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礎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讀后感
倪佳
暑期,我閱讀了《新基礎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針對書中分析的二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我來談談閱讀后的感受和收獲。
二年級識字教學的核心任務:在數量上,認讀“四會”漢字900個左右,繼續鼓勵學生大量認讀“二會字”,而識字重點則要放在“字形”的把握上。在識字方式上,核心任務是在類結構學習中,擴大漢字量,用活漢字,欣賞漢字。書中給我們介紹了幾種具體措施,我覺得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借鑒和移植。如:將教材里一個單元的生字按照類結構組成集中識字單元,編成若干識字課,如:按字音規律,編成同音字、音近字識字,按字形規律分為同偏旁、形聲字、基本字加部首、合體字減部首、熟字換部首等識字課;按字義編成同義字、近義字、反義字等識字課。每課不超過十個字,將生字組成課文中的詞和句,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上學期,我們祁老師就上過一節很有新基礎味道的識字課,無論是在課前復習的鳥字旁和隹字旁的形聲字,還是課堂中肉月旁和明月旁的形聲字學習,以及最后“月字旁”生字的拓展,無不充分體現著類結構的識字教學法。這也說明,我們老師已經能夠跳出以前點狀地、單一地看一篇教材的思維模式,能夠有一個單元和整冊教材的背景。書中還提到:集中學完一個單元課文中的生字后,再集中精力學習本單元課文,識一批字,讀一組課文,識字閱讀交替進行,文本理解思路不再人為中斷。我覺得這種方式在低年級段的教學中,我們不妨嘗試一下,相信孩子的識字效果會更好。
長期以來,語文教師為學生語文學習興趣逐年下降而困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重復的要求,陳舊的方法,太多的灌輸,不能順應學生發展需要,書中給出指導:識字教學中,用“教結構、用結構”的策略,通過“自學前指導、學生自學、自學后交流檢查”的課型,通過學生自己動口,動腦,動手;通過同學間的交流切磋,老師的指導,提高生字識字率。這也就要求老師要隨時分析學生的前在狀態,不光是質量上也需要在速度上提出新的學習要求,比如:平時我們的課堂一味地讓學生口頭說記字方法,還總是一問一答的方式,單一且沒有重點,可以適當減少口頭分析時間,增加學生為記憶字形而動筆書寫的機會,然后通過交流檢查進行再次的鞏固。識字課,動筆寫字的環節一定要落到實處,這樣學生不光寫了,還更好地記住了生字,同時,把識字課堂真正回歸到學生本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本章節中,還提到了讓我一直頭大的問題,就是抄寫生字數量的問題,過多重復、機械抄寫,會造成學生厭煩情緒,對識字效果并不大,可不寫幾遍,總覺得他們掌握不了。而能分析學生的狀態,考慮他們的基礎,用漢字結構規律選擇書寫是適當減少書寫數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同一類字,可選擇較難、可以實現結構遷移的的重點字書寫,這樣就能減少機械化卻又沒有效果的現象,也減輕了學生負擔。比起機械化的抄寫,更重要的且必不可少的是運用,大量閱讀、漢字夾拼音寫小日記、用易錯字組句子等等方法,可以促使學生下筆書寫先思考,根據意思選擇字形。
以上是我讀了這本書后的一些感悟,今后我會繼續研究新基礎類叢書,不斷學習,并將理論運用到實際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