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讀后感
寒假期間,在校領導的力薦下,有幸拜讀了《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這本書,透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該書為我們描繪了精彩教學的典范,舉出了學生展現創意和發掘自己潛能的實例,揭示了卓越教師對學生產生持久積極影響的秘密。讀了這本書之后,頗有收益,現敘述如下:
中國在過去30年走過了一條非常特殊的發展道路—— 一條歐美需要幾十年才能夠走完的道路。我們今天擁有的一切,在30年前、20年前,甚至10年前都不敢想象。在未來的20年里,中國將會發生比過去30年更加根本的變化,這個變化的全部內涵也許我們現在還無法想象,但是就像30年前無法想象今天的變化一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一書中說:“毫無例外,杰出的大學教師非常了解他們所教的科目,他們是活躍在科研一線且成就卓著的學者、藝術家或科學家。”這樣說的根本原因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教師通過對課題的深入研究,真正領會了創新的精髓和精神實質,因此可以向學生更好地傳授該領域的知識和創新思維方法;其二,科研有利于實驗條件和實驗基地的建設,以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其三,科研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促進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其四,學生參與科研有助于培養科學精神、團隊精神。
研究型大學的老師必須做科學研究 ,大學老師做科研是大學的根本使命——人才培養的要求。大學對于社會來說主要有三大功能: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而聯系這三者之間內在關系的最基本要素就是科研。
過去,我們曾經把人才培養狹義地理解為教學工作,即知識的傳授和學習。(m.mrnum.Com)學習知識當然重要,但是當我們畢業多年之后再仔細回想時就會發現:在大學里學到的知識很多已經忘記,即使沒有忘記,那些知識中也有不少已經老化。但是,我們在大學期間學到的、領悟到的能力卻永遠不會忘記。這就啟發我們,要調整過去的片面理解,要在學校范圍內確立知識傳授、能力建設和人格養成“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中國在未來20年要建設成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的目標,要求我們必須走一條自主創新的道路,必須把創新能力作為培養人才的一個重要環節。假如我們的教師只做教學不做科研,他們就不可能了解科學最前沿的進展,也不可能啟迪學生創新的思維方法。他們就只能起到知識傳授的作用,而且所傳授的知識也是相對老化的知識。因為通常在研究過程中產生的最前沿成果,到發表論文再到寫成教材,再到教師把教材上的知識教授給學生,中間往往至少要經過3~5年的時間。這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是跟不上時代前進步伐的。所以我們要求教師在教學的同時也要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如果教師都能把來自科研的感悟和思想方法與學生一起分享,就能大幅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一位西方教育家講過,大學的本質就在于把一群極具創新思維的教師和一群極具創新潛質的學生聚集在一起,讓他們的創造力互相激勵,產生使學生終身受益的創新能力和智慧。大學的根本使命和作為大學教師的職責都要求我們大學的教師一定要做科研,而且要做最前沿的科研。教師的研究水平越高,所培養出的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會越強。
過去30年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主要由制造業經濟所驅動;在未來的20年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將會實現轉型,轉為知識型經濟所驅動的發展模式。不言而喻,知識將在未來20年時間里承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國大學在建設*經濟強國的發展過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將是任何其他歷史時期和任何其他國家都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