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堅定服務宗旨堅守為公情懷心得體會(1)
近日,湖南書記徐守盛明確強調:“只要我們真正把群眾當家人,把群眾來信當家書,把群眾訴求當家事,把群眾工作當家業。真心實意,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滿懷深情地為群眾排憂解難,理順情緒、化解矛盾,就沒有做不好的群眾工作和信訪工作,就沒有解決不了的矛盾和問題。”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我們的傳統文化一直強調個人、家庭和國家的有機統一,在春節團拜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就曾引用孟郊的《游子吟》講述了“家”的重要性。他說,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而今從盛叔的“家書”里,我們更足以品出其濃濃的公仆情懷。
將“民”字掛在心頭。把群眾當家人,把群眾來信當家書,把群眾訴求當家事,把群眾工作當家業,盛叔上述強調盡皆與“家”有關。在瀟湘群眾這個大家庭中,作為“家長”的盛叔自始至終都將民字掛在心頭,讓人充滿暖意。其實,不管是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調研,或者芷江面對面聽取群眾信訪訴求,亦或長沙會見馬化騰一行,盛叔都強調重視民眾利益,執政為民理念可見一斑。
把“民”字抓在手中。吼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民生改善既需掛在心頭更應抓在手中。在會見馬化騰一行時盛叔就亮明了態度,即“互聯網+”最終要 “+”在老百姓關心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上,要“+”進千家萬戶,真正為廣大老百姓提供便利。再往前看,先前電視劇《花千骨》熱播,有網友吐槽其存在著重播內容過多現象,盛叔就曾予以親自回復,足以詮釋出其對民眾的重視。
讓“民”字落在腳下。“為人民服務”并不是口號和標語,其必須落到具體行動中。作為湖南這個大家庭的“家長”,徐守盛就曾多次強調要腿往基層邁、勁朝基層使、為基礎解難題、抓項目促落實,其不顧勞苦深入市縣考察調研就是最好的例證。也唯有將“民”字落在腳下,才能了解群眾所需所求,把各項工作做到老百姓心坎上,讓改革舉措精準地落到基層所盼上和民心所向上。
其實,將“民”字掛在心頭、抓在手中、落在腳下已成常態,翻閱“家書”也已成盛叔的經常性工作。徐守盛就曾表示,他自己經常閱批群眾來信,包括處理大量的網上來信和留言,“每當聽到群眾反映的合理訴求得到解決,我感到由衷高興、心里特別踏實。”如此這般帶著感情做群眾工作,輔以“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理念,不僅是踐行群眾路線標桿,更是瀟湘民眾之幸。
家風似春耕,根基定一生。炎黃子孫的內心深處都有著一份鄉愁,也就是那一份濃厚的家國情懷。從個人到國家再到天下,“家”都是最重要的紐帶,從“盛叔”的“家書”里我們就品出了其濃濃的公仆情懷。推而廣之,這種公仆情懷不僅是湖湘大地跨越發展的營養土壤,更是湖南推進“四個全面”的強勁動力。從中我們可以感知湖南發展的新常態,也足以感受湖南發展的新未來。
淺談堅定服務宗旨堅守為公情懷心得體會(2)
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面對“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尤其需要我們重溫革命歷史,重溫理論經典,從中汲取精神營養,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堅定執政為民的信念。
我們黨90多年的發展歷程、新中國60多年的翻天巨變,改革開放30多年的輝煌成就,無可爭辯地證明,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人民根本利益而展開的不懈奮斗。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從“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為民”思想歷來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對此,每一名黨員干部,必須有清醒認識。要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宗旨意識,須臾不可偏離、一刻不能改變;要“吾日三省吾身”,看看自己的形象,查查自己的行為,有沒有偏離了黨章的要求,有沒有損害人民利益。只有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增強黨的意識、宗旨意識、執政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才能切實做到“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使我們贏得了億萬群眾的支持與信任。但進入新世紀,在全球化浪潮影響下,群眾權力焦慮、利益敏感不斷增加,我們黨統籌協調群眾工作的難度有所加大。同時,一些黨員干部也缺失了聯系群眾的能力,疏離了對人民群眾的感情,甚至高高在上、漠視現實,唯我獨尊、自我膨脹,官氣十足、獨斷專行,總覺得“自己高明、別人不行”,容不下他人,聽不得不同意見。為此,重申、重敘、重塑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觀點、群眾情感,顯得尤為迫切。面對群眾的批評和期盼,每一個黨員和黨員干部要有毛澤東《為人民服務》中強調的態度:“不怕”“不管”“只要”“改正”。要始終牢記,“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只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就一定能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要求我們必須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向人民群眾學習,向人民群眾請教。但是,“身處于改革開放年代、成長于市場經濟時期的黨員干部,極易多了份對世界縱橫捭闔的視野,卻少了與群眾的密切聯系”。當前,一些黨員干部調查研究掌握實情的能力、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能力、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能力、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的能力,都有所缺失。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黨員干部“到群眾中去”“拜人民為師”。只有同人民群眾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累在一起,虛心向群眾學習,真心對群眾負責,熱心為群眾服務,誠心接受群眾監督,才能杜絕官僚主義的潛滋暗長,涵養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只有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帶著真情教育干部、帶著親情服務群眾、帶著激情干好工作,才能團結人民,凝聚民心,激發斗志。
“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人心向背,事關黨的生死存亡。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重溫歷史、重溫經典,旨在督促黨員干部真誠地“照鏡子、正衣冠”,真心地“洗洗澡、治治病”,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加高昂的激情、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有效的舉措, “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如此,全面小康必將成功,中國夢定然可期。
只有同人民群眾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累在一起,虛心向群眾學習,真心對群眾負責,熱心為群眾服務,誠心接受群眾監督,才能杜絕官僚主義的潛滋暗長,涵養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
淺談堅定服務宗旨堅守為公情懷心得體會(3)
一是“心系群眾”。在尹中強的人生詞典里,“群眾”二字最重要,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在砂石鎮掛點指導學習實踐活動,他先后12次到該鎮,幫助煤陷區3000多戶受損群眾落實補助資金。他時常接濟困難群眾,看望慰問孤寡老人,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上的困難。多年來,他直接幫助過的困難群眾達200余人。這些平凡的“鏡頭”,雖稱不上壯烈,但卻體現著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情系百姓,心憂民生,極大地豐富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宗旨內涵。
二是“公道正派”。俗話說得好:公道人情兩是非,人情公道最難為。在親情與原則的對抗面前,尹中強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2007年,其表妹以村干部的身份參加了鄉鎮公務員考試,筆試、面試、體檢順利過關。關鍵時刻,心細的尹中強發現表妹報考時的年齡已經超過2個月,于是大筆一揮,在審批表寫上 “不合格”。一時,全家炸開了鍋。面對妻子的責罵,親人的眼淚,尹中強卻感到無怨無悔。表妹落選了,但組工干部公道正派、光明磊落的形象卻實至名歸,變得高大起來了。
三是“忘我工作”。不論在哪個崗位上,尹中強都是忘我工作,被百姓譽為“拼命三郎”。他分管基層黨建工作期間,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鄉鎮、村組調研。一個村級活動場所建設,身為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的尹中強先后去了8次。邵東縣900多個村的村支書,60%他能叫出名字。尤其在擔任邵東縣委學習實踐活動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以后,更是一心撲在活動上,平均日工作時間在12小時以上,半年累計休息時間還不足10天。在尹中強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王進喜、焦裕祿、孔繁森的影子,看到真正的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
四是“清正廉潔”。“清如秋菊何妨瘦,廉似梅花不畏寒。”這句話放在尹中強身上,形象而貼切。據報道,尹中強是典型的“三不”干部,從不吹牛拍馬,從不跑官要官,從不邀功請賞。他雖然在多個單位擔任過主要領導,卻廉潔自律,兩袖清風??負責縣社保站組建時,硬是將上級文件生效前提取的46萬元管理費全額退回,沒截留1分錢給站里買車和自用;擔任縣招商局局長多年,常常因公出差國內國外,但從沒“順便”帶愛妻出去一次;把關全縣200多個村級活動場所建設,從不接受一次請吃和娛樂……
愛民者,民愛之;親民者,民親之。尹中強的官雖然不大,但受百姓敬重和愛戴的程度卻很高。虎年春節期間,因體力透支引發突發性腦梗死、昏迷12天后終于蘇醒過來的尹中強,躺在醫院的病房中一點也沒有感到寂寞。人們一撥又一撥地趕來看望、慰問他,送上誠摯的祝福。病室內的每一天,都是鮮花簇簇,愛意濃濃。他們中有領導有同事,有親戚有朋友,但更多的是尹中強曾經幫助過的困難群眾,是他在農村里認識的普通百姓……做官做到這樣的境界,不僅是黨的驕傲,更是老百姓的福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期盼更多的黨員干部特別是組工干部把尹中強同志當作一面鏡子、一把尺子,心里想的永遠是群眾的冷暖,心里裝的永遠是百姓的疾苦,真心誠意為群眾辦實事、盡心盡意為群眾解難事、堅持不懈為群眾做好事。如此,“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才會贏得群眾的發自內心的擁護和支持。