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一堂課的靈魂》讀后感
馬海燕
自我看《一堂課的靈魂》之后,我覺得自己的思想上又得到了洗禮,我覺得,教師不光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講究說話的語言藝術。我們都會感覺到,我們的一個肯定的目光,一句激勵的話語,一次贊美的微笑,都會為學的生命注入無窮的動力,甚至為他的一生做奠基。
馬卡連柯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就要注意語言的藝術,這樣才能既幫助學生學習,運用語言,又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打動學生的心靈,把學生由“山重水復疑無路”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記得那年我遇到過這樣的學生,在六年級時,他學習特積極,尤其是記憶力特別好。但在兩年之后又教他時,變成了十足的網蟲,學習懶散許多,我在課堂上無意間拍了拍他的肩膀并說:“你可是我心目中的好學生呀!”就是一句不經意話改變了一個學生,那年他中招考試英語考了103分。
也許我們一個鼓勵,一個肯定的眼神,一次“無主題”的談話,就能讓他們享受到,獲得老師關注的滿足感,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過:“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贊美。”贊美是早在人心靈的陽光,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欣賞學生,那么奇跡就會發生。
總之我看完這本書受益匪淺,他像一個指路的明燈,照亮我前進的路程。
篇二:《一堂課的靈魂》讀后感
愛因斯坦說得好:“教育應當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去負擔。”……如果教師善于調動學生的課堂情緒,使課堂教學能給學生帶來愉快的情緒體驗,使他們在興致勃勃中學習,并在學習中增強學習和克服困難的信心,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鼓舞,那么學生就會感到課堂上有無窮的樂趣,把課堂學習看作是一種有趣的智力活動,難得的精神享受,“任務”就會變成“禮物”了。德育和智育,是兩個相容的圓圈。教育教學的理想境界,則是兩個圓圈的自然重合——既傳授知識,又傳授生活的真諦。以“文”育人,以言栽“道”。
在讀完這本書時,我發現教育活動中需要語言藝術,教學活動中需要語言藝術,教師交往中需要語言藝術,教師的修養也需要語言藝術。在我們課堂中,教師的語言孕育了民主、和諧、合作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會把課堂當做學習的樂園。教師只有加強思想文化修養,豐富自己的語言,才能讓學生置身于優美的文化氛圍,在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在今后我要用這本書的思想來引導我,指導我的教學。語言是我們課堂的靈魂,是我們傳授知識的工具,它折射出了我們的教學水平、教學能力、教學魅力、教學修養。我會更加努力的提高自己,靈活地運用書中的理論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