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三國演義讀后感1000字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說,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我對詞中的英雄一詞發生了疑問,書中講到的人物驍勇善戰,然而,群雄逐鹿于亂世之中,誰才是真正的英雄呢?書中寫到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關羽、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干,無不個極其態。
有人說,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為他足智多謀,處事果斷,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難見的一代賢相,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六出祁山……無不體現這一點。然而,我認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為。劉禪無能,根本扶不起來,孔明卻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綁在了蜀國這輛毫無希望的戰車上。
還有人說,關羽是真正的英雄。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我倒覺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盡管書中說他大逆不道,奸詐多疑,還敢“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能者居上,為何偏偏姓劉的能當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變的名正言順;他是軍事家,不計前嫌,招賢納士,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使敵我力量發生了巨大變化;他是文學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己”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當然嘍,他太多疑,以至于剛愎自用。但功大于過,曹操無論在哪一方面都稱得上英雄。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
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后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于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 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于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來,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于有才干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后,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么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攬人才,還在于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后,曹操并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并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 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自古英雄,有膽略還需有情義。曹操在這一點上更值得稱道,當初劉備在曹營,曹操已知劉備野心,若誅之,也無后來蜀魏之爭,可是曹操并未加害于他,直至劉備逃走;曹操安撫關羽,對其厚待有加,與劉備之對關羽,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至于后來關羽念舊日情分,放其一條生路。曹操不失為一條有情有義的漢子,雖說后來他也做了不少錯事,但那是形勢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顧他人之理?既有亂世爭雄,便不免犧牲,歷史上的事糾纏不清,也不可以怪罪于一人之上。至于后來曹操見到關羽頭顱嚇出病來,則更可以證明 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無人性,區區一個關羽,又能奈其如何?
那再看他人:孫權不過仰仗父兄基業,建功甚少;周瑜雖年少有為,但氣度狹小,意氣用事;關羽,太驕傲;張飛,勇有余而謀不足;呂布,一見利忘義之徒也……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篇二:三國演義讀后感1000字
我用了近一個星期讀了《三國演義》一書,真是收益非淺啊!《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周末七國分爭,并入于秦,及秦滅之后,楚、漢分爭,又并入于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后人很深的印象。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干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我很是喜歡。
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個方面,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對于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復雜的性格。故事也同樣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戰最為出色。使讀者都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三國演義》一書不愧為名著!值得一讀啊
篇三:三國演義讀后感1000字
三國,這是一段神秘的歷史 。這段歷史有三種面目:歷史形象、文學 形象和民間形象。羅貫中,就寫了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說《三國演義》。現在,我 就通過”劉玄德三顧茅廬“這個故事 ,簡單 地品讀一下《三國演義》以及羅貫中。
諸葛亮出山,《三國志》中僅用了一句話來描寫:”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羅貫中依照這句話,寫出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這個故事由于太精彩了,被人們一再傳唱。從這里,可以看出羅貫中的文字 功夫非常深,描寫場面也很出神入化。
羅貫中在這個故事中簡直要把諸葛亮捧到天上去了:劉備一顧茅廬,只見隆中的山”清景異常“,景”觀之不已“,農民會唱歌,童子不懂事,朋友 知識淵博。這一切,讓劉備大開眼界,也讓我們覺得臥龍先生肯定也不一般。二顧茅廬,只見諸葛亮的朋友、弟弟 和岳父都很厲害,劉備想見、想用孔明的心情 就更加急切了。所以,第三次去時,離草廬半里,劉備便下馬步行;到草堂門口,他就拱立階下;諸葛亮在睡覺,劉備當然會等到底。借用易中天先生的一句話:”那心情,已不像一個禮賢下士的招聘者,倒像是上門求婚 的癡情人 。“
”三顧茅廬“的故事,盡管被羅貫中說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但仔細一琢磨,就能發現 破綻。劉備去隆中,每次都能遇到一些特別牛的人,比如會唱歌的農民、滿腹經綸的朋友,道貌岸然的丈人,都是諸葛亮特意安排好的,就是想讓劉備知道,自己 是個非同尋常的高人,讓劉備打心眼里佩服他,”出大價錢把自己買斷“(易中天語)。諸葛亮很聰明,三顧茅廬才能見到他,擺足了架子,做足了文章 。
那么,羅貫中這樣寫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原因之一,當然是為了好看,能吸引人。而另外一個原因呢,可能是包含了自己的志向。據《稗史匯編》記載,他”有志圖王“,不過壯志未能實現。所以他寫這個故事的時候,就把自己的抱負投射到具體的某個人物 身上。古代的讀書 人,都希望 機遇 不用自己去求、去考,而是人家給你恭恭敬敬的送來。諸葛亮享受 的就是這種高級待遇,劉備請了他三回才答應出山。這很讓人羨慕,羅貫中就利用手上這支筆,把這個故事吹的玄乎玄乎的,把其他故事里的孔明寫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可謂是個奇才,好像諸葛亮干的事就是神干的事。所以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
假的終歸是假的,不可能變成真的,編的再好也會露出破綻。對于這種文學的形象,大可以一笑了之,而對于歷史形象,就必須要深究到底了。
篇四:三國演義讀后感1000字
我終于將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讀完了。《三國演義》,也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或《三國志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流傳極廣,影響很大。《三國演義》取材于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從東漢末年的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一直敘寫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吳亡為止,差不多一個世紀。讀完了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人物形象。
《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有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等128人,其它176人。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智圣諸亮和常山趙子龍。
我非常敬佩 諸葛亮,因為他末卜先知,料事如神、用兵勝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用人、善于治國,他是智慧 的化身。他之所以這樣,是由于他對具體情況善于進行調查、分析的結果。如在火燒博望坡、火燒赤壁兩大戰斗中,諸葛亮事先實地觀察 地形,調查對方兵力部署,根據地形和客觀實際情況,制定了有利的作戰方案,才”輕松“擊敗了敵人。又如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就是因為他對敵方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諸葛亮知道司馬懿對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采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到,諸葛亮的正確判斷,是在他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當我讀到這里,我不禁為諸葛亮提心吊膽,如果 司馬懿打進來怎么辦呢?當看完之后我村不住為諸葛亮捏了一把汗,我對他的膽識和自信 非常佩服。
我也非常敬佩趙云的勇敢 和忠心。在長坂坡他為救后主,七進七出。這充分體現了他的勇敢和忠心。有詩曰:”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這正是他赤膽忠心的生動寫照!你知道嗎?在漢水時,黃忠、張著被魏軍圍住,趙云前往救援。他挺qiāng驟馬,殺入重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那qiāng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趙云救出黃忠和張著回到營中。曹操親率大軍而來,趙云只身在外;威風凜凜嚇得曹軍不敢向前,最后趙云與埋伏的士兵一起進攻打敗了曹操。有詩贊曰:”昔日戰長坂,威風猶未減。突陣顯英雄,被圍施勇敢。鬼哭與神號,天驚并地慘: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每次讀到這,我全身熱血沸騰,就好像和趙云并肩作戰一樣,沉浸在戰斗的氛圍里。他的勇敢只有一句話能形容----常山趙子龍渾身。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男人 看‘三國’,女不看‘西廂’“。我認為是男人就要讀《三國演義》;因為《三國演義》可以讓我們學習 到其中人物的優點,如諸葛亮的智慧,趙云的勇敢,也可以引以為鑒,如馬謖驕傲自大、紙上談兵失街亭,曹操諱疾忌醫最終病死。這樣一部可以學習、借鑒的好書,我們能不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