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還需自身硬’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全面從嚴治黨是我們立下的軍令狀。”用“嚴”詮釋“打鐵還需自身硬”,就是兌現承諾、完成軍令狀的過程。這個“嚴”字,關乎人心向背,關乎生死存亡,須臾不容放松。下面為大家提供打鐵還需自身硬的心得體會觀后感,歡迎閱讀。
打鐵還需自身硬心得體會觀后感
繼《永遠在路上》之后,中央紀委推出的第二部反腐力作《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央視進行了震撼播出。該片由近兩年來落馬的10余位嚴重違紀違法的紀檢監察干部的現身說法,對自己思想蛻變的過程和違紀違法行為進行剖析,告誡廣大的紀檢監察干部要加強自身建設,抵制住誘惑。凡是要求別人做到的事情,紀檢監察干部就必須先做到,先做出樣子,做出表率。
“治人者必先自治,責人者必先自責,成人者必先自成。”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強調,“廣大紀檢監察干部要敢于擔當、敢于監督、敢于負責,努力成為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紀檢監察隊伍。”作為監督執紀問責的專責機關,紀檢監察干部肩負著維護黨紀政紀、推進黨風廉潔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重要職責。
信任不能代替監督。無數事實證明,權利的制衡、嚴格的監督遠比個人的自覺更可靠,如果只有信任沒有監督,那么信任就變成了放任。一系列紀檢干部違紀案件的不停發生,驗證了提出“誰來監督紀委這一問題的現實針對性”。客觀的說,在《信任不能代替監督》中提到的魏健、朱明國等紀委干部在被提拔時還是非常優秀的,可是現實往往是殘酷的,做為執紀者,明明知道紀律底線不可觸,卻最終深入泥潭。正如魏健所說:自己在貪污的后期也有想過危害,當時已經麻木了,覺得自己的中紀委職位沒人會查到的心態。自稱“自己在過著兩面人生”的朱明國也說“過去是信任就沒監督,一提要有人監督,就覺得組織對我不信任,領導對我不信任,其實有人監督,有人看是福,沒人看,沒人想看,沒人敢看是禍。”但是,世上沒有后悔藥,人生也不可能重新來過!
王岐山書記在12月江蘇鎮江的部分省(區)紀委書記座談會時強調: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紀委要以身作則,把監督執紀的權力關進制度籠子。有貪污受賄的猖狂者,就有匡扶正義的使者。敢于擔當,鐵面執紀的李長海說“我個人并不強大,但絕不能讓黨的紀律輸”;“我得罪了很多人,但是沒有得罪紀委書記這個稱謂”這是巾幗英雄王瑛的鐵骨諍言。還有陳新寧在日記中寫道:“紀檢監察工作有著自身的特殊性,需要甘于寂寞,甘于清貧”……這些優秀的紀檢干部,在每個時代都是紀檢隊伍真正的脊梁,也是不可或缺的。
打鐵還需自身硬。紀檢監察干部唯有做到自身清正廉潔,秉公辦事,不徇私情,不謀私利,在思想、品德、行動上嚴格要求自己,這樣才能做一個執行制度的帶頭人;才能真正的做到不辜負黨組織的信任,不辜負廣大人民群眾的期盼。
打鐵還需自身硬心得體會觀后感
一位位落馬的紀檢監察干部,一項項令人咂舌的貪腐數目,一個個讓人倒吸涼氣的貪腐案例......震撼!這是我在看完《打鐵還需自身硬》上篇的深切感受。
早在2012年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媒體見面會上,就引用了“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句老話,表明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四年后的今天,中央紀委“重提往事”,不僅是對全面從嚴治黨理念最好的詮釋,更讓人感受到紀檢監察系統加強自我監督、以擔當詮釋忠誠的態度和決心。
作為黨內監督的專責機關,紀檢監察系統肩負的是黨和群眾的信任,承擔著維護黨章、黨規、黨紀的重要職責,自身硬乃是必然的要求!然而,紀委不是天然的“保險箱”,紀檢監察干部也沒有天生的“免疫力”,沒有有效的監督和約束,作為黨規黨紀忠誠衛士的紀檢監察隊伍也會出現少數“害群之馬”,魏健、羅凱、朱明國這一個個紀檢監察干部的貪腐案例,充分說明了??信任不能代替監督!
不辜負信任,不排斥監督,這本就是一個紀檢監察干部應有的姿態。然而,在《打鐵還需自身硬》上篇中可以看到,一些落馬的紀檢監察干部根本沒有這種意識。廣東省政協原主席朱明國就是典型的例子,一提到監督,就覺得組織對他“不信任”,把組織的關心誤解為“找茬”、“整人”,直到鋃鐺入獄,才理解“有人監督、有人看是福,沒人看、沒人想看、沒人敢看是禍”這個簡單的道理,然而天下沒有后悔藥,剩下的只是一句句落馬高官用前途和人生換來的“警世恒言”。
全面從嚴治黨,紀檢監察系統不是“空白點”,紀檢監察干部也不是例外,黨的紀律面前沒有“自己人”,面對害群之馬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清理門戶”,這正是紀檢監察系統始終保持隊伍“忠誠干凈擔當”的原因,也是一種強大的自信。正如中央紀委組織部副部長王庭堅所言:“堅決清除害群之馬,并向社會曝光,恰恰表明了我們打造過硬隊伍的一種決心,也是一種自信。相對于極極少數的違紀違法分子,廣大紀檢監察干部信念堅定、堅守理想,這是我們這么一支隊伍的主流。”
“進去的這些干部,前后變化太大,整個人的精氣神全沒了。”不少拍攝者都感慨萬千,醒悟后的那種后悔,真真是“痛到了骨子里”。然而再悲傷的痛哭流涕、再深刻的反省剖析,也挽不回犯下的過錯,更逃不過應有的懲罰。《打鐵還需自身硬》帶給我們的不僅是震撼,更應該有思考,借用《過秦論》中的一句話: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打鐵還需自身硬心得體會觀后感
2017年1月3日至5日,中央紀委踩著特殊的時間“節點”再度推出震撼反腐大片《打鐵還需自身硬》,重在展示紀委是如何“清理門戶”的?細心的人不難發現,這個時間“節點”離12月5日至6日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在鎮江調研提出要把紀檢監察的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還不到一個月,而緊隨其后十八屆中紀委七次全會即將在2017年1月6日至8日召開。此中意味,此種氛圍,令該片給人們帶來的視覺和思想上的沖擊力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第一集《信任不能代替監督》播出后,有人在微信朋友圈曬出了觀后感:“曾經的曾經,現在的現在。在人間自由,還是在地獄行走,全在你手中。”這個點評很深刻!看著熒幕中出現的已經身陷囹圄的曾經的紀檢干部魏健和朱明國等人,令人不禁唏噓,曾經的曾經是什么?曾經的曾經是步履維艱的個人奮斗,是千錘百煉的組織培養,是責任大于天的信任囑托。現在的現在又是什么?是失去自由的追悔,是幡然醒悟的反思,是滲入骨髓的錐心之痛!
這個痛傷害了個人。一生的奮斗真的是為了錢嗎?魏健說他忙的連花錢的時間都沒有!那人的一生為了什么?是權力的掌控欲?是推杯換盞的燈紅酒綠?還是能呼風喚雨的虛榮心?魏健說他對一些事很追悔,我想在他的追悔中不僅有腐敗帶來的前途覆滅、自由盡失、有家難圓,應該還有一份難以邁過的良心拷問:沒有神圣職業的干凈,他還有撐得起自己的尊嚴嗎?
這個痛傷害了組織。如果說魏健只是用自己在中紀委的影響力謀取私利的話,那么朱明國案的特殊性就在于他敢拿組織的人事權當權錢交易的砝碼。在朱明國的一手提攜下,一窩“倉中碩鼠”鉆進了紀檢監察機關,直接導致了當地紀檢監察防線大門洞開,違紀之風甚為囂張,令人發指。組織的威信毀在了朱明國手里,而他的心里卻只有自己的安樂窩。
這個痛傷害了人民。無論是魏健還是朱明國,他們身系紀檢監察的重任卻不能自律,在權錢交易上明推暗就,在官商之間牽線搭橋,在履行職責上敷衍了事,直接傷害的是黨的肌體健康,而根本上傷害的是人民的信任和囑托。失去了紀律的約束,為人民服務的公權就會成為傷害人民的私器;沒有了守規矩的意識,與民爭利就會處處橫行。
這個“錐心之痛”不僅刺中了魏健,也刺中了紀檢監察系統,即使有成千上萬敬業守紀的紀檢干部忘我工作,這痛也是透徹骨髓難以抹去的。
我們要把這“錐心之痛”化作鍛造忠誠干凈擔當的烈焰,不要迷信天上會掉餡餅,不要幻想紀檢干部天生具有免疫力,不要僥幸沒人監督就可以任性妄為。要把讓紀檢監察的權力關進制度監督的籠子當做是對紀檢事業的高度負責;要把自律和主動接受他律當做是對自己和家庭的負責;要牢固樹立執紀者必先遵從守紀的工作理念;要深刻理解紀檢干部忠誠干凈擔當對于黨的生命和人民的信任的極端重要性;要深刻反思“錐心之痛”需要多少的努力才能平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正風反腐永遠在路上的前提是必須有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紀檢監察干部隊伍,所以未來的路上每一步都需要牢牢扎緊關住紀檢監察權力的籠子,整肅紀檢監察干部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