去說:不是因為董事有什么了不去才配備公車,準備專車是為了讓擔負重要工作的人不必為交通工具等雜事費心,以便把心思集中在工作上。一個時間一到就要回家的董事,有什么資格向在外忙碌奔波的部長發火?有些事情,就是這樣,道理很淺顯,但人往往一登高位,對理所當然的事情就變得視而不見。在我的工作中同樣遇到過這種狀況,做人力發展專案的工作,往往前期規劃和評核機制都做的很完善,與各個部門溝通,大家也知道這件事做了對績效都有所幫助,但到真正貫徹落實和追蹤的時候,大家又是相互推諉,最后不得不采用一些硬性的指標,如每個月提交表單數據、留存相關單據等方式來督促執行。這樣執行的動作是有了,但實際所達成的績效卻往往離預期效果甚遠。所以在任何問題上,不僅只是知道,更重要的是把知道的貫徹到行動中去,這就是所謂的執行力,所以在后期的工作改善中,我需要的是與各個部門及單位去好好溝通,著重監督和強調各種事項的落實,將“知道”變為“做到。”
不到現場流汗什么也學不到。“體驗重于知識。”可能對這句話的觀點各持意見吧,大部分人認為知識和實踐各占一半,但對于我個人的體會,體驗更為重要(當然并不是說知識不重要)。追根溯源,知識都是人們在體驗中總結出來的,像副總開訓的時候所講,可能你大學學的專業現階段的用處并不多,但隨著經過與體驗,知識能力的提升,專業知識總用的到。可能我體會比較深吧,我不是人力資源相關專業,亦未參加過相關培訓班,畢業后有幸接觸到了人力資源行業,在2年工作中,我接觸并努力去學習各類人資活動:招募、考勤、合同、人事異動、檔案管理等。雖說不能算專業專精,但是對這些基本工作還是能勝任的。只有親身參與的活動才能算是寶貴的財富。讓我想起在年初規劃《作業員選育用留專案》時,因專案內容的原因,與生產訓練部門經常溝通,當談及生產線場管理的許多問題時,我聞所未聞,因此只能在旁邊做筆記。生產訓練主管對我說:想把這個案子做好,你必須了解生產線的具體情況。于是我立刻變成廠區的“小記者”,通過以前做招募的人際關系,“采訪”了生產線的科長、組長、技術員,以及經常與線上的幾個作業員聊天,才發現,很多東西不是坐著想成的,必須得到第一手資料,加工、整理,思考后,才能有最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